“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
“只是吃不起”,是一种很真实的陈述,语气淡得像在议论天气,没有半点因“吃不起”而产生的自惭形秽。她羡慕富贵,但也不怨恨自己的贫穷,而是尽了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贫窘状况,哪怕改善一点儿也好。
再比如后廊上的五嫂子。她倒是有个儿子贾芸,但是日子也不好过。五嫂子卜氏早年死了丈夫,她娘家兄弟卜世仁生怕被拖累,躲着她母子,一点儿不肯给予援助。
五嫂子独自养大了芸儿,内中艰辛可想而知。贾氏旁支族人很多都不好过贾璜的妻子金氏,曾经“打着旋磨子,给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贾瑞病入膏肓,他爷爷代儒没能力负担“独参汤”,只能去求荣府,还被凤姐回了个“没有”。
书中贾芸之母写得很少,但就从这寥寥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一个老实安静的女人。这个寡居的女人三从四德的过着穷日子,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好像也从不抱怨什么。贾芸为找份差使在外奔波,回家后,他母亲停下拈线,也只是说这么一句:
“留的饭在那里。”
儿子不多说,她也不再多问,也不对儿子的行踪指手画脚。她没有能力像贾芹的母亲那样给儿子谋到肥差,但也从不埋怨儿子无用,抱怨自己多苦多难。
若和这两个女人比起来,赵姨娘上半辈子都抽了上上签。
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也是贾府的仆人,负责跟贾环上学,基本可以说明赵家是合家子在贾府的,赵姨娘也是和鸳鸯一样的家生女儿。
丫鬟是吃青春饭的,她们到了一定年龄就要放出去配人:“将来不过配个小子,也就完了。”这是大部分丫鬟的命运走向。配了小子之后,再也没人叫她们的名字,从此就被称为“xx家的”——比如吴新登家的,秦显家的,加入下人的另一个行列:媳妇们。再过几十年,她们老了,就成了婆子,从珍珠变为鱼眼睛。
当然有的丫鬟比较幸运,她们被指配的那个男子,恰好叫林之孝,叫赖大,她们碰巧嫁了潜力股好丈夫,这小女婿子业务好能力强,一路做到了总管,然后她们就夫荣妻贵的成了管家娘子。老了之后也比普通婆子有体面,即便在主子面前也能有个小杌子坐。
可是赵姨娘的运气显然更好,她被当时的二爷贾政看上,做了姨娘。
估计赵姨娘当初被选中的时候,她家人一定高兴坏了,也如同鸳鸯嫂子的反应一样:
“姑娘,让我来告诉你——真是天大的喜事!”
虽然鸳鸯不这么认为。但是鸳鸯怎么比得了当初的赵姨娘?当时的贾政是青年公子,最喜读书,大有祖父遗风,不像现在的贾赦胡须已苍白,还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而且贾政这个人作风过硬,除了正配,一辈子只有周赵两位姨娘。既不像哥哥贾赦左一个右一个的姬妾收在屋里,也不像侄子贾琏那样时时偷腥,更不像堂侄贾珍“专在女人身上做功夫”。
可以说,做贾政的女人是很有安全感的。没有新人来,便不用担心会被喜新厌旧,看得马棚风一般。而且按书中所写,贾政似乎经常翻赵姨娘的牌子,到她屋里歇宿。
宁为英雄妾,不做庸人妻。贾政当然不是英雄,但在贾府诸男子中也算是个难得的君子了。
而正室王夫人又是个讲规则的人。她绝不会像她侄女王熙凤那样:寻出不是来把从前的屋里人打发出去;又限制贾琏进现在的通房丫头平儿的房。王夫人甚至为凤姐的嫉妒名声深深忧虑,所以她自己断不会出现同等状况。
好运气要来的时候,真是挡都挡不住。贾政总共就那么两房侍妾,周姨娘偏偏没有生育,而赵姨娘接连生下了探春贾环,儿女双全,得天独厚。
想当年和她一起做丫鬟的人,估计都变成了“XX家的”,纵然能嫁到林之孝,生下个小红还不是继续做丫鬟?拿什么和她的探春比?
赵姨娘的前半生,简直可以做一部书的女主角,她简直是个成功的范例。当然小说到这里一般就可以结尾了,王子和灰姑娘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后呢?
然后剧情大反转,跌破眼镜。
这个上集最成功的丫鬟,混成了下集最失败的姨娘。就是这个幸运的人,却从来没有什么幸福感。她总是在抱怨,抱怨成为她生活的重心:怨天怨地怨社会,怨儿怨女怨神仙。
倒像整部书中就她倒霉似的。
做个针线她要抱怨:“哪里有一块是成样的?成了样的东西,也到不了我手里来!”——做鞋本来就是用裁衣服的边角料,一个鞋面能多大?而且中式裁法剩下的布头相当整齐,做鞋绰绰有余。
探春买小玩意儿她要抱怨:“你攒的钱为什么不给环儿使,却给宝玉使?”——贾环宝玉探春都是同样的月钱,二两银子,为什么探春的要分给别人使?女孩子还要自买脂粉,比男孩子还费钱呢。
探春给宝玉做鞋她要抱怨:“正经环兄弟,鞋耷拉袜耷拉的没人看得见,且做这些东西!”——黛玉所见荣国府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刘姥姥所见捶腿的丫鬟都是“纱罗裹的”,三少爷贾环会“鞋耷拉袜耷拉”的吗?
探春按规章制度分派丧葬银子她要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