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ZOL中关村在线
看科技资讯、查产品报价,上中关村在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摄像头模组大变样?REDMI K80至尊版设计曝光 ·  8 小时前  
ZOL中关村在线  ·  OPPO Find N5全面评测 够薄,够强悍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小米AI眼镜要来了?或随小米15 ... ·  2 天前  
EETOP  ·  芯片关税25%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ZOL中关村在线

OPPO Find N5全面评测 够薄,够强悍

ZOL中关村在线  · 公众号  · 硬件  · 2025-02-20 20:14

正文

纸片人这个概念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原本只是为了调侃动漫中的虚拟人物只有二维。按理说三次元应该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最近有款手机却让我也有了类似的感觉。

这就是刚刚发布的OPPO Find N5,作为一款拥有两块屏幕、折叠转轴等结构的大折叠屏手机,居然能把厚度压缩到8.93mm,让折叠屏的厚度,首次进入8毫米时代。在薄之外,Find N5的实际使用体验是否同样惊艳,或许下文能够给你答案。

图片

设计:或许手机也可以论“片”?

说到Find N5的设计,绕不过去的肯定是一个“薄”字。 在不到 9mm 的机身中,Find N5 容纳了 5600mAh 的 冰川 大电池、近百个超精密零件的铰链、8.12 英寸的超大屏幕以及骁龙 8 至尊版高性能平台等多种顶尖技术组件。 折叠状态下,机身最薄处仅 8.93mm,甚至比多数直板 Ultra 旗舰机还薄。 而在展开状态下,Find N5 的机身厚度更是仅为 4.21mm。

如果感觉数字有些抽象,实际上手时的体验会更加惊艳。不同于以往的折叠屏手机,当我看到放在桌上的Find N5时,真的会产生“这是一部直板机”的错觉。而当展开使用时,那种“一片”手机的感觉更是明显。就像机身下方的 Type-C接口一样,似乎已经逼近了厚度的极限。

如此极限的厚度离不开对每个细节的精细优化,主屏支撑板薄至 0.1mm、无线充电线圈薄至 0.18mm、SIM 卡座仅 1.25mm。 与上一代 Find N3 相比,Find N5 的展开状态减薄了约 27.4%,合并状态减薄了约 24%。 这样的“瘦身”,幅度可以说是相当之大了。

Find N5 在设计上引入了全新的「流光云环」风格。 手机的后置摄影模组采用了一圈超低台阶设计,将模组与后盖完美融合,打破了传统纯圆形模组的单调,通过光线的流动展现出更为灵动的美感。 方与圆的交织不仅增强了整体视觉的和谐美感,同时保留了轻薄设计的视觉特性,传递出「方圆有度」的东方哲学韵味。

Find N5 的机身边缘采用了弧光腰线设计,结合斜角打磨工艺,使机身线条更加流畅且富有层次感。 边缘的弧光亮边如同精致的装饰线条,缓和了机身锐利的视觉冲击,让手机显得更加轻盈优雅。 不仅如此,弧光腰线在手感上也带来了显著提升,使握持更加顺滑舒适,同时光线在边缘的折射变化增添了视觉的动态效果,提升了整体的高级感。

Find N5 在配色方面也展现了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提供了玉白、缎黑和暮紫三种配色,"玉白"版本采用高透纳米渐镀工艺,复现汉代白玉"温润而泽"的质感; "缎黑"配色创新性地将砂效晶体重新排列,通过分子级喷涂工艺创造出类似丝绸的触感,在哑光质感中暗藏星芒微闪,诠释了"低调的锋芒"设计理念; 而"暮紫"版本则运用抗污素皮工艺,将黄昏天际的渐变色谱凝固于后盖之上。


图片

耐用性:新材料、新设计,更轻更强悍

薄,难免会让人担心Find N5的耐用性。 但弱不禁风和Find N5肯定不沾边。 在 Find N5 上,OPPO 首次将钛合金材料引入大规模折叠屏铰链设计,通过3D打印技术打造超轻薄、高强度的铰链组件,将这一技术推向新高度。

钛合金的采用是 Find N5 设计的一大亮点。作为一种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的顶级材料,钛合金以其卓越的强度、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而著称。相比传统铝合金,钛合金的强度提升了3-4倍,同时重量更轻。然而,由于其加工难度高、成本昂贵,钛合金此前极少被用于消费电子领域。OPPO 借助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将这种材料的潜能充分释放,首次实现了钛合金在折叠屏铰链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

在铰链设计上,OPPO 为 Find N5 引入了3D打印钛合金翼板,这一组件厚度仅为0.15mm,打印精度达到±0.02mm,对比上一代强度提升了2.2倍。转轴外中框同样采用3D打印技术,厚度缩减至6.6mm,强度提升1.7倍。通过优化铰链结构,Find N5 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整体耐用性。

铰链系统的创新还包括对支撑板、承力模组和扭力模组的重新设计。 支撑板的厚度因钛合金的高强度而得以显著减薄,优化了铰链的整体结构。 承力模组则利用钛合金的优异特性,在高频开合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稳固。 而扭力模组通过引入“五簧四驱扭力系统”,在提升开合体验的同时减小了模组体积,为机身设计节省了宝贵空间。

在核心耐磨件的选择上,Find N5 采用了 OPPO 自研的 WR-1 超强耐磨钢,这种材料的屈服强度超过1500MPa,耐磨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材料,即便在高频折叠后也能保持顺滑的开合手感。此外,WR-1 通过金属注射成型工艺实现了精密制造,为铰链系统提供了可靠保障。

OPPO Find N5 还在屏幕技术上进行了全面升级,以 UTG 超韧性玻璃和第四代水滴型屏幕结构为核心,显著提升了内屏抗硬压能力和折痕控制效果。通过德国莱茵 TÜV 的「折叠无忧」和「无感折痕」双认证,Find N5 展现了其在显示性能、触控表现和平整度上的全方位优化,带来更加舒适的视觉和操作体验。

在钛合金天穹铰链、UTG 超韧性玻璃以及航天级铝合金中框和天穹复合纤维后盖所组成的超可靠天穹架构帮助下,Find N5具备卓越的抗冲击和抗摔性能,为日常使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Find N5 还是业内首款实现 IPX6、IPX8、IPX9 三重防水认证的折叠屏手机,日常使用无论是日常的毛毛细雨还是野外漂流,更可以更放心了。

图片

体验:这次办公属性拉满

作为都市打工人,办公显然是日常使用中无法避免的一大需求。 为了成为电脑的最佳“工作搭子”,OPPO Find N5这次直接带来了一整套名为OPPO办公助手的解决方案,为办公需求做出了诸多优化,下面咱们来一起看看。

当你在旅游途中却需要处理存在电脑上的文件,或者在家休息时突然接到需要内网审批的紧急任务,Find N5的「远控电脑」功能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无论电脑与手机之间隔着多远的空间,只要登陆了同一OPPO账户,Find N5就能一键连接,快速远程访问电脑桌面,控制电脑屏幕进行操作。不仅如此,Find N5针对MacOS用户推出了超仿真的Mac键盘与触控板,支持原生快捷键并提供震动反馈,为用户提供符合直觉的操控体验。

通过远控分屏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电脑上的文件,还能直接拖拽文档至分屏应用中完成存储或分享,实现真正的高效协作。 相比传统方式需要通过电脑登录通讯软件传输文件的繁琐操作,Find N5的分屏拖拽功能仅需连接、分屏、拖拽三步,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当电脑与手机处于同一空间时,Find N5的「O+互联」功能为用户提供了跨端文档互传的便捷体验。手机上的文档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访问、管理和编辑,文档修改实时同步,不需要额外下载即可查看和处理。这一功能特别适合需要频繁切换设备的用户,无论是快速打开视频文件还是在客户端直接编辑手机文档,都能做到流畅无缝。

此外,电脑端还支持迷你窗提示功能,当手机保存了新文件或拍摄了新照片后,Mac上的迷你窗会弹出相应的提示,用户可以立即查看或直接拖入正在编辑的文档中。

对于办公中常用的文档应用,Find N5率先实现了分屏浏览的交互体验,让用户能够同时查看原文与批注内容,或者对比两个文档,横向分屏操作直观又高效。缩略图和目录不再遮挡正文,让内容查找更加便捷。对于需要翻译的文档,Find N5支持AI翻译功能,原文与译文同步滑动、对照查看,让语言不再成为障碍。

不仅查阅体验出色,Find N5还兼容66种文件格式,包括Keynote、Pages、Numbers等苹果专属格式,以及多种代码文件格式,为跨平台办公提供了全面支持。

AI智慧文档助手进一步提升了文档处理效率,用户可以在文档页面直接提问,小布问答将提供精确的答案,甚至支持Xmind生成思维导图。多文档提问功能一次可支持多达60个文档,帮助用户快速处理海量信息。

移动办公往往需要处理多个任务,Find N5可以在多任务场景下自动弹出智能分屏推荐功能。 例如,当用户在微信中打开同事发来的文档或链接,系统会智能推荐开启分屏模式,边聊天边修改文档更为流畅。 对于需要跨应用切换的场景,Find N5通过「全局控制器」优化了分屏交互细节,支持多种窗口模式的切换,用户可以随心拖拽应用到分屏界面,实现一拖即分。


图片

影像:带来微观新视角

作为旗舰,影像能力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所以咱们就来看看OPPO Find N5的影像部分。 硬件配置上,OPPO Find N5搭载了超广角+广角+潜望长焦的三摄组合,搭配旗舰Find X8系列同款算法,依旧是影像旗舰水准。 至于此前在Find X8系列上广受好评的照片风格和Live Photo等功能,Find N5自然也不会缺席。 下面咱们就来直接看看样张。

首先是特色功能长焦微距,通过缩短最近对焦距离,Find N5的长焦镜头可以在相对更远的距离下拍摄物品的微观细节,善加利用的话,可以获得不少有意思的成片。

普通的风光场景,OPPO Find N5自然不在话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