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
服务何以实现凝心聚力?
——以乡村支教项目为例
王译笛 莫庭阳 傅承哲 张海霞
作者简介:
[1]
王译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莫庭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教育与人才强市研究中心研究助理;[3]傅承哲(本文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4]张海霞,广州市大学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章来源: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年第4期,已在中国知网上线,感谢读者推荐,同时也感谢作者同意授权转载。
发表时间:
2023/12/15
版块分类:
前沿文献(推送前知网下载量:293)
PDF全文:
点击链接<
双向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何以实现凝心聚力?——以乡村支教项目为例
>可下载PDF全文(有效期7天)。
摘要:
志愿活动作为青年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既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间加深了解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又为乡村振兴提供青春动力和智力支持。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以合作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湾区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部署联动发展,产出“叠加效应”、优化两大战略体系政策效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取实地实验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一个乡村支教项目为例,探索志愿服务何以达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凝心聚力目标、实现两大战略政策体系“双向赋能”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青年志愿服务通过深化志愿主题强化互动深度、满足志愿体验重塑个人认知、把握志愿者特质奠定服务基础以及强调志愿目标凝聚共同话语的行动策略,最终达致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情感联系的“凝心”与高度整合志愿力量的“聚力”效果。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如何利用志愿服务实现双向赋能,培养大湾区青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同时激发青年投入志愿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融合、凝心聚力提出实践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志愿服务;乡村振兴;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是大湾区发展的主力军,是区域融合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创新思想和实际行动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关爱青年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习近平,2022)。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广州南沙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等文件为代表的顶层设计已经指明大湾区融合的发展趋势,内地与港澳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粤港澳青年交心交融,支持大湾区交流活动以增强大湾区青年的凝聚力。
志愿服务文化是港澳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志愿服务作为与港澳青年交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创新交流机制的切入口。研究表明,通过志愿活动有助于加深港澳青年对内地的了解,但现有的志愿活动在内容设计上缺少青年之间的双向互动,也缺少参与祖国发展的“扎根”属性,难以达到大湾区深度融合和青年交心交融的实践高度,不利于大湾区青年交流合作、互融互通的真正实现。
2023年2月21日,广东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动员会正式发布《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以服务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在新时代背景下,把握港澳青年融入内地诉求日益强烈这一条件,在内地青年的带动下吸纳港澳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共同为乡村儿童提供素质教育的志愿合作形式或能成为未来促进粤港澳青年合作交流、夯实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研究通过组织一个乡村支教项目,根据实地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随机抽取300余名乡村儿童进行长达两个月的实验干预,由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合作为实验组提供素质课程服务,探究粤港澳青年合作志愿项目对青年关系及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同时深入案例对服务过程及志愿内容和形式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此类志愿服务何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凝心聚力,也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社会参与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型协同模式。
一、研究综述
(一)教育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青年群体是人才振兴赋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朱亚坤,2019)。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旨在让广大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找寻自身发展机遇(耿永志,2015)。已有研究表明,乡村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为乡村活血赋能,还对青年志愿者成长成才、自我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对乡村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可以将所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山区群众,帮助他们跨越“知识鸿沟”“信息鸿沟”(谭建光,2021a)。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民风民俗、提高村民民主法治意识等(谭建光,2021b;于诗桐、关晟,2016)。助推乡村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制度化建设和常态化建设有利于青年在乡村善治中真正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崔占峰等,2022)。由此可见,在我国,青年志愿帮扶乡村教育模式已较为成熟且成效颇显,有利于为乡村地区引入更加优质的信息、知识资源,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已有关于青年志愿教育服务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内地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传授学习方法、创新思维方式以及培养乡村学生课外兴趣、拓展学生综合素质(阴浩、孙宁华,2021)。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提到要支持湾区走进乡村教育、建设乡村,2023年广东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再次提出要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将大湾区青年的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当中便同时具备了必要性。志愿服务的发展,关键在于志愿服务人才的培育,特别是青年志愿服务人才的培育(黄晓瑞、张敬月,2020)。由于长期生活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拥有较为开阔的视野以及前沿的知识,一方面能够为乡村儿童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打造湾区志愿者的“好友群”,争取更大范围的帮扶和传播涟漪效应(吴冬华等,2021)。
(二)志愿服务与青年交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大湾区青年将成为引领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大湾区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长期诉求,社会各界也一直在顶层政策的指引下积极探寻更有效的合作方式。现有研究与实践证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模,并且在平稳发展基础上已初见成效(柴茂昌等,2019),但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群际接触中的心理融合角度来看,如果交流方式缺乏创新,缺乏双向交流、彼此的信任和接纳有待增强(沈思,2007),那么青年学生在交流行为中难以通过互动将差异最小化,从而消解隔阂感(唐桦,2015)。当前,各地开展的青年交流活动很多,却常常昙花一现,或过分追求规模和“新闻效应”,办的时候很热闹,后续缺乏持久的交流与效果测评(卓泽林,2021)。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交流表现出一定的单向流动性,青年文化交流仅限于短期的夏令营、讲座和参观活动(李文珍等,2021),不能有效保障青年交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志愿服务作为港澳青年交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创新交流机制的切入口。港澳地区围绕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一志愿精神,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深植于港澳民众的内心。近几年,内地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将志愿服务作为内地与港澳青年交流协作的途径具备可行性,而且早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正式提出之前,青年志愿服务就已经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活动形式(路雨微、许川,2021)。特区政府、大专院校中出现了许多内地实习或志愿活动,鼓励青年北上学习了解内地。近年来,以粤港澳青年志愿活动参与需求为代表的交流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宋晓清等,2019)。
在理论层面上,已有研究肯定了志愿服务在青年关系方面的积极成效,并指出要通过志愿服务促进交流,增强其对人才的吸纳效果。要通过志愿服务等多种合作方式为大湾区青年展开交流对话提供新机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成长成才(刘茜、黄苏芬,2020)。也有学者指出,要积极探索“青年+志愿+国家”的理念和情感培养路径,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助人+育人”的“双功能”,引导和激励香港、澳门、珠三角地区青年在参与中国志愿服务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人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2019)。利用地域优势,增加参与交流合作的青年数量(谭建光、邵明众,2020)。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青年人的交流目标已经不拘泥于港澳青年身份认同的实现。过去港澳青年志愿服务多侧重于义务劳动或募捐等传统服务内容,尽管诸多学者在理论上承认其起到了加强港澳青年对于内地了解的作用,但由于粤港澳青年的文化、社会背景差异,这种单向交流、缺乏互动的形式,难以达到湾区深度融合和青年交心交融的实践高度,导致大湾区青年之间的交流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次讨论和持续动力。
加强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合作需要提炼出一种新模式(刘志明,2019),新阶段志愿活动需要在合作过程中凝聚大湾区青年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树立共同的目标导向(如志愿团队),让双方在深度交流中增进了解、产生共情,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凝心聚力。同时,要通过志愿服务将港澳青年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有机融合,为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平台和渠道,切实增强港澳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三)志愿服务联通国家战略联动发展
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进程中加强和深化改革联动,将国家战略叠加放大、联动发展,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裴广一,202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叠加效应”,成为发挥两大战略体系政策效能的重要问题。志愿服务作为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郭建、王莹,2023)。志愿服务为青年提供了一个服务于乡村振兴和湾区融合两大国家战略的途径。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乡村教育志愿服务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王建民、何鹏,2023);在政策支持下,志愿服务也成为大湾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融入国家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大湾区青年教育志愿服务可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双向赋能的重要纽带,也是联通两大国家战略进程中一个更合适、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切入口。
以乡村支教志愿服务为例,其由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组成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提供素质教育服务。此类项目一方面帮助乡村儿童提升自身素质与开拓视野,进而为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提供内生动力,也为大湾区青年参与国家发展提供平台,使青年切身感受祖国富强的自豪感,在推动国家发展中培育国家情怀。另一方面,内地与港澳青年以教育志愿合作的形式开展跨境交流合作,使大湾区青年交流成为一个双向输出输入的过程,从而推动大湾区青年进行思想交流与文化碰撞,增进对彼此间的理解与包容(见图1)。
综上所述,学界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现交流融合及其通过志愿活动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学界关于交流方式(如志愿活动)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对交流形式是否真正有效的实证研究,同时在实践层面需要创新交流形式与内容。
图1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湾区青年合作模式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探究合作志愿服务何以实现大湾区青年间凝心聚力,并就如何以志愿服务促进大湾区青年从被动接纳交流活动向主动拥抱、积极融入转变提供建议。定量研究主要是实验研究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凝心聚力”进行实证效果评估;定性研究主要是深度访谈,深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凝心聚力”的运行机制。
(一)案例概况
自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以来,已基于大湾区开展了大量的青年交流活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港澳青年对内地的了解,但其中大部分活动不仅缺乏青年间的双向互动,还未能有效帮助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使得有着融入需要的港澳青年面临参与渠道单一、融入效果不佳的困境。为寻找大湾区青年交流融合的更优解,一支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队创新性地提出打造“互助、互促、互融”的湾区志愿合作新模式。该项目由广东的几所高校成员发起,不同于其他将内地生和港澳生分开的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强调粤港澳青年合作,通过内地青年带动港澳青年以合作志愿服务的形式融入国家发展。同时,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支持大湾区人才走进乡村的号召,该项目在初期将服务定位于乡村教育,发挥大湾区青年的教育优势,组织大湾区志愿服务队合作为乡村儿童提供素质课程服务。
服务开展前,服务队会确定帮扶对象,并收集乡村儿童需求,设计教学课程大纲。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对志愿者进行支教注意事项提醒,以及教学设备操作示范等师范技能培训,规范并保证了志愿者团队教学技能及素质。经过培训后的志愿者,会分成若干教学组,每个教学组平衡搭配来自内地和来自港澳的青年,由教学组根据课程大纲共同商讨设计教学内容。在青年志愿者进行课程设计探讨时,本课题组深入观察双方互动过程,并及时进行记录及访谈资料的收集。
服务开展过程中,通过线上及线下等多渠道方式,由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合作为乡村儿童提供素质课程服务,课程内容涵盖科技科普、湾区非遗文化等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均由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共同商讨设计,是内地教育理念与港澳教育理念优势互补形成的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素质课程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进行了深度的互动合作,授课青年志愿者也同乡村儿童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得以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亲身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大计中。
(二)实验设计与随机分组
为验证该合作志愿形式的有效性,依据实验设计原则,随机选定某次服务对广东省某乡村小学300余名学生展开实验干预,将学生随机分为第一期与第二期学员,选取第一期学员作为实验组进行干预,由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合作为实验组提供素质课程服务,第二期学员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旨在通过随机实验法验证大湾区青年合作志愿对乡村儿童的帮扶成效(见图2)。
图2 实验流程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考虑到乡村儿童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受年龄限制,本研究决定以问卷测量取代访谈初步验证合作志愿对乡村儿童的提升成效。具体问卷设计方面,参考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成熟量表(王鑫强等,2017;Vaux et al.,1986;Connor&Davidson,2003;胡月琴、甘怡群,2008),实验从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测量参与儿童在实验前后的综合素质变化,前者包含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三个具体变量,后者包括学习投入度、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三个具体变量。以上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式测量,所选分值与认同程度呈正向线性关系,且通过信效度检验(Cronbach’s α、KMO均高于0.80)(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实验还在问卷中加入了关于填写者的性别、年龄、身体健康情况、学习成绩等基本信息。
表1 问卷设计及信度检验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为进一步探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教育志愿如何引导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凝心聚力,为全面获取更加深入和详细的信息,同时避免预设问题限定受访者的观点表达,开展探索性研究,因此采用深度访谈方式收集青年志愿者对合作经历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态度变化,围绕志愿支教活动中大湾区青年协同互助等基本问题,对参与本次合作教育志愿的青年志愿者进行访谈。
(三)数据收集情况
以问卷形式分别收集两期学生的前测、后测两次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数据,共收集217个实验组样本,62个对照组样本。结合教育志愿活动的主题和实验要求,最终选出实验组150份,其中实验组男生占比为48.6%,女生占比为51.4%,对照组50份。其中,年级排布集中在三到五年级之间,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2%。样本中有无以往补习经历的各自占比较为平均,其中,有以往补习经历的占比为45%,无以往补习经历的占比为55%。从家庭经济条件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的家庭,占总人数的52%。
定性访谈资料方面,表2简单选取受访者为例,展示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研究者深度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的全过程并做好调查记录,在访谈结束后,对访谈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采用编码方式进行探索性分析(吴毅等,2016)。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访谈资料持续进行比较分析,不断提炼出新范畴以修正现有理论,直至不再出现新范畴,达到理论饱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补充定量研究结果,为深入验证合作志愿对青年间关系的促进作用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参与志愿支教的3名香港青年、2名澳门青年和8名内地青年,共收集访谈稿36707字。
表2 受访者基本信息(部分)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
“凝心聚力”的效果评估
(一)“聚力”效果分析:志愿教育的乡村儿童能力提升作用
在控制了性别、户籍、成绩水平和经济水平等人口学变量后,对实验组和观察组干预前后各因子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中实验组认知水平下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分皆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实验组情感态度水平下学习投入度、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得分皆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对照组所有因子得分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3 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异比较(x±s)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由实验结果可知:t创新能力(150)=6.528, p<0.05; t动手实践能力(150)=4.757,p<0.05; t思维能力(150)=5.176, p<0.05。t学习投入度(150)=2.227,p<0.05; t学习动机(150)=2.580,p<0.05; t自我效能感(150)=5.977,p<0.05,实验组后测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前测。
表4 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比较(±s)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由实验结果可知:t创新能力(50)=-0.418,p>0.05;t动手实践能力(50)=-0.416,p>0.05;t思维能力(50)=0.081,p>0.05;t学习投入度(50)=-0.214,p>0.05;t学习动机(50)=-0.573,p>0.05;t自我效能感(50)=0.230,p>0.05,对照组前后差异均不显著。由此可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志愿服务在提升乡村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投入度、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方面有明显的帮扶作用。
各地青年志愿者通过教育志愿服务深度互动,交流分享教育经验、方法。港澳青年结合内地教育实际与服务对象具体情况,与内地青年分别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港澳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融入志愿服务,以跨境合作形式融汇各地教育优势,得以实现湾区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二)“凝心”效果分析:志愿合作提升大湾区青年的心理融合程度
乡村支教活动旨在助力乡村振兴、帮扶乡村儿童,以素质课程服务提升乡村儿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港澳青年在教学中与内地青年处于同一任务情境,需要面对同一批学生,合作完成教学活动。就港澳青年而言,志愿活动不仅为其提供了深入了解内地社会的条件,并为其投身国家发展大局、参与乡村振兴开启了机会之窗。“这是我第一次跟内地生合作授课,很愿意继续合作”(Z3)。
教学活动是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要求参与教学的各地青年在准备、开展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互动,所有个体都必须依赖其他个体的行动实现其行动目的,因此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相处时间不长,但是相处得很愉快,像一个合作了很久的团队一样”(T2)。
在短期合作中,青年志愿者通过观念碰撞的深度互动,以及在共同实践中实现一致目标带来的群体兴奋和共享情感,使湾区青年产生了群体的归属感,增强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和内地生合作起来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更顺畅”(Z3)。“以前大多数交流活动总是把我们和内地青年分开,我更喜欢这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叫法,让我感觉和内地生没有什么区别”(Z4)。
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通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果,本次志愿活动中内地青年同港澳青年“聚力”合作取得的共同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凝心”,提升了湾区青年的心理融合程度。同时,湾区青年之间凝聚的积极情感,也为持续吸纳湾区人才投身志愿服务提供了永续动力。“没想到能以这种形式和港澳青年合作,我觉得我们搭配形成的志愿团队非常有特色,服务效果也更明显”(T2)。
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
“凝心聚力”的运行机制
上述实地研究初步验证了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对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双向成效,而此类志愿服务如何实现“凝心聚力”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从理论探讨层面深入到实践层面、创新交流形式仍需探索,也尚未形成清晰的研究框架,采用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从实践中提炼总结经验。下文将以一个乡村支教项目为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动策略,提炼其“双向赋能”的作用机制,为组织和设计有效的志愿服务提供实践建议。
(一)资料编码结果
1. 开放性编码
为了保证全面性,研究人员将研究过程中的概念和范畴的逻辑关系反复对比,得出一致的部分并对原始编码进行归类。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化的处理,得出9个范畴(见表5)。
表5 基本范畴描述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2. 主轴式编码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概念框架和范畴反复推敲,深入讨论直至达成共识。编码发现,范畴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因果关系和情境关系等。经过不断比较、分析后,得出主范畴4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渐浮现,趋于具体化。表6展示了主轴式编码的示例。
表6 主轴式编码描述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3. 选择式编码
对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抽象出来的9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进行深入发掘,并进行相关理论的互动比较,以故事线的形式描绘其影响路径,典型的关系结构如图3所示。(1)
图3 范畴关系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实现“凝心聚力”效果的行动策略
1. 以志愿主题强化互动深度
由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共同开展的教育志愿服务与其他内容的志愿服务有所不同,需要青年志愿者进行更加频繁的交流,同时这种交流一定是双向输出输入的过程。在教育志愿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课程开始前,实验人员都会组织青年参加备课交流会,共同商讨如何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为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青年会主动吸取他人的有效建议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青年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蕴含着他们的认知、看法和思维模式,在教学讨论进行的过程中,青年进行的互动层次也更为深刻:通过志愿服务合作教学的方式,将蕴含着各地青年认知、看法与思维模式的各类教学风格与教学设计呈现出来,使大湾区青年交流成为一个双向输出输入的过程,从而推动深度的思想交流与文化碰撞。
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之间的条件势差通过合作授课中的思维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据观察,在教育服务初始阶段,内地青年授课风格一般而言较为严谨和务实,看重教学内容是否对儿童知识增长具有意义和成效,港澳青年则更注重对知识传授形式的设计,课程风格更为自由。在经过多次的交流讨论后,课程设计逐步实现形式的灵活创新与内容的丰富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