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前沿
懂行业、懂管理、懂企业、懂变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方三十二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0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米哈游(mihoyo)招聘战略投资岗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三日涨超7%!DeepSeeK概念“点燃”恒生科技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TCL财务2025届校园招聘 ·  2 天前  
香帅的金融江湖  ·  全球资产动向速递 -2月第2周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前沿

从事土木工程让我困惑的三件事,时间正慢慢给出答案

建筑前沿  · 公众号  ·  · 2024-04-12 13:29

正文

攀成德最新咨询、培训、研究产品推介,每周更新行业资讯与前沿动态,欢迎关注👇🏻

一入土木深似海, 回思旧事峭如山。

当初误打误撞学了土木工程专业,到如今已经在房地产、建筑行业浸淫二十多年。

过去这二十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的发展都堪称魔幻。即便我作为一名从业者,人在其时其地,仍然有“雾里看花”之感,或许这就是“当局者迷”的道理吧。

回首往事,我既没有看懂开头,也没预料到结尾。最终,这些疑惑还是要时间慢慢给出答案。

第一个疑惑:江苏建筑业巨头南通n建们,为何庞大而又脆弱?

20世纪的90年代末,我毕业后来到南通地区某建筑公司。就在同一个城市里,当时还有另外一家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当时的最高资质),南通某建。

因为同属一地,我们公司和他们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当初跟他们接触时,就感觉他们的组织形式比较特别,是由一个个施工团体集合而成的组合体。这些施工团体中,不乏一些在建筑工程施工上颇有建树的集体制企业,在二十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拿到了十几个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但同时,这个组合体里也充斥大量良莠不齐的“包工头”。这就使得这个组合体,看上去鱼龙混杂,里里外外总是透着一种“草台班子”的气质。

然而随后的十几年,他们凭借着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东风,业绩一飞冲天,真的是一种“大跃进”式的发展。这种大跨度的发展,就让我比较好奇,他们那种比较松散的管理模式,是怎么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体量的?

答案或许就是,大而不强。

该集团总工曾经这样描述他们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由数量众多的小舢板捆绑成的‘航空母舰’,看上去体积庞大,但没有多少战斗力。一个浪头过来,樯橹灰飞烟灭。”

结果一语成谶。

其实不只是他们,“南通n建”最近几年,就是在接连上演一幕幕“破产重组连续剧”:

2020年4月13日南通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

2021年12月22日,苏中建设(南通七建)申请破产重整;

2022年2月13日,南通六建破产重整;

2022年4月1日,南通三建组建金融机构债权委员会,拟进行债务重组;

2022年底,江苏建筑民企“一哥”的南通二建因逾期票据深陷债务泥潭。

南通n建们最终成为“泥足巨人”,我认为关键因素有两个:

因素一,伪市场化改革。

始于1997年左右的南通建筑业体制股份制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或者说是伪市场化改革。这几家建筑企业集团,大多脱胎于原地方性国有建筑公司或各村、镇建筑站改制整合,是一种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加盟店”联结形式,说是一种事实上的“挂靠”经营形式也不为过。这种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让这些集团公司与各个分公司(后改称事业部)呈现出“集”而不“团”“神散形不散”的特点。

这种经营形式的弊端核心问题在于:集团的财务控制能力非常薄弱。 集团每年完成的产值巨大,但实际上能被集团支配使用的资金却很有限。集团公司除了收取几个点的管理费之外,其余巨量资金使用权都在各事业部。同时,集团公司还利用银行信贷优势,向各事业部从事“转贷”业务。集团以18% 的贷款利率,向各个需要“垫资”承接业务的事业部“输血”,这对于事业部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房地产行业的这波“暴雷”,直接把各个事业部拖下债务泥潭。同样,这些“回血机器”一旦停止回血,“转贷”出去的钱不能回笼,集团也就随之凉凉。

因素二,低端制造,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直被誉为“建筑之乡”的南通,支撑起建筑业的两个支柱分别是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贡献率占比非常低。技术含量低,就只能在市场低区徘徊。而这个市场早已一片“红海”,在“最低价中标”(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结果)的大背景下,南通建筑业各路英豪最终拿出来的终极杀器还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

“价格战”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真的是“刀刃向内”,每一刀都是在割自己的肉。最终结果无非就是“累死自己饿死同行”的“双输”局面。

第二个疑惑:“宇宙房企”崛起,为何只是“高产不高质”?

恒大、碧桂园这类地产公司强势崛起的那个阶段,面对他们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方的开发体量,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 他们是怎样进行现场管理的?

曾经看到一则讯息,说“头部房企”的成本、工程、设计条线人员,人均效能一般为20-30万平方。万科则是更高效能组织的代表,他们人均管理面积可达60万平方(资料中没有看到他们具体的人均效能计算方法,所以这些数值是否严谨尚待检验)。

我作为工程管理岗位的从业者,多年来都是从事工程一线管理工作。 以我的工程实践经验,一个现场工程师每天管理半径能够覆盖8万平方已经是极限。 所以上面这些“宇宙房企”动辄几十万方的开发体量,现场只配备两三个管理人员的做法难以置信。

为此,我也去收集各个头部企业的工程管理相关资料,想从中寻求一些答案。 这些企业比较有共性的一个管理手段,就是编制《工程管理手册》。 有了《手册》在手,可以把一些规范、标准进行汇总、整合,也把工程管理经验进行了提炼载入其中,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但《手册》是没有办法让你变成“飞毛腿”的。在目前施工行业普遍还是手工打造为主的情况下,工程质量控制仍然离不开现场的日常巡查和及时纠偏。 “人”仍然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无论管理人员还是施工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还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2004年,万科以美国帕尔迪为企业标杆,引进了高周转模式,目的就是提升投资效率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当顾客盈门时,你的“翻台面”次数越多,自然吸纳的顾客也越多。

始于万科的“高周转”,后来被融创“发扬光大”,继而在恒大、碧桂园等所谓地产新贵中被用到极致。“高周转”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建造、运营、成本、营销、财务等等,都有着很高的整合要求。 然而就是在“高周转”传动链条高速运转中,有一个环节却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那就是“建造”这个环节。

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二十多年,只有量变而没有产生质变,甚至于即便是高投入也没有带来更多高品质的产品。虽然在各类地产软文中,我们可以看到SSGF工法、BIM技术、数字智造等等新奇概念,但喧嚣的背后,这些时髦的字眼最终还是沦落为“技术花瓶”的尴尬处境。在房屋建造环节上,其实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这也是让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房地产行业二十几年的一路狂飙,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却没有一家地产公司,愿意在打造这个环节上投入更多的关注。 高周转带来了高产量,却没能促使产业升级,向着工业化更进一步。过去二十多年房价一路高企,在“买到就是赚到”的大背景下,也许房屋本身建造质量的好坏是最可忽略的吧。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一家房企品牌,可以达到为自家的产品背书的高度。

在当下大力宣扬“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之下,我们还是要把“建造”升级为“制造”。 因为“建造”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生产活动,只有“制造”才能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和精细工艺。或许正在艰难探索、蹒跚前行的“装配式”住宅就是未来方向。

第三个疑惑:“国进民退”,就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吗?

大概就是两年前,网络统计出的房地产十大关键词最多的就是这两个:“暴雷”和“债务违约”。

那是自2020年8月“三道红线”禁令一出,房地产业便呈现出很不一样的“风景”。本来热锅烹油的行业,迎头迎来宏观调控的一道淬火。经此淬炼,能屹立不倒的房地产公司,最重要的两个支柱就是钱和地,而“地”又是花钱买来的。 所以“搞钱”——融资能力——便是一家房企的核心竞争力。

查阅相关统计,对于多数房地产企业而言,79%以上的外部融资都是来自银行,个别城市和地区,这个比率甚至高达80-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发商口袋里的钱多少,就看能从银行那里借贷出来多少。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70%以上的信贷资金,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近些年,我们会经常听到国有银行宣讲,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但钱的真实流向都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目前国有银行一半以上的信贷,都是贷给了不到贷款总数1%的大客户,这些大客户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经济学者林毅夫等人就认为,我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其融资存在制度约束。正是有着这样的融资优势,使得国有企业可以在房地产市场攻城略地攻城多地,大杀四方。

这个“国进民退”的过程,并不是因产品品质优胜劣汰充分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比拼非市场性的资源多寡,是一次逆市场经济的行为。 看似水到渠成,似乎也取得了地价、房价的双高的局面,但在一片喧嚣的背后, 却掩盖了一个结构性缺陷:房地产市场权利主体的虚置问题。

国企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以股份制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也纷纷建立。然而,由于国有股份一般占到改制企业总股份的70%以上。一股独大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的“所有人缺位”问题,所以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状况,会导致经营者凭借自己强大的权力去追求一己私利。直白一点讲,就是用手中的权力达到寻租的目的。

“寻租理论”之父戈登·图洛克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寻租是企业经营者凭借自己的权利和资源,在市场中谋求便利与捷径,打乱了竞争市场的机制造成社会总福利损失。

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国有企业应该做些什么?答案是, 国有房企经营重点,应该是进入住房保障领域,这才符合我国国有房企特征及国有经济布局需要。 这方面国际经验可借鉴,如笔者原单位作为劳务输出,曾经在新加坡参与多年的“组屋”工程建设。据统计,新加坡87.6%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内。由政府直接或者政府设立专门的国有住房公司负责建造,向中低收入阶层出租或出售公共住房。

所以房地产业的保障领域,才是国有房企应该进入的。现在都到商品房市场来逐利,是走错了路。

当然,让国企放着大块肥肉不吃,偏偏去啃骨头,这个肯定都不情愿。然而,这就是国企的社会责任吧,要克制自己的贪婪。房地产业目前仍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国企来做压舱石。国有经济的属性决定,国有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不在于参与竞争。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高收入群体和部分中等收入家庭外,都没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住房问题。总会有一部分中低收入阶层,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而只能借助政府的帮助解决居住问题。这就需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类公共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金融早实习  ·  米哈游(mihoyo)招聘战略投资岗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TCL财务2025届校园招聘
2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
8 年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深度解读|大众点评用户成长体系
7 年前
慧聪物联资讯  ·  IOT时代 信息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