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同知……这些加诸官职前面的定语都是什么意思?
在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时,狄仁杰的官职总是有一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让人不禁好奇,这是一个什么官?前面的这个“同”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源于唐初就出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协助的含义。在
唐太宗时期,三省之间公文流转程序比较繁多,有时不免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效率办事情,大臣可以一起在政事堂开会讨论。不久之后唐太宗就发现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官员参与到决策中,于是在官衔上也出现“同”的字样,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过,这个职位虽非三省正职,却“得预闻机要”,久而久之,竟成了皇帝平衡相权的工具。
“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皆是以他官预宰相事的名号。譬如,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便可以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跻身宰相行列。
至宋代,“同平章事”演变为宰相正式官称。王安石身兼“同平章事”之职,以宰相身份推行新法。
“参知政事一词在唐初也已经出现。与上文所说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类似,也是为了协助宰相处理政事。关于参知政事,宋代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乾德二年
(964)
正月,宋太祖赵匡胤看着赵普案头堆积如山的公文,突然问翰林学士陶谷:“下丞相一等有何官?”陶谷答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于是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成为参知政事。起初,这些人“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连宰相办公室都进不去,俸禄也只有宰相的一半。
直到开宝六年
(973)
,宋太祖一纸诏书打破僵局:“参知政事得升政事堂议政。”范仲淹借此平台掀起庆历新政,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直言“明黜陟、抑侥幸”,参知政事一职成为改革的重要力量。
南宋时期,这个职位更成为忠奸博弈的舞台,秦桧任宰相时,参知政事万俟卨
(xiè)
为虎作伥,助其炮制“莫须有”罪名;而另一位参知政事李光却因斥责秦桧祸国殃民,被一贬再贬。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到同知,都是州县官的辅助。其实同知也有过高光时刻。比如宋代时,枢密院掌天下兵权,“同知枢密院事”看似军事副手,实为帝王心腹。元代同样设有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地位高于枢密副使。
明清时期,“同知”往往指地方官的副手,分管盐粮、水利等实务。在有些情况下,同知甚至会成为地方主政官。清代时,在一些逐步郡县化的地方设立“厅”作为过渡,此时厅的长官就是“同知”,原本协助办事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了地方主政官员。
行走,在今天的汉语意思中就是指走路。但在反映清代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任命某某为“上书房
行走
”
或
“
军机处行走
”
的剧情,比如四阿哥胤禛的“老朋友”张廷玉,就曾经在康熙的南书房“行走”。这里的行走可不是简单的在南书房走路,而是指在南书房充当皇帝的顾问,只是这个顾问不是正式的编制。
但可别小瞧了这个没编制的南书房行走,其权势可是大得很。
到雍正登基后,权力中心逐步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经常会有“行走”的头衔,例如清宫戏中的常客和珅,曾经就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加“军机大臣上行走”头衔。有了这个头衔,和珅什么事情都能插一脚,甚至连《四库全书》的正总裁之位都归他所有。
包拯大概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因为有句歌词唱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于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官职是“开封府知府”,但按照宋代的制度,他官职的正式名称其实是“权知开封府”,这个“权”有代理的意思,“知”则表明这个官由朝廷委派担任,是“差遣”,合起来的意思大概就是“临时的差遣管理开封府”。也就是说,我们的包大人,实际上是一个“临时工”。
当然,以“权”掌管实际事务的,远远不止包大人一个。中学课本上的老熟人范仲淹范文正公,也“权知”过开封。景
祐
二年
(1035)
十二月,范仲淹奉召回京,升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开封作为北宋都城,事务繁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很难治理。范仲淹到任之后,下了很大的力气整顿,开封的社会风气和行政管理明显改观,于是流传了这样的民谣: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
与“权”相对应的,是“摄”,也有代理的含义。《左传·昭公十四年》中就有“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这里的“摄”,按照杜预等人的说法,就是“代理”的意思。在古代皇帝祭祀时,有时不会亲自前往,而是会派遣大臣“摄”,也就是代行祭祀。
如果各位看过《大明王朝1566》,
想必对“高拱”这一角色有印象。明朝
时,内阁权力一度较大,高拱就曾在隆庆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明人陈泰来就曾吐槽:“且部权归阁,自高拱兼摄以来,
已非一日。”
意思就是在高拱担任首辅以来,六部的权力都被内阁拿走了。
在看《三国演义》时,我们都会看到大都督周瑜。而这个“都”字,恰恰说明掌管、统领全局的意思。后来的夷陵之战,二十多岁的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让他统领五万吴军,在夷陵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此战不仅成就了陆逊“儒将”之名,也反映出“都督”是三国时期最炙手可热的军事头衔。
当然,历史上的都督绝不仅仅在孙吴政权有,北方的曹魏-西晋政权也有。比如名将羊祜,就曾在荆州担任过都督,开垦屯田八百余顷,把边境防线变成“经济特区”。由于他爱民如子,发展了当地经济,百姓还自发为其立“堕泪碑”。
都督一词到明代时仍然存在。比如在明朝建立前后,朱元璋曾经设立“大都督府”作为统军的最高机构,并任命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作为首任大都督。洪武十三年
(1380)
,胡惟庸案发,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将天下都司卫所的统兵权尽归五军都督府掌管,但调兵权却划归兵部,权力大大下降。
除了“都”,“总”字在官职中也很常见,同样也有统领的含义。比如魏晋到隋唐时期经常看到的各种“总管”,就是一个方向的军事负责人。例如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弟弟齐王宇文宪,就在灭北齐的战争中担任过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参与灭齐战争。
唐贞观十八年
(644)
,李勣
(就是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的爷爷)
被唐太宗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跟随李世民一起征讨高句丽。到乾封元年
(666)
,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统领大军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消灭了高句丽。
“总兵”是明清时期比较常见的武职名称。明朝时,“总兵”最初是非常设官,后来随着战事增多而比较常见。要说等级最高的总兵,大概就是那位自称“朱寿”的皇帝陛下了。
正德十二年
(1517)
,蒙古小王子率部南犯,杀掠甚多。明武宗朱厚照微服出巡,又亲自率军追击,甚至亲自斩杀一名鞑靼士兵。在此次战事中,喜欢“整活”的朱厚照使用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名号,让人瞠目。
明清时期,还有一种“总督”的官职比较显赫。在明代时,“总督”根据事情而设立,比如明朝在西北设立的“三边总督”,主要职责是应对蒙古诸部落的侵扰。清朝时期,总督成为地方的高官,比较知名的,如两江总督,掌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江苏、安徽原为江南省,后分为二)
,晚清的直隶总督甚至会兼任北洋大臣。这个带有“总”字的官职,一时风头无两。
古代官职往往会有很多修饰词,它们的出现和演变,背后都在遵循着所属时代权力运行的逻辑。它们的流变,不仅是官职内涵、外延的变化,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变迁。
《三国志》
《旧唐书》
《宋史》
《明史》
《周书》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进击的士族
旁落的皇权
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