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诗词赏读
诗词名作赏读,小众诗歌解析,原创投稿展示,诗词格律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筹划控制权变更,明起停牌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微信+DeepSeek,又有大动作 ·  3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德国全面推行动态电价,激励灵活用电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诗词赏读

清明节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古诗词赏读  · 公众号  ·  · 2024-04-03 23:45

正文


点击

/ 关注我们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 )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三候



一候 桐始华 。意为清明来到,桐花始开,清芬怡人。


二候 田鼠化为鹌 。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


三候 虹始见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


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 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 寒食节和上巳节 有关。寒食节昨日已有过介绍,本文不再赘述。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 天气物侯的特点 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这个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插柳戴柳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的,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于是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吃青团、清明果、吃馓子,喝桃花粥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 青团 的风俗习惯。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是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安徽、江西等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 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团相似,多为饺子型,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


馓子 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除了上面几种流传至今的清明传统美食,古人还会在清明节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 桃花粥 。唐冯贽《云仙杂记》诗云:“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唐·韦庄《长安清明》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张继《闾门即事》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唐·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唐·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王禹偁《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
征衫贮。 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宋·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