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变化最剧烈的40年,每一次经济结构的变化,每一次产业升级变迁,每一次体制改革,都会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77年高考,98年国企改革下岗潮,2001年加入WTO,2003年开始疯涨的房价,每一个时代浪潮袭来都会使一部分人站到浪潮之巅,也会使一部分人被浪潮掩埋,每一个浪潮都夹杂着悲欢、憧憬、哀愁,我们被时代的车轮裹挟着不断向前。
如今时代巨变的车轮,再一次从我们身上碾过,不管你愿不愿意,经济转型的车轮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驶进了我们的生活。
1、
中国经济的神话是从2001年年底入世开始。
中国大陆
GDP
增长趋势图
在加入WTO后,中国GDP以波澜壮阔的方式,像导弹般直冲云霄。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GDP的增长无非是靠“三驾马车”来驱动:消费、投资、净出口。
在入世前,中国长期内需不振,消费根本起不来。说白了,大家都很穷:夏天开个西瓜消个暑都偷着乐。谁家里有台台式电脑,那算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想要靠投资来长期驱动当地经济发展,只能说,各地政府内心常常是万马奔腾:不是融资难,就是上项目后发展经济效益远远不及预期。
90年代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困难到不得不选择让大量国企倒闭,国企员工下岗。即使这样还是解决不了财政困境,还要实施教育产业化,进而全面降低全民医疗福利。
逼急了总要自己想办法。
当时各级政府心里都明白,真的没有什么选择了,只有靠老外来投资、并且大力发展出口产业,进而能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解决财政压力。
恰巧2001年中国加入WTO。于是,我们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战略”发展经济的康庄大道。
2、
自从中国进入WTO后,全球经济的模式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生产,发达国家消费,并带动全球资源类国家一起发财。
尽管这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出口创汇能力,强大的初级代加工工业体系,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那就是,中国的很多产业非常容易出现产能过剩。
因为,我们的出口体系是建立在大量的政府补贴、极为廉价的土地、充裕的信贷支持以及大量廉价劳工基础上。
当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的内需严重受挫后,外部需求增速的下滑,使得中国的产能一下子变成过剩了。
并且,庞大的基建,开支越来越大的福利发放,使得17年中国总体宏观杠杆率达到了官方宣布的270%。而最吓人的是,其增速为全球第一,相当于每年GDP的两倍,约等于M2。
很不幸的是,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这个不仅仅是由于计划生育这样不可思议的政策,而且还在于,随着女性文化和生活水平提高,出生率天然就会下降。
最为关键的是,出口导向的本质,就是自己背走通货膨胀,然后对外输出通缩。因此,生活在出口导向的国家,其生育率天然就会极低。原因无它,生存压力太大,根本生不起孩子。
归纳起来,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是:
一方面,初级代加工产业已经严重过剩,必须尽快发展新经济;另一方面,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使得产业转型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3、
2012年,中国开始经济转型和万众创新,也让我们再次燃起了热情。
尤其是总理亲自为创业站台,建立自贸区,去杠杆,反腐败,简政放权,媒体甚至建立了“克强指数”,一时间我们似乎真的进入了中国经济“第二季”。
然而事实是,没人能扭转趋势,中国经济从2012年开始,继续一路下滑,创25年新低。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回头看,我们之前其实低估了转型的难度和所需要经历的时间,经济转型的路,远比我们想象的漫长。
转型是持续10几年的历史进程,新经济的孕育艰难而痛苦,创新和创业的泡沫式溢价越来越高,大家共同的感概是钱不缺,好项目很缺。有钱也不可能短时间买来那么多创新,该走的路一步也省不了。
用长期的眼光审视当前的问题,经济转型过程将是长期的L型增长,首先要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个事实,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企业发展,创业创新都要顺应这个趋势。没人能打败趋势,违背趋势,自我幻想,都将被时代残酷掩埋。
以未来10年的高度审视现在,经济中低速增长将是常态,高房价,高投资,高速城市化的模式已经是过去式,中产崛起,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农民工大量减少,新技术新产业缓慢形成,将是未来10年的主线。
过去到处盖楼,到处开工修路,到处挖煤开矿,到处大烟囱大炼钢的景象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白领群体,银发社会,品牌消费,技术型公司。这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缓慢的变革中,润物细无声中积累而成。
经济不是从高速增长一路下滑,而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增速换挡,经济在中低速增长中缓慢变革,这是我们审视未来的眼光。每个人都要在经济转型中以新的眼光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如果延续旧思维看待未来,将不可避免的被时代巨浪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