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券商中国  ·  深夜!美国,重大发布! ·  5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从“东方不Buy”到“独孤求Buy” | 新刊发售 ·  6 天前  
吴晓波频道  ·  给新股民提个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外企二十年:做不到金字塔尖,那么年纪越大越难过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29 11:30

正文

来源:识局(zhijuzk)

作者:久依栖(投稿)


其实想在外企“混”并不容易。只不过是因为我在外企呆得久了,习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再就是因为现在的外企越来越有国企风了,有些感受和大家聊一聊。

外企文化


1998年初,我离开某事业单位,应聘进了一家美资企业。工资从每月1千出头,涨到了4千,很得意。

那时年轻,不懂福利,只看工资的大幅上涨。其实,原单位有宿舍,进了外企就得自己找地方住;原单位结婚能分房,进了外企根本没有分房的概念;原单位的仕途、工龄、医疗、过节福利等等,进了外企也就都断崖了。

工作强度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因为要和美国同步,所以得上夜班,不是睡个觉,值个夜那种,而是完全和美国的白班一样的工作节奏。上班打卡,每天有定量指标,吃饭、休息都得掐着时间,这让刚从事业单位出来的我很不习惯。好在,我还算勤勉,那时候也年轻,精力、体力都不是问题。上完夜班,白天照样精神,觉得自己赚到了空余。

还赚到了虚荣,比如:公司在市中心最好的写字楼,有中央空调,夏天冷得要穿薄衫外套,冬天热得穿衬衫,白领的标配让人有莫名优越感;出差乘飞机,住五星酒店,出租随便叫。那是1998年,这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当时是可以让我的父母在邻居面前着实炫耀的。

还有,出国,那时出国也是件了不起的事。

进公司不久,我便被派到美国培训,落地后的第一次员工大会我就出了状况。

当时是美国总公司的CEO召集中国的培训生开会,滔滔不绝一通讲话,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了会背答案却缺乏能力和素质的我们。讲完还问大家有没有回应与问题。

事业单位出来的人多半有一根政治正确的弦,否定中国的教育体制,那还像话?于是,我站起来反驳。事后听说我们带队的中国经理脸都白了。

时间长了,就知道了,外企也讲政治正确,或者说是办公室政治。基调不是由报纸的宣传口径决定,而是由老板决定。否定老板,让老板下不来台,是办公室政治的大忌,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可能是被裁员。

当然,不是所有的外企都是这样。

所幸的是,我当时的那个CEO是美国人。我在大会上让他下不来台,但他却居然看出我是个人才:英语好,思维清晰,有勇气,有独立思考,等等。总之,要重点培养,加速提拔。

因为这是刚进外企时的经历,我就误以为外企的文化都是不唯上,以能力说话,凭本事吃饭。

但是,后来知道,我错了。公司和公司不同,时代和时代不同,没有所谓统一的外企文化。

陆陆续续换过好几家公司,总体感觉外籍高管以及能力强、自信的经理会相对宽容,甚至是欣赏和鼓励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就事论事,直截了当,为的是工作高效。但是随着外企的不断本土化,现在部分外企的文化也在发生变化,有时候,听领导的确实变得格外重要。

归根到底,外企国企,体制可能不同,但是最后都是归结到领导的个人风格,因为人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体制的。

外企待遇


毋庸置疑,正规的、大型的外企,工资、福利都不错,尤其是工资。

记得看过一个报道,说2016年规定央企负责人的总收入不超职工的8倍,国企老总年薪最高封顶60万。

(识局君注:‍自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以来,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按照有关薪酬审核部门核定的标准发放。2016年数据,大多数地区都将国企老总的基本年薪限制在了企业职工的2倍以内;同时引入任期激励收入,将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在内的3部分收入限制在了8倍以内。限制幅度最大的宁夏,将企业老总的全部年薪限制在了职工的5倍左右。‍)

60万,差不多是一个外企中层的收入。至于外企中国区负责人的收入,恐怕比普通员工收入的80倍都不止。

外企高管,尤其是外籍高管的福利更是了得,一个月的房租可能是一个初级员工一年的收入,子女上国际学校、配车配司机、搬家费、医疗保险、一年几次的回国度假,等等各种福利,不见得比国企老总差。

外籍人士在自己的国家或许只是中产,到中国就过上了贵族生活。所以,被外派到中国一度是个热门的选择。

外企普通员工的收入以前是明显高于其他单位的,现在随着民企、私企的兴起,优势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了。

以前大学毕业生的首选是进外企,这些年外企的吸引力在减退,不知道收入优势减少是不是原因之一。毕业生起薪5、6千已经不具吸引力了。

当然,除了收入,外企经历是可以成为人生宝贵财富的。

在一家大的外企,可以学会正规地做事。注重程序,注重制度,注重合规,注重安全,所以通常不会遭遇什么大起大落。

而且大多数的外企规矩都差不多,所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适应也没有多少困难。

在外企之间跳槽很正常。过几年,换个公司,趁机把工资提高一个台阶,是很多人的职业轨迹。很多人跳槽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在原来的公司遇到了职业瓶颈。

外企升迁


职业发展常常是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的。

有的公司提倡员工只需要认真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在工作中显示你的能力,有了升迁的机会,公司——其实就是你的经理和人力资源——自然会想到你。你自己瞎嚷嚷,倒讨人厌。

有的公司则说职业发展是个人的事,你自己要有目标,机会要你自己去争取。如果你自己不表达,不举手,那不管你多有能力,机会都不大,因为你没有表现出ambition(职业野心)。

表达职业野心的捷径就是和你的经理、人力资源、公司的上层搞好关系,不断刷存在。大抵如此。

看懂公司的个人发展理念,有侧重地选择,或者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或者低调做事、高调做人,就很重要了。

碰到你自己确实没有什么职业野心,偏偏能力还不错,也会遇到问题。因为如果你的经理有意栽培你,你却说自己更愿意在原地轻松踏步,西方式的经理或许会理解、尊重你的想法,因为国外有的是在一个岗位做到退休的例子,而中国式的经理恐怕就会觉得你是不识抬举了,后果也可想而知。

那么如果野心一般,能力一般,就能在原地踏步到退休吗?也难。因为如果公司每年给你涨点工资,即便你能把一直做的工作做得不错,可是五年、十年后,你的成本就高了。如果赶上个大裁员,公司一定会借机把你裁了,过些时间再招个比你便宜、比你能拼的进来。

更何况,现在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上的人才技能也越来越多,找个一般岗位替换的人是分分钟的事情。二十年前,外语好就能在外企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现在只凭外语好在外企可能连生存都难。

所以,在外企,“职业野心”似乎应该是一种必备素质。或者是你自己想往上,或者是你被逼着往上,大多数的人都拼得厉害。

拼出来的,成了高管;拼不出来的,慢慢会被淘汰;拼不动了,也会自己选择离开。

所以在我走过的外企,除非是高管,一般的岗位上通常看不到年纪比较大的员工。如果你做不到金字塔尖的高管,那么年纪越大在外企越难过。

说到裁员,有人盼着被裁,因为外企通常比较正规,裁员会有不错的离职金,在一个公司做得越久,离职金越丰厚。

有的人被裁却会觉得感情上受不了,又拒绝离职金的诱惑,非要去挣个是非曲直,争口气,就会闹。但是多半闹不出多大的好处。

大多数的外企,尤其是欧美企业,公司总部所在的国家通常都会认为员工来来去去再正常不过。赔你钱请你立刻收拾东西走人,也很正常。大家在影视剧里都看过。

但是如果人力资源找你去个会议室,通知你被裁了,陪着你回座位,看着你收拾东西,电脑也上不了了,也没有机会和同事告别,立刻走人,中国员工往往接受不了,觉得感情受了伤害,要找人理论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好吧,在外企,你没做错什么,也可以裁你,不需要特别原因,就是因为要削减成本。

不过,如果你认真反省,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许是你太贵了,或许是你太有能力了,或许是你太没能力了,或许是经理看你不顺眼,或许是同事不喜欢你,或许是有人看上了你的位子……海阔天空地去想吧。

至于感情受了伤害?工作就是工作,有职业精神就行,谁让你把感情带进工作。

说外企成规模离开中国?应该不是真的。但是对职场中的人来说,外企的吸引力在减小,这应该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