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都市报
市民的需要第一!这里是南国都市报,欢迎投诉报料。报料热线966123,或直接给我们发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最高礼遇!接英雄回家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4比0横扫张本智和,王楚钦夺冠! ·  6 天前  
澎湃新闻  ·  赢了!王楚钦横扫张本智和,再夺男单冠军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都市报

海南人说海南过年习俗:年初一饭桌上必有这六样菜

南国都市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22 11:34

正文


过  年


欢度春节也叫过年。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晚上叫除夕。当夜过了零点便是新一年开始,是旧岁和新年交替的时刻。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心欢喜,辞旧又迎新。

根据历史记载,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全民性。春节虽然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不止于这一天。从腊月廿三起人们便开始大扫除,采办年货,准备祭祖器具、物品等。人们要以盛大的仪式和极高的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随着人们准备过年的各种活动开展,年的气氛也就越来越浓。到了除夕和新年初一,热闹的气氛达到顶峰。这一夜是全中国不眠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燃放鞭炮、烟花,真是个沸腾之夜,兴奋之夜,大团圆之夜!

历代流传下来很多有趣的过年习俗。但东西南北地域不同,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我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龙江镇蒙养村。凭我的记忆,将儿时家乡过年的习俗记述如下。


大扫除

到了腊月廿三四日,家家户户都要对自家的居室进行大扫除,也叫採屋。採屋用的扫把是用新砍的竹子做的。即砍下一支约三四米高的竹子,先将长满叶子的竹尾巴和分枝削下来集中在一起捆绑在竹子的小头端,做成了採屋的扫把。用这竹扫把首先清扫安放祖先牌位的大屋,顺序是先扫正厅,然后扫两边卧房,接着扫前后屋檐。都是从上到下,先扫屋顶的每条桁桷每行瓦片,再扫墙壁,把一年来积聚在瓦片里和墙上的灰尘和蜘蛛网清扫干净。然后再扫其它大屋、厨房和横屋等。接下来清洗门、窗、桌、椅、床、柜和地板。最后是拔除庭院的杂草,让整个屋内外干净、明亮,使人感到焕然一新。


办年货

年货分为祭品和食品。祭品包括金银、粗纸、香、烛、鞭炮、红纸、白酒等。食品有肉类、干菜和鲜菜。肉类包括猪肉和家禽,干菜主要有木耳、香菇、腐竹、粉丝、黄花菜、鱿鱼、虾米和咸鱼等,鲜菜包括豆角、水芹、土莆、大薯、茄子、萝卜等。



这些年货要分批购买。当年蒙养人平时需要的生活和生产上的物品,都要到石壁圩或龙江圩购买。当然,每年的年货也是到这两个圩上采办。当时乡村交通很落后,没有车船,人们赶集都是光着脚板走路。从蒙养到石壁的路程是八华里,到龙江是十二华里。走的都是乡村土路,每赶集一次要一个上午。祭品和干菜要提前十天左右办好,鲜菜、猪肉和鸡鸭鹅可提前一两天购买好。乡村人家自己养有家禽,自家地里种部分蔬菜,这可省下一笔开支。

年前,每户要办好过年的年货要赶集好几次。尽管如此,大人们都乐而为之。小孩子感觉到又要过年了,心里更是乐滋滋的。


制作年糕

腊月中旬,妈妈开始准备过年米,包括做年糕用的糯米。当时家乡没有电,没有碾米机,要把稻谷变成白米,再把白米变成米粉,都要人工加工。先将晒干透的稻谷用特制的黄土竹砻砻成糙米,再把糙米放在石臼里用大木槌来舂。大木槌农家叫舂手,舂手是用碗口大约半米长的圆木头,剥皮刨光,削成一头大一头小,中间凿一个方孔,在方孔里装上一支圆木柄,就制成了一把舂手。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把糙米舂成白米。而且一次只能舂五六斤。然后才将白糯米用石磨磨成米粉,也可将米泡湿后放在石臼里用舂手舂成米粉。到腊月廿六七日,每家每户就开始做年糕。先做甜年糕,就是将舂好比较粗的糯米粉同调配好的红糖浆一起放到一个陶盆里,搅拌均匀软硬适度后,将其倒到用香蕉叶垫好的竹筐里。然后将竹筐放在铁锅里的木架上,向锅里加适量的清水,盖上锅盖,用木柴把灶肚火烧旺,开始蒸煮。大筐的要蒸八个小时以上,小筐的也要蒸五六个钟头。就是说要蒸上一个晚上。蒸煮时不能离人,要不断地添柴保持火苗旺盛。锅里要随时加水不至于把水烧干,还要使锅里的水始终沸腾,这样才能使年糕蒸熟透。每年蒸年糕时,我总是陪妈妈在厨房看火,困了就伏在妈妈的腿上睡,妈妈怕我被火烤着,就把我悄悄地抱到床上睡。待到我醒来时天已经大亮,妈妈已把甜粿蒸好了。

接下来,再做白年糕。就是将磨好的细糯米粉倒入陶盆里,再倒入适量的清水,一边搅拌一边用手像和面一样用力揉和,直到把米粉和到软硬适度为止。在铁锅里装入半锅清水,盖好锅盖,把水烧开,然后把和好糯米粉用手捏成馒头大小的团块,一块一块地投入滚水里煮,煮熟后全部捞起放入陶盆里,趁热用两根象擀面杖一样的木棍不断搅拌,直到把团块搅拌到粘成一个整体为止,就做成了白年糕。为了防止表面硬化和长毛,将洗净用热水烫软的香蕉叶晾干后铺盖在两种年糕的表面上。

等到正月初三早晨,才把两种年糕取出部分,分别切成小片,用花生油煎好,装在盘里端到厅堂摆放在八仙桌上,同年糕一起上桌的还有炒“蚁”(即用年初一煮的夹生饭炒成)。再加上一些水果、糖果,斟上清茶,点上香烛,敬请祖宗先品尝,然后子孙才能开始吃年糕。以后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或送礼。这些年糕可以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吃完。家乡的年糕特别好吃。甜的清甜可口,甜而不腻,白的有股清淡的香味。要是将它们蘸着海南特产鲜椰子丝一起吃,那香甜的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贴春联和贴利市钱

孩提时代,年三十上午我都看到人们忙于贴春联和贴利市钱。他们一早起来就先将去年的旧春联和利市钱清除干净,然后把新春联和利市钱贴上去。春联是贴在大门口两边的墙上和贴在左右两扇门板上。都是用红纸写的黑字或金字。贴墙上的是用长条红纸写成,字数也不一样,要看墙的高矮而定,但两边字数要相等,相对称。一般长的是七个字,短的五个字。贴门板上的是跟门板差不多一样宽,分别贴在两边门板的上方,呈长方形,一般是每边七个字分两行。有文化有善书法人家自己拟联自己写,一般人家都是上街买,或请专门写春联的先生代写。

利市钱市面上有卖,由红纸制成。上面有吉祥图案,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是呈长方形的红纸贴,据说它能带来好运,所以叫利市钱。利市钱一般都贴在门楣上。也有由自家把红纸剪成一幅幅小长方形,用毛笔写着:新春大吉、五福临门、迎春接福、六畜兴旺和开花结果等吉利词语条幅,有横的也有直的。这些小条幅除贴在门楣上,还可贴在墙上、柜上、树上、灶上,鸡舍、猪舍、牛栏等。贴好春联和利市钱,使人顿感整个庭院和所有房子都喜气洋洋,尽显一股浓浓的新春气息。小孩们更是欢天喜地、欢呼雀跃。这是我孩提时代对过年贴春联利市钱的难忘感觉。后来长大,上学学文化,才懂得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但是新春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凸现浓浓的新春气氛,更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幸福平安的美好心愿。


换炉和祭祖

换炉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是对祖宗的敬爱和怀念。贴完春联利市钱,接着是择吉利时辰换炉。就是先将神床上的家神、灶神和祖先的香炉谨慎恭敬地取下,按顺序安放在厅正中的八仙桌上。然后将神床上旧红纸垫取下,并将神床上的香灰烟尘清扫干净,把新的红纸垫在原位置上,接下来将香炉里的香脚全部取下,将香炉里的表层香灰连同下面约三四厘米厚的沙子取出,随之用新的小毛巾浸湿拧干把香炉的外表面擦洗干净,然后取事先备好的新河沙把每只香炉填满。再将原香炉里的三炷旧香脚插回香炉里,接着给每只香炉点燃三根香,主办长者膜拜后,其他子孙随后膜拜,然后把香炉安放回神床原位置,点放鞭炮,换炉工作宣告结束。最后,将旧香脚、废红纸、脏沙灰送到房后面树林里的树杈上。

换炉完毕,接下来就是祭祖。一般是男人们在厅堂做准备工作:即把祭祖用的酒杯、碗筷、烛台、香炉在八仙桌上摆放好,点亮挂在三梁空中的吊灯,并点亮一盏小煤油灯放在八仙桌上,往酒瓶里装满祭祖用酒,等厨房做好饭菜即可祭祖。年三十祭祖是过年的第一次祭祖,仪式庄严隆重。平时省吃俭用,但过年祭祖酒菜要丰盛。如下几种上桌的菜肴必不可少:白切鸡,香菇、木耳、腐竹炖五花肉,虾米、瘦肉、京粉炒土莆丝,瘦肉、京粉炒水芹。富裕人家可办得更丰盛。菜炒好就端到厅堂摆放在八仙桌上,并端来鸡饭,按席位斟酒,打饭,给神床上的香炉点上三炷香,把贡桌前两边烛台里的蜡烛点亮,再在桌前中间香炉里点燃三炷香。这些工作由男家长亲自完成或指挥子孙来完成。第一轮酒斟好后,先由男家长向祖宗跪拜,口里念念有词:今天是大年三十,谨以馨香酒醴,敬奉祖先,伏望乃祖,佑其子孙,永炽永昌。接着全家男女按长幼顺序跪拜,期望祖宗保佑。三轮酒斟完后,将折叠好的象征黄金白银的纸钱倒到门前专用的陶盆里燃烧,等纸钱烧成灰,就把桌上酒杯里的酒集中起来浇在钱灰上,这是奉献给祖先的钱财礼物。最后燃放鞭炮,庄重的祭祖仪式宣告结束。  

祭祖后,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餐丰盛的团圆饭。先是小辈向长辈敬酒,祝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互相敬酒,互相祝福。欢聚一堂,胃口大开,笑声不断。


守岁和燃放鞭炮

除夕守岁,俗称熬年。这个习俗在家乡一直流传着。儿童时代,我就知道守岁。就是年三十祭祖和吃团圆饭后,大人们准备好年初一早晨要炒的斋菜菜料,全家人洗完澡,小孩子都换上新衣裳,然后一家人聚集在大厅里守岁。这时的大厅,神床上点着清香和红烛,三梁上悬挂的吊灯也早已点亮,大厅正中间靠屏壁的八仙桌前沿两边的花瓶和烛台里分别插有美丽的纸花和大红烛。桌面放满了柑、桔、柚等贡年水果,表示新年吉祥如意。这些贡年的物品要等过了正月十五才能撤除。有的人家还在贡桌的前面挂一幅红色的绒布,布上绣有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和各种花鸟虫鱼等美丽图案,两旁的太师椅也各用一幅同椅背一样宽长长的绣着美丽图案的红绒布从椅背一直披到椅脚,椅座上还放着一只软软的也同样绣着图案的红绒布包着的椅垫。当时村人戏称为椅穿旗袍桌穿裙。一家人就在装饰得明亮、干净、庄严和美丽的大厅中,兴高采烈地坐在一起聊天,讲有关过年的种种故事和典故。熬年的大人们还一边聊天一边准备零点后燃放的炮竹烟花。守岁开始时,我很高兴,听大人讲各种故事,兴趣很浓,但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等到妈妈叫我去洗脸漱口时,我才醒来,看到全家都在忙着:男人们在忙着点香点烛,给吊灯加油,在庭院中挂吊一串串鞭炮;女人们正在烧热水给每个人洗脸和准备煮年夜饭、炒斋菜。



到了零点,村里有几户人家已抢先燃响鞭炮,紧接着炮声越来越密。很快我们家的鞭炮也被点着了,乒乒乓乓,噼里啪啦的炮声大作,几串长长的鞭炮足足响了几分钟,这时的炮声达到了高潮,浓烟四起,响声不断。村里很多人家还燃放了烟花,好看极了。鞭炮响声约延续了一个钟头,才渐渐地减退了下来。我家的鞭炮响过后,整个庭院地上铺满了红花花一层炮竹纸,真是好看。我们小孩的心也乐开了花。


年夜饭

鞭炮响过后,是准备年夜饭了。年夜饭的内容是:米饭、斋菜和清茶。

我这时是高兴得睡不着,又闲不住。一会儿去看妈妈和伯母、婶母炒斋菜,一会儿又去大厅里帮男长辈们往八仙桌上摆放筷子和茶杯,安放烛台和香炉。一会儿又把炒好的菜端到桌上。

年初一的斋菜很有讲究。每桌必须上六样菜:大薯、水芹、豆腐、扁豆、咸鱼和茄子。六样菜都有它的含义。大薯是让子孙永远不要忘本,芹菜是教子孙一生要勤俭(海南话“芹”和“勤”同音),豆腐是教子孙做人要像豆腐一样清白,豆是象征生活过得好,要有好吃到“豆”(“豆”的海南话指喉咙),鱼是期望年年有余(“鱼”是“余”的谐音),茄子是期望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茄”是海南语“胜过”的意思)。按照习俗规定,初一这一天不能使用刀和砧。因此,除夕祭祖聚餐后,晚十二点前要将这六种菜洗净切好,以供初一凌晨烹炒。斋菜制作也有严格要求,即只能用植物油和食盐炒菜,只可用粉丝作配料。这样炒出来的菜才是真正意义的斋菜。

过年的米饭,是用年前秋季的新米煮的。取米时,我看见妈妈用一只小茶杯一杯一杯地数着把米量出来。我惊讶地问妈妈干吗用小茶杯量米,妈妈说家庭成员不只是人,鸡鸭猪狗牛羊也是家庭成员之一,煮年夜饭也下它们的米,让它们也吃年夜饭。也就是说,这些家禽家畜对家庭也有贡献。特别是牛,耕田拉车都离不开它,所以,不能把它们忘了。过年米饭的煮法是:先往已洗刷干净的大铁锅里倒进适量清水,用过年专用柴火烧开锅里的水,然后将淘好的米放到锅里煮。第一次煮沸后,先将一部分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捞出来放在小竹箩里,为初三日炒“蚁”作准备。而留在锅里的米煮熟了全部捞出装在另一个小竹萝里。将做好的饭菜端到大厅里,先将斋菜摆放在桌的中间,将泡好的茶斟入摆好的茶杯里,将米饭打进摆好的每只碗里。然后烧香点烛。这些程序全部完成后,先由长者向祖先跪拜,口里念道:大年初一,子孙特备斋菜、茶、饭,敬请祖宗畅享,保护子孙平安健康。接着按长幼顺序向祖宗跪拜。祭祖仪式宣告结束。接着全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吃年夜饭也有讲究,即打饭时不要盛满,吃完再打第二碗,且要吃完。每种斋菜都要吃,这是一年的第一餐饭,一定要吃好,表示一家人和睦快乐迎接新年,要像每种菜的含义那样,不忘祖先,清白做人,勤劳节俭,丰衣足食,快乐幸福过好每一天。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不但保留了许多有意义的有趣的过年传统习俗,而且增加了不少现代化的内容。在外地工作的大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干部职工以及进城打工的农民,每年都要赶回家同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幸福的春节。也有部分人喜欢到风景美丽的旅游胜地过年,南方人到北方看雪景、欣赏冰雕;北方人喜欢到南方看大海、游泳、尝海鲜和南方水果。还有一些城里人不在家里吃年夜饭,而是到大酒店预订一桌大餐,在包厢里一边吃年夜饭一边欣赏中央电视台的春晚精彩节目,在另一种欢乐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降临。

农村中,许多乡镇在春节期间举办灯展、广场舞、舞狮、耍龙等活动,富裕的民营企业家还同村委会一起组织球赛、拔河、猜谜语、演戏等文体活动。春节活动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每年春节期间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欢度春节。许多国家的人民群众也同当地的华人华侨一起庆祝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见春节在世界上影响之大。


来源:琼海在线 作者:程范炅/文  记者刘孙谋、网络/图

编辑:土贼兰兰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南瓜妹的工资就涨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