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巨石收到了一张沉甸甸的证书——基于ISO 56005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4级证书。这是该标准正式推广以来全国范围内发出的首张4级证书,也是该标准目前最高等级证书。对于全球化布局的中国巨石而言,这不仅是对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公司行业领跑者地位的巩固、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站在中国巨石总部的展厅内,一组风电叶片引人注目。“全球最长玻纤叶片制造所用的玻纤由我们生产,你能想象突破这项技术有多难吗?”参与这项技术攻关的专家,现任巨石玻璃纤维研究院副院长、玻璃研究中心主任邢文忠对记者说。
作为风电叶片的主流材料,随着风力叶片长度要求的不断增加,对玻纤技术迭代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如何保证叶片的刚度和重量是最大难点。“我们为此经过数万次实验,成立了很多攻关小组,从数千个配方中选出来,最终领跑了整个行业。”邢文忠说。
人人谈创新,是记者在中国巨石看到的独特景象。创新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任务,还是全体员工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关键点突破引导,从工艺、技术、装备到管理,再到市场营销的全方位优化,创新成为一项全员学习活动,创新成果可以快速在成员企业间复制学习,使系统运营能力成倍提升。
“创新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在车间里一样可以。”公司2012年从国外引进一款模拟窑炉熔化建模软件后,赵仙良作为高熔化率窑炉设计项目团队成员之一,与4名成员组成项目攻关小组,攻克了窑炉高熔化率的目标,一举降低成本超千万元。据介绍,近年来巨石每年奖励员工创新的资金达数千万元。巨石每年申报的内部项目达到600项以上。
让很多中国巨石老员工颇为自豪的,是张毓强在2008年主导的E6玻璃配方突破之战,也正是那次技术攻关,中国巨石打破了美国对该技术的垄断,成为首个在海外获得专利授权的中国企业,并由此打开了中国玻纤产业的发展大门。“玻璃配方在我们行业是几十年一贯制,没人敢碰,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原来1吨的配料成本从1300元降到500元,极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张毓强回忆说。
当时正值金融危机,为节约成本,中国巨石将很多部门进行了合并优化,但研发部门不仅不合并,还进一步扩建了。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摸索着写配方到中试量产,研发小组经历了无数次的跌倒、爬起,终于在一年后实现了E6配方玻纤全面量产,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同年,中国巨石还在纯氧燃烧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2009年,中国巨石高端产品的比例从原来的5%提高到15%。到2010年,中国巨石营业收入比2009年增长50%。
从E6、E7,再到E8、E9,在创新攻坚的道路上,中国巨石一直在进行自我超越,在超大型池窑、高性能玻璃配方、浸润剂配方等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上拥有100%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拥有行业唯一的中国专利金奖。截至目前,中国巨石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282件,专利申请量和保有量均居行业首位。今年3月25日、4月13日、5月17日、6月2日,中国巨石四次发布调价函,显示出这家玻纤行业龙头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