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IRS医械合规动态  ·  动物源胶原蛋白原材料主文档登记分析 ·  2 天前  
灵活胖子的科研进步之路  ·  冰冷的临床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  6 天前  
灵活胖子的科研进步之路  ·  冰冷的临床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循环

【CHRS专访】张萍教授:经静脉ICD与全皮下ICD,谁与争锋?

国际循环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01 22:22

正文

大会秘书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


  编者按: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作为ICD家族的新成员,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新锐,其创新之处是什么?与经静脉ICD相比谁更具优势?本届CHRS 2017召开期间,本刊特邀大会秘书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为大家娓娓道来。



经静脉ICD存在的问题

  皮下ICD可以称之为,目前心脏猝死防治的新锐,其问世是基于过去ICD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经静脉植入ICD至今年已经应用近40年,在心脏猝死防治中一直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像起搏器的安装一样经静脉植入。但是经静脉植入ICD同样面临着和起搏装置一样的问题,如:经静脉穿刺出现穿刺、静脉路径并发症等。另外,经静脉路径植入是有要求的,如果静脉路径发生明显的狭窄或畸形、路径缺如,ICD的植入就会受到制约。此外,在ICD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特殊人群,如儿童,目前非常缺乏儿童所使用的电极,这种情况下儿童猝死的防治不仅仅与成人等同,甚至还要超越成人在社会与家庭中的价值。


皮下ICD的优势

  经皮下ICD第一个特点是,电极不需要经静脉植入,规避了静脉植入的局限性,如路径狭窄、路径缺如及穿刺静脉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皮下ICD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静脉路径异常患者和易感染患者。正如起搏植入系统,经静脉ICD植入也会遇到在一定阶段或甚至在一定使用年限里出现电极穿孔、电极感染、甚至是整个植入装置的感染,这些都源于因是静脉路径,并可经血液传播。如果是血液透析患者,那么,因其抵抗力下降、有开放静脉、体内循环中存在细菌,就会增加起搏系统感染的风险。所以,对于这类患者如果需要ICD,那么皮下ICD是其最好的选择。另外,对于年轻患者,皮下ICD也是不错的支持。这类患者比较年轻,经静脉植入路径产生的并发症,在其体内存在的时间长,感染的机会较大,静脉路径的并发症也较严重,如静脉闭塞、电极穿孔等。


  张萍教授认为,皮下ICD在临床植入时,前期需要一定阶段的学习,来把握一些细节的问题。但总的来说,皮下ICD植入技术与静脉植入相比,操作较简单,心脏本身的并发症也较少,安全性更大。因此,皮下ICD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皮下ICD是万能的吗?

  所有适用ICD的人群都可以皮下植入ICD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一、患者人群的选择。并不是每一个适合植入ICD的患者都可以植入皮下ICD。因为皮下ICD感知系统在体表,与经静脉不同,后者是直接腔内感知,而腔内感知更加敏感、更加精准。体表感知存在一定的不足:①皮下感知的是体表心电图的变化,需要QRS波的形成与T波之间的比例合适,否则,如果T波过高,就会增加T波的过感知,引发房颤;②因为皮下ICD感知系统在皮下,所以,肌肉组织的运动包括外周的一些活动,可能比胸腔内的感知电极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在安装皮下ICD前必须经过专家确认是否适合植入皮下ICD。


  第二、皮下ICD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电极植入到胸腔内,依赖于胸腔内的一些治疗将无法进行。如起搏,皮下ICD没有此功能,那么APP就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如果患者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又依赖于起搏的话,皮下ICD 就不适宜使用。将来是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皮下ICD应用的一个方向。据张萍教授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试图通过皮下ICD与无导线结合起来,以克服皮下ICD不能实行起搏功能的这一局限性。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