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11/17 星期 六
繁星戏剧村 | 第1565期
11月17日下午两点半,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活动之戏曲名师讲堂—马玉琪戏如人生八十载在繁星戏剧村伍剧场如期举行,现场座无虚席,主讲人马玉琪先生为在坐的观众讲述自己的戏,自己的收藏,以及那些戏与收藏背后的点滴,马玉琪老师的弟子嘉宾刘欣然也参与了讲座,一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马玉琪老师与学生刘欣然一同与观众打招呼)
(精美的服饰等待着被介绍给在场的观众)
马玉琪老先生是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有一个身份是一个收藏家,老先生从他的戏服说起,每一件都如数家珍。这第一件就是件清代的缂丝常服,大小团花花团锦簇,典雅明媚。
第二件的精致绣工让人叹为观止,原来是老先生在辽宁博物馆的画册上发现的宋代秀样,当时就拍照记录了,回来后找专家将图案复原到衣服等大,再找高级绣工照样刺绣复刻。马老先生对跟随自己一同登台的物件,都有近乎“苛刻”的真实或美感要求,当然自己的表演上更是精益求精,给观众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马先生特别提及自己的一个“小发明”,就是这个袖口延伸出来的一截,后来的清宫戏服饰好多都模仿他的这个“挽袖”设计。
接着,就是件龙袍华丽登场了,龙的图案栩栩如生,完全按照清乾隆之前的形制仿制,端庄雍容,试想穿上它演清宫戏,估计立马就“大猪蹄子”上身了。
说到宫廷戏服,老先生还特别科普了一个知识点,大家注意底部的海水江崖纹,到乾隆的时候都很窄,可是嘉庆、道光以后海水江崖就宽了一倍。辨别清早中期,和中后期是不是就很容易了。
紧接着登场这件,刺绣的工艺简直巧夺天工,老先生情不自禁抚摸丝线。提到自己追求戏服高度还原的初衷,就是想把最好的表演,最好的服饰,所有最好的都带上舞台,呈现给观众。
领略完戏服,再来看看头饰。这几支纯金打造的金簪,曾陪伴马先生登上过两岸三地多处的戏台子,让他的乾旦角色更加明艳动人。
珍贵的点翠头饰,让现场好多第一次看见真点翠实物的观众啧啧称奇,缀满珠玉的花钿子,曾协助马老师成功塑造了慈禧太后的戏曲形象。
头饰说完,再到配饰。这几串朝珠有清代的老物件,有近代重新组装,绿松的雅致,珍珠的华美,都曾在戏台上还原了一段历史的真实样貌。
小小朝珠在清代,男女的佩戴还有不同,朝珠两边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女子要将两串小珠挂于右侧,男子相反。
马老师还现场演示了一下十八子珠串压襟的佩戴方法。清代宫廷,娘娘们据说最偏爱上等沉香珠串的压襟。
说完了戏曲服饰,马先生戏归正传,说起自己快70的戏龄,一直秉承的态度就是认真和坚持不懈。80岁的马先生如今依然登台,是舞台给了他依然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动力。
马先生展示《玉堂春》戏照
马先生展示《白门楼》戏照
马先生20岁出演《镇坛州》
50岁再度出演。
最后马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当被问到集生旦于一身,如何区别不混淆时,马先生语重心长劝后生晚辈们努力练好基本功,功夫扎实了,自然信手拈来。
当被问及剧种间互相渗透以及对创新剧的看法时,马先生始终秉持着开放的态度,觉得戏曲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近的远的大师们都在尝试,各剧种都有自身的长处,互相滋养,取长补短,只要自己的能力出类拔萃,你就是你自己,哪来剧种之说。
观众在马玉琪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些年的梨园,感受到了马玉琪老师对于戏曲的挚爱,两个小时的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戏曲艺术节剧目
阅读原文可9折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