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体坛周报  ·  热议 | ... ·  22 小时前  
体坛周报  ·  热议 | ... ·  22 小时前  
野球帝  ·  帝哥小卖部,清仓进行中! ·  昨天  
野球帝  ·  帝哥的聊天局 ·  3 天前  
野球帝  ·  交易取消!湖人退货,是对的... ·  3 天前  
中国能建  ·  闻令而动!中国能建紧急驰援宜宾筠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材研究 | 周明学: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教材不能自相矛盾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17 00:00

正文

从古代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各地曾经有多条“丝绸之路”,目前学术界认为主要有 沙漠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西南 (或称“南方”) 丝绸之路 ,其中以“沙漠丝绸之路”最为著名。“沙漠丝绸之路”就是过去习称的“丝绸之路”,由于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这条交通路线必须途经一段沙漠地带,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沙漠丝绸之路”。与这一名称相对,后来学术界又陆续提出“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 (参见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年第2期) 对这几条丝绸之路,某高中历史教材“选必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都进行了介绍,其中第1子目为“丝绸之路”,也就是有的学者所称的“沙漠丝绸之路”(或称“绿洲丝绸之路”),第2子目为“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介绍了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从本课这两个子目来看, 教材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区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 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传统习称的 丝绸之路 ,就是有的学者所称的“沙漠丝绸之路”; 广义 上的“丝绸之路”,则包括 上述几条不同名称的丝绸之路 。在没有特别强调的情况下, “丝绸之路”一般就是指狭义上的概念 。必修教材《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2子目“西汉的强盛”中的“丝绸之路”、“选必2”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1子目“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中的“丝绸之路”、“选必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的“丝绸之路”都是狭义上的“丝绸之路”。“选必3”第9课采用学术界的做法 (参见周义颦:《1979—2009年丝绸之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年第34期) ,把“丝绸之路”分为广狭两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丝绸之路”这个概念。

但在备课中,笔者又发现了 这套教材存在的一个老问题 ,即 “选必”教材与必修教材所说不一致的问题 ——具体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不一致。

“选必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3子目中说: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 被称为‘凿空’,大大 推进 了丝绸之路的 畅通 贸易 的繁荣。”

这里仅称张骞出使西域“大大 推进 了丝绸之路的 畅通 ”,似乎是说,丝绸之路及其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没有那么“畅通”而已。这个理解不一定是课文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是一个新的说法了。为稳妥起见,笔者检阅了配套的“教参”,其“思路引领”部分果然称:
“根据本课课文的描述, 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 。” (第140页)

其“答案提示”部分也明确称: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 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与贸易 ,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第140页)

所以,无论是“选必3”教材第9课,还是相应的配套“教参”,都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新说法,即丝绸之路及其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说这个说法是一个新说法呢?因为与必修教材《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2子目“西汉的强盛”所说不一致。该子目说: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中国的 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 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

这里很明确地认为,丝绸之路开通于张骞通西域之后。相应的配套“教参”也是这个意思:
“汉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