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教学是梅里尔教授最先提出来的,田老师特别推崇,是导师班课程的一个重点。五星教学是一个教学框架,五个步骤依次: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我在实践中也觉得特别好用,能用有效的机制保证教学在探究和对话中进行。期间和同事好友有过一些交流,都是学校一线教师。下面说说曾讨论过的几个问题。
一、我们的每堂课都可以用五星教学吗?
一次教研活动,我用五星教学拆了一节大学物理课,讨论快结束时,一位年轻老师问到:“秦老师,咱们的每堂课都能用五星教学吗?”当时我不加思索地用田老师的话回答:“我们讲的每一个知识都应该是在回答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不是,就没有讲的必要,那从理论上来讲,是肯定可以的。”感谢这位同事的好问题,过后,我把每一个大小知识点都五星了一遍,果然,大五星套小五星,不亦乐乎。原来在重点、难点知识上会更多地有意识完成五步循环,而小的知识点因为是为大知识点服务,就没有专门去套五星,实际上是小五星。更多知识点不是完整的五步循环,但不会出了五步的范围,总在其中的一环上。听到西方格言“老师有提问的权利,但没有直接给答案的权利”后,我就不敢再直接讲知识了。而不论多小的知识点,不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只要提问就是一定程度的聚焦问题,接下来学生肯定是用旧知来思考,也只能用旧知来解决问题,就是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可能是旧知的归纳或延伸,用简单的三段论式就推导出来,我们就会以为不是在做五星,其实三句话包括了两环。如下面例子,激活旧知:“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因为“电场力是保守力”,所以直接论证新知“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应用新知等见附录)。由于各个新知的论证难度不同,我们常会忽略简单的五星教学。五星指的是框架,有的知识点可能是当堂走了三星或四星,更多的时候,是在前后知识点间五步的交叉叠加,比如上一个知识点的应用新知就是下一个的激活旧知等等。融会贯通一般在整节内容的应用、整章体系的贯通、期末复习,甚至于生活中更广泛的关联。这样梳理下来,毫无疑问,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用五星教学来完成。
二、五星教学的五步不是我们天天在做的吗?有什么不一样?
听到五星教学的五步,很多老师都说:“咱们平常就是这样做的呀!”提问、复习旧知识、讲新知识、练习巩固,太熟悉了,只是没有用这些名词而已。我也曾有这样的想法,用下来才发现其内核并不在于流程叫什么。即便我们严格按照五步骤,也可以满堂宣贯下来,这可能会比没有框架的满堂灌好一些,但肯定是假五星。
真正的五星教学的前提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改变,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才能完成认知和体验升级。五星教学从机制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教学在对话中进行。聚焦问题环节,主导权在老师手里,激活旧知主导权就要还给学生,论证新知师生一起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又交给学生。田老师形象地把这个过程描述为:“师生互拍花巴掌”,“你拍一,我拍一。”是对课堂互动及学生参与比例最直观的比喻了。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模式,教师一厢情愿地宣贯,学生只需要用记忆和理解这些低级机能就可以应对。但按照五星的框架,把能交给学生的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的活动量是很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创造性地思考,都是高级机能在工作。我的不少学生反映:“上物理课很累,但同时收获也很大。”我相信更多的受益会在未来体会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只是做引导,看上去当场会显得轻松,大部分时间段都是学生在忙活,但实际上比过去的讲授方式对老师要求高。备课要更深入、更精细,你不知道几十个人各自的思路走下来,会在哪里遇到坎,主路上的节点要重点关注,适时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他各种可能性也要考虑到。当堂遇到的问题也会更随机,很考验老师的功底和应对能力,需要自己更多维度的融会贯通,这也是五星教学更能促进教学相长的原因。不过,客观地说,像物理课这样相对有标准答案的学科,随机问题一般不出格。当我们能习惯五星教学的框架,并不折不扣地把学生主导环节交付出去,我们将看到教和学都会更高效。
三、学生不愿意互动怎么办?
一个兄弟院校的老师说:“我的学生不喜欢互动,我把球抛过去,他们也不接,进行不下去。”我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的学生们很喜欢自己有主动探究的空间并乐此不疲。但记得田老师分享过他在一次教师培训中遇到这样的场景,他当时不动摇地坚持:“你可以不发言,但你不能不思考。”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导,最终使得绝大多数学员们都积极参与,收获满满,也改变了这个班里教师的观念。我们从自己学生时代就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改变这个默认模式,需要一个重新设置和适应的过程。很可能的是,我们自己就惯性很大,不是全部的诚意,只是象征性地谦让控球权,学生是能感觉到的。当我们非常坚定地把球抛给他,他没有选择,就会接了,接惯了,就会处理了。这种坚定来源于我们的信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点滴收获都是他们自己折腾的结果。”有了这个信念,就会觉得自己一言堂近乎侵权。学生在发言和思考中尝到了甜头,有了成长的乐趣,“拍花巴掌”自然就默契了。改变总有一个开始,破才能立。起初加速度大,需要的启动动力要大,有了新的惯性,就省劲了。五星教学之所以好用、经典,就是因为它符合认知之道,是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自然路径。学生不习惯,是因为我们原来做歪了。
四、学生活动过多会不会影响教学进度?
我的一位同事也尝试了五星教学,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效果的提升兴奋,同时也说起对教学进度的担忧。这个问题我也遇到了,分析原因还是自己处理不当。比如说“静电场的高斯定理”那次课,在激活旧知环节,对电场线和电通量学生特别有话说,我又趁势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层面引导了一下,结果后面的重点高斯定理的应用环节时间不够。像这样的事情,在教师按部就班主导的课堂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师生很难达到那样的兴奋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要知道自己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偶然路过好风景岔个道欣赏一下可以,但不能忘了及时回来,规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也就是田老师说的控场能力。学生激活旧知可能会发散过度,激活旧知从思维的角度是一个发散过程,论证新知是收敛过程。田老师说:“发散是有条件的发散,收敛是有标准的收敛”。当然,更大的前提是,学生是自己走过去的,不是老师抱过去的。还有的时候,耽误时间,是因为聚焦问题不准。(参看田老师文章《五星教学实战中的“车祸现场”》)”聚焦问题的准确度在理科教学中难度相对小。完不成进度,还可能出现在应用新知环节,例题和习题的设计是否满足层层递进,就是要有一定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增量,如果应用环节设计不好,效率不高,也会达不成教学目标。肯定的是,学生活动增加,比老师主讲会有更多时间分配维度,掌控也增加了难度,但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学生的成长,自然不会“因噎废食”,就会在次要环节或次要知识点上均衡。还有一点共识该是,核心知识点一定要打透、落地,学生才能真的有所得,不论思维方式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我们不仅关注学过了多少内容,更应该关注学生体验了多少、转化了多少。五星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降低认知负荷,提高转化率。
五、是不是自然科学的学科更适合五星教学?
有个教语文的好友说:“感觉这个框架更适合你们理科教学。”猛一听好像有道理。因为理科内容逻辑框架更外显,文科的比较内隐。但是,人类认知是一样的规律。知识或观念的生成总是从解决问题的需求开始,还是前面说的,讲的每一个新知都是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没有分别了。以我曾经主导过的一次行动学习班会为例,拆解五星教学的框架。课程大纲作为问题聚焦:“影响我们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然后激活旧知:头脑风暴“回顾自己学习生涯中的巅峰体验。”论证新知环节: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研讨,提炼出本班同学体验深的五个影响学习效率的要素。应用新知:用平衡轮给自己的五个方面现状分析和设定目标。大家分享讨论自己的平衡轮,就是课上的融会贯通,更多的关联课下完成。行动学习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五星教学,形式不同,但它依然有这样的过程框架。我们从问题出发的沟通也可以是一个五星框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和适龄年轻人探讨:他的择偶标准可能是什么?是聚焦问题。他接下来会从间接经验中提取相关信息,比如亲友婚恋情况、身边好友择偶标准、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以及上一段情感的复盘等等,是激活旧知。然后分析提炼刚才的信息,再结合我们作为引导者的贡献,得出他的择偶标准框架,是论证新知。用这个框架分析周围可能的对象,就是应用新知,后续会在生活中融会贯通。这个五星的过程大家应该都能理解。我们听的田老师的每一堂微课,都可以用五星教学拆解,所以不在乎教学内容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是正式的课堂,还是其他的形式。我只是初步体验了五星教学的皮毛,以上也是粗浅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指正。光辉老师曾有一篇文章《五星教学实战:教学之道费而隐》,看到“教学之道费而隐”,特别有共鸣。慢慢体悟和践行。
以上是这节课部分五星教学框架,除了聚焦问题,其他环节学生基本都能探讨完成,论证新知和应用环节关键点和难点需要老师点拨强化。由于是说五星教学的应用,不是全部教案,其他环节忽略。或者说上面只是一个去掉血肉的、五星教学的结构骨架。这次课重点表现性目标的完成在后面:多种方式求电势,有三道大的例题。欢迎一起探讨。
为了激活学生,激活老师,激活课堂,激活知识,为教学注入新动能,田老师新推出一门线上训练营课程,欢迎您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