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的《巨变》(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虽然它只是做出社会的定性分析,没有提出实证科学所要求的可量化的因果命题,但由于见解深刻、观察透彻,思想的光芒四射。
劳力、土地、货币的商品化
现代社会的自律市场经济是一个乌托邦,并非是哈耶克等人所主张的那种自发扩展秩序,恰恰相反,它是在19世纪由商业阶层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改造社会的产物。在这一体制产生之前,经济本是嵌套在社会之中,作为社会的一个功能层次,满足人性的其中一个利益需求的层面,但19世纪国际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兴起,经济开始脱离本地社会的控制,越出国家的边界,它以金本位来推行国际贸易,并要求国家采取自由主义制度,支持私有财产和自由贸易,通过欧洲国家的均势来维持和平,并由汲取各国存款的银行家为各国提供融资。这样,市场经济成为全球性的,从社会中脱嵌。它反过来控制各个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所管理。它把它所覆盖的国家和社会都标准化,犹如大规模工业生产一般。
这种市场经济把劳动力、土地、货币都商品化,摧毁了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乡村社会与城镇行会。它的兴起不是没有抵抗的。在英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出口并不平稳,而是大起大落,被圈地运动剥夺自耕地的农民来到城镇工厂工作,一旦出口萎缩就会收入无着,成为流浪者,威胁社会秩序。而劳动作为商品,不免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供应越大,则价格越低。按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等人观点,不必对这些劳动力给予传统社会的人性对待,而是要用自然法则来管理他们,就像动物会因为饥饿的威胁而不计成本觅食,无地农民也会因为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害怕失去工作而接受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这样,不必动用社会和国家力量来约束他们,而只需要借助对饥饿的恐惧这一自然法则。这就是劳动力商品化在英国的真相,人成为真实意义的经济动物。劳工的贫困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此前英国以斯皮纳姆兰法案(Speenhamland Law)给失业者补贴,阻碍劳动力释放出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但183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从理论兴趣变为政治行动,修改法律,建立自由劳动力市场。欧文以合作社来恢复劳动力作为人的尊严,在英国和欧洲大陆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英国不同,在欧洲大陆,进入城市工厂工作的农民,比原来在农村做半农奴的生活要好,因此没有发生类似英国的那种赤贫遍地的现象。
土地的商品化则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远远落后于同期中国的郡县制度,土地分散控制在地方贵族、地主手里,不受国家的节制,但商人和工业中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联合国家的力量,摧毁了这些土地分割管理的旧制度。明显的例子是拿破仑法典(the Code of Napoleon)。
货币的商品化,就是金本位制,在所有贸易国家之间推行,作为衡量贸易进出口的主要媒介。各国接受金本位制,接受国际银行家的融资服务,这意味着要有可信的还债能力,而在欧洲,通常认为代议民主共和的国家在这方面的信用更加可靠。这样,金本位制和国际金融机制又试图把政治体制标准化。
社会的自我保护
由商业阶层和工业中产阶级所推动的劳动、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化,对社会造成了冲击,引发了社会的自我保护。经济自由主义鼓吹自由放任,以为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但其实它恰好是反自然的,因为在欧洲的中世纪和前现代社会根本不存在这种社会组织机制。劳动力受经济危机冲击,其保护由劳工方面的社会立法和工厂法来完成,立法内容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乃至最低工资。土地的保护则由农产品税和土地法来完成,这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对城市中产阶级造成了压力。生产组织也需要得到中央银行的保护,在金本位制下,金银作为货币,其数量不能短期增加,但生产却可能不断扩展,这样,中央银行出面临时提供符号货币,作为对金本位制的补充,但不是替代。
这些社会的自我保护措施损害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运作。这不是坏事,因为市场经济的运作可能会摧毁社会。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之中,受到民族国家的安全保护的,这种安全包括但不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保障。国家不可能看着工人、农民、商人和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而完全置之不理,任凭市场衰退把他们摧毁,任凭无情的市场法则将他们淘汰。这是不可能的。这超出了人性。市场经济顺利运作的时候发扬的是人的逐利动机,即便人并不只有这一层动力;市场经济出现萧条和危机的时候则有摧毁整个社会的潜力。
按照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国家必然会处在不同的工业等级,而且很可能被永远锁定在这个等级状态,自由贸易的平等只是表面的交易平等,并非是实际地位的平等。这引起有雄心的国家的抗议。这种抗议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市场竞争和资源抢夺中变得更为激烈。这是一战爆发的政治经济根源,一战从根本上说是工业落后的东中西欧国家与工业先进的西欧国家和英国之间的卡位战。
一战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国采取了复仇式的惩罚态度,战争债务让德国不堪重负,德国试图以严重的通货膨胀来赖掉部分债务,这诱发了内部的法西斯主义抬头。法西斯主义是德国人为了自我保护而引进的制度,其特点是反对英美式的自由市场,也反对苏联式的取消私有财产的社会主义,而以政府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来管理经济和社会(高柏《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日本研究》,2013:23)。
1920年代中期,英国因为德国欠自己的债务难以偿还,美联储降息帮助当时是世界货币的英镑,却诱发了投机狂潮,美国人以10%保证金交易股票,巨大的杠杆破裂,加深了这种危机的强度。英国在放债方面的利益受损后,从美国股市抽回资金,英镑回流英国,导致美国股市失血,引发了1929年股市的大崩溃。美国作为当时全球经济火车头之一,股市崩溃和随之而来的流动性冻结和商业萧条,震撼了整个世界。无数希望和期待被毁灭,曾经的信用一钱不值。
美德苏的三种应对方式
在这种局面下,各国掀起了限制自由市场的保护主义狂潮。在美国,是新政,政府开始节制商业和工业资本的力量,在德国,是法西斯,在苏联,则是社会主义。苏联在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与1917-1924年仍属于西欧式的经济社会改造只是破产君主专制和封建土地制度完全不同,它的起点是建立集体农场,取消土地私有制度,国家全面渗透,接管了包括工业、农业和商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部门。在经济大萧条的全球冲击下,这为苏联民众赢得了生机。事实上,此后开始的工业化为斯拉夫民族的一次量子跃迁,也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准备了工业基础。
为什么在英美没有走上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波兰尼认为,英美在1930年代率先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等于取消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支撑,用国家支撑的信用货币,将经济的血液即金融托住,而不是任信用螺旋式收缩。美国也利用政府资金开始公共工程建设,通过财政刺激和政府消费来提供需求,希望重启经济。这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建议相符,虽然也许罗斯福只是从实用主义原则出发,并未钻研凯恩斯的理论。但美国工人群体中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潮,只是没有成为主流。(见《光荣与梦想》)
1937年,在因为英国从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的股市里抽出资金和美国股市高杠杆交易导致股市崩盘带来的大萧条之后8年,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开始加息。这摧毁了股市反弹,鉴于美国是直接融资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可能也连带葬送了经济复苏。1939年,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欧洲二战爆发。战争带来大量需求,美国闲置的过剩工业产能被迅速转为军工生产,美国就业迅速恢复,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产品是送往欧洲非洲太平洋战场的炮弹、军舰、飞机。欧洲被打烂,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导国家,正式取代英国的地位。
(2008年美国股市因为高杠杆的次贷衍生品危机而崩溃,8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加息。市场在担忧,美联储是否会重蹈覆辙。这一次,世界经济的主要火车头是中国。以下省略若干字。)
书写到二战后就结束了。这里借鉴该书的分析框架,继续分析二战以后的市场和社会变化。
新一轮的市场化
二战后的二十年,是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在战争中升级的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升级带来了生产要素水平的巨大提升,收音机、洗衣机、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经济一片繁荣。美国为维持对苏联的军事平衡,军工所费不菲,在卫星、航天、登月的竞争中,美国消耗了大量国力,财政刺激超出了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水平,加上欧佩克造成的石油冲击,美国于1970年代陷入滞涨。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成为正式的信用货币,开启了人类货币管理的新时代。二战以来的军事科技的经济潜力可能已经挖掘完,而太空竞赛的科技开发一时还无法转为民用品,当技术升级的动力减缓,而冷战带来的支出浩大,经济停滞就发生了。主张财政刺激弥补私人需求不足的凯恩斯主义退潮。供给学派兴起,在里根经济政策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减税成为共和党的主要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