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Eva Jiang
编辑 |
Evelyn Wang
“不同乐器的合奏、燃烧的香、老师温柔的引导词,每个人都在自由地 ‘流动’。” 最近,Kristin Xiao 刚结束在巴厘岛乌布为期一个月的瑜伽旅修,她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今年 24 岁的 Kristin 即将迈出校园,进入职场,在对未来感到期待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惑。出发前往巴厘岛前,她将这次旅程视为 “一段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对话自我的时光”。
旅修日程主要包括瑜伽、冥想、音疗等课程,这种上课-吃饭-睡觉的三点一线式生活虽然听起来有些枯燥,但 Kristin 却用 “纯粹” 来形容这段体验:“我的身心灵都得到了放松,在整个过程中迸发出许多灵感,让我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重新梳理,内心更加清晰明朗。”
“旅修” 从字面意思理解即为 “旅行+修行”。根据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旅修” 是一种倡导自然环境下疗愈身心的健康生活方式,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主题(例如冥想、瑜伽、冲浪等),健康膳食、身体护理、依托自然风光及人文特色。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 “旅修”,可以看到寺院禅修、温泉旅修、山谷旅修、运动旅修等多种多样的项目。生活在工作压力之下的都市中青年男女,无疑是这种可以亲近自然同时又能有所收获的新式旅行核心受众。
这一浪潮的兴起,揭示了消费者怎样的心理变化,“疗愈经济” 又为品牌带来了哪些新机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行者心态的开放与成熟,旅行者们逐渐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看外部世界,更是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过程。
刚过而立之年的 Fanny Ye 上个月参与了一次山谷旅修,她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和自己对话。她对 VOGUE Business 说到:“我是一名 HR,在繁忙的生活里,我总是在听别人说话,但却从来没有和自己对话过。” 在避世的山间,她终于有了 “沉浸式” 独处的机会。
29 岁的 Sherry Wang 是一位资深 “沪漂”,目前在一家国企担任总助。面对工作与生活的繁冗琐事,她常常陷入焦虑之中,同时也遇到较为严重的睡眠问题。端午节假期,她去往浙江省的某寺庙进行了短途旅修。她分享到这次旅途的初衷:“我目前的烦恼都是因为有太多欲求,但却无法实现,因此我想要到一个无欲无求的地方体会真正的放松与平和,修正我的欲望与不安。”
Fanny Ye 与 Sherry Wang 并非特例,缤客网发布的《2024 年全球旅行七大趋势报告》中表明,
超过 75% 的中国旅行者喜欢旅行中的匿名感和重塑自我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在度假时展现出最好的自己,能够摆脱禁锢、拥抱自己新个性。
“旅修” 恰好满足了旅行者们的这一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远离世俗的环境中 “向内求” 的机会,同时也是在焦虑与迷茫中寻找出口的途径。
位于云南丽江的泸沽湖秋山酒店一直将 “佛教禅修” 作为住店客人的在地文化体验的活动之一。近两年,由于客人对禅修活动的兴趣度越来越高,酒店在一年前推出了单独的禅修旅行产品。据悉,该酒店 4 天 3 晚的禅修旅行套餐售价 4999 元,除房费外也包含行程期间的交通费和餐食。
秋山酒店主理人 Sarah 对 Vogue Business 分享到:“禅修旅行的客人中有很多是 25 到 30 岁之间,从事于金融、互联网等高压行业。身处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他们会产生很多困惑,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通过努力学习某些硬技能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内心能量与心智的提升。”
与秋山酒店相似的旅修套餐不在少数,打开社交媒体可看到诸如 “古寺禅宗修行”、“山谷女性能量交换”、“园林助眠疗愈” 等不同主题的旅修套餐,售价从千元到万元不等,其共同点是旅行地点均选在了避开都市的自然景色中,而同行的通常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专家或导师。
以一款名为 “江苏溧阳珠海温泉旅修” 的套餐为例,其行程区别于传统的旅行团景点打卡,包含了森林徒步和冥想、温泉体验、OH 卡疗愈等丰富的内容。活动带领人也不再是导游,而是疗愈师、职业规划师等。
可以看出,旅修产品的核心受众多为都市生活的工薪阶层,他们既想要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享受疗愈放松,但又不希望漫无目的的旅行
。
“旅修” 能够让都市生活的白领和精英们缓解压力、平和内心,具备疗愈身心和收获成长的双重价值。在过去几年中,全球消费者对情绪价值、身心健康的追求日益上升,催生出多元的 “疗愈经济”。
无论是通过芳香疗愈、颂钵冥想以舒缓身心,还是去寺庙烧香以寻求心灵寄托,或是去养生酒店来一次 “健康睡眠之旅”,其实都是 “疗愈经济” 的一部分。
CBNData 在《2023 中国健康生活趋势洞察报告》中,将 “情绪疗愈” 列为健康生活类消费的六大场景之一,具体包括露营、溯溪、徒步等轻量化户外运动,以及香氛蜡烛、颂钵冥想、ASMR 等感官疗愈。
图片来源:Facebook/@Drukmo Gyal
目前,“疗愈经济” 规模仍在持续膨胀。根据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报告预测,疗愈相关的经济将以每年约 10% 的速度增长,到 2025 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7 万亿美元。“旅修” 正是日益膨胀的疗愈经济延伸与深化出的场景。
与上述活动不同,“旅修” 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方位的疗愈方式。Sarah 在采访中分享到接下来的计划:“除了泸沽湖本身的自然力量与寺院住持的佛学智慧分享,我们希望在 ‘五感’ 上为住客进行疗愈,比如将瑜伽、颂钵等活动融入日程中。”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旅行者们不仅期待旅途中的全方位体验,也希望 “旅修” 能够带来可持续影响,让旅途所得融入日常生活中。Kristin 认为:“‘旅修’ 其实反映出一种都市人
‘躺又躺不平,卷也卷不动’
的矛盾心理,说白了,旅修是为了更好地认知自我,获得能量后,把这种修行方法带到日常中继续和高压的生活抗争。”
需要警惕的是,“旅修 ”作为一个快速兴起的业态,难以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市场乱象。Sherry Wang 通过小红书检索到了一家 “旅修” 机构,原本想通过与住持的对话来舒缓焦虑与修正欲望,结果与期望相悖。她感慨:“住持的分享会变成了自吹自擂的商业讲堂,让我更加焦虑了”。尽管如此,她依然希望能继续参加 “旅修”,但是需要提前做更多功课。
另一位曾在前 500 强企业担任产品经理的 Jamie 陈泳斯也在其个人播客《我在巴厘岛被骗了,“尊者们” 的身心疗愈套路》中,提到自己花费 12900 元参加 7 天 6 晚旅修的不愉快经历,包括住宿卫生不达标、舞蹈场地被占用、主办方行程中不作为等等。对于快速发展中的 “旅修”,市场已经给出了诸多反馈,其中既有期待也有意见,显然 “旅修” 产业仍待规范。
为情绪买单的年轻人,纷纷涌向 “旅修”,这一现象也对品牌带来启示。
酒店业与旅游业紧密相关,一些嗅觉敏锐的酒店品牌已开始将 “旅修” 文化与体验融入自身产品。
去年年底,南京佛教圣地牛首山迎来了一家希尔顿酒店。整座酒店以东方禅意为灵感,不仅有牛首山的禅意景致,更是将禅意贯穿至酒店的空间设计、艺术品陈列、素食餐厅之中。
安徽九华山的涵月楼酒店则直接入局 “旅修”,于上月宣布与国内知名疗愈品牌小愈悦达成战略合作,面向涵月楼的会员客人推出疗愈旅居的全新旅行方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旅修” 是与自己对话,而对时尚与生活方式品牌而言,“旅修” 也是与消费者对话的桥梁。
今年 4 月,La Mer 将身体护理与心灵疗愈结合,携手松赞酒店推出了三款奢愈之旅,线路内容包括 La Mer SPA、桨板冥想与瑜伽、藏式呼吸、颂钵音乐等。2023 年以来,入驻奢华度假酒店开设 SPA 也成了高端护肤品牌 “打入” 旅游业的方式,兰蔻、娇韵诗、La Mer、欧臻廷等品牌均推出相关产品与服务,以期为旅途中的消费者疗愈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