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芬兰总统对中国“三连谢” ·  昨天  
卢克文工作室  ·  都2024年了,不会有人还在用充电又慢、块头 ... ·  2 天前  
世界说  ·  特斯拉闯入机器人出租车 ·  6 天前  
中国江西国际公司  ·  公司中标坦桑尼亚索科伊内农业大学莫罗戈罗校区 ... ·  6 天前  
中国江西国际公司  ·  公司中标坦桑尼亚索科伊内农业大学莫罗戈罗校区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厌倦伦敦,就是厌倦生命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2-06 09:31

正文

 笔尖下的伦敦

珀西·H.波恩顿

如果说哪本书能将伦敦城魔幻般还原于我们面前,同时还让我们一睹各个历史时期英国文学大家的风采,那就非《笔尖下的伦敦》莫属了。芝加哥大学教授珀西·H.波恩顿(PERCY H. BOYNTON,1875–1946)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英语文学教授近四十年,在英语文学研究方面成就斐然。他有不少专业著作例如《前沿再发现》(1931),《文学与美国生活》(1936),《美国与当代小说》(1940)等。


这本《笔尖下的伦敦》(Lond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与一般游记都不相同,珀西·H.波恩顿深入挖掘了英语文化为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学财富,不仅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且带领人们遍观千年,从中世纪乔叟勾绘的城墙之下穿越到维多利亚的大都会之中。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其历史与其孕育的文学自然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创作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的历史背景不断变化,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伦敦的描述和暗指,仅怀兴味的一般读者可能看不出来。


本书由循年代次序的几个章节组成,包括如乔叟的14世纪,莎士比亚连接的16和17世纪,弥尔顿和德莱顿笔下的英联邦时代和王政复辟时代,艾迪生和哥尔德斯密斯见证的18世纪的两个时期,兰姆、狄更斯和乔治·艾略特眼中的19世纪,以及20世纪的现当代伦敦。


不同作者笔下的伦敦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也是各自对城市探寻的脚步,记录下“片面”的印象和“转瞬”的感情。

在狄更斯对伦敦无休止的批判背后,是他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恋。大多数土生土长的大都市人都是这样——面对他们的城市,他们永远不能冷静的做出判断,他们会像一个男人迷恋上一个女人那样,丧失所有理智,用最好的词汇来赞美他们的城市。有些人是英裔意大利派,离英格兰越远,爱英格兰就爱的越深。狄更斯可不是他们中的一员。狄更斯在创作《钟声》(The Chimes)的时候,在热那亚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写道:“傍晚八点,请把我放在滑铁卢桥上,留下我自己随意漫步。我会一直走回家里,即使气喘吁吁,但仍归心似箭。我就是这样可悲又奇怪,并且不能安定下来。” 

珀西·H.波恩顿笔下,英国的文坛巨匠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和狄更斯等人,一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随时会从书中走出,亲切地伴着我们一起,穿梭于千年伦敦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我们也会继作者之志去找寻伦敦的魔力。正如约翰逊所言: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就也厌倦了生命;因为伦敦有着生命中所包含的一切。


除了生动的记录了文豪笔下的伦敦之外,作者也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和方法,在每一章的最后提供了一个非常翔实的书单,根据这个书单顺藤摸瓜,读者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伦敦和这些以伦敦为主要背景的人物,无疑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追寻。

前 

英语文学的包罗万象,我比任何人都能体会。写作本书旨在为读者介绍与解读英语文学这座大厦中的只砖片瓦。本书预设的主要读者群不是学者,而是学生与普通读者,因为后者在了解了文学原本的创作背景之后,能更好地欣赏作品。本书所有内容在其他关于伦敦及文学的书籍中都很容易找到出处。但是,笔者发现,所有有关伦敦的研究书籍中,没有任何一本的写作主旨有如此书,即描写不同文学时期的伦敦印象,详述使历代作家都兴趣盎然的地点,并精选出大量有价值的新旧雕刻画和照片以飨读者。如果读者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可借助于脚注,每章末所附的阅读目录,文中所引小说的附录,以及索引——本书所有文字和数据都能从以上几项中找到出处和根据。而借助以上工具另辟蹊径的读者肯定会发现主路之外别有洞天。这样,也许某天,被歧路风光迷住的读者,会写出宏图巨著也不一定;而本书所建议的研究方法,也可谓起到了“抛砖引玉”之功效。


珀西· H·波恩顿

芝加哥

1913年2月

堡仔图书《笔尖下的伦敦》已经上架豆瓣阅读,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