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中国文物报社 ·  4 天前  
Sir电影  ·  比庆奶还超前的女人,正被封杀 ·  1 周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奥斯卡出结果了,但被它遮蔽的美国电影更有意思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2-27 13:10

正文

文 | magasa


就像NBA总冠军经常被美国人称为「世界冠军」一样,把美国本土最佳强行加冕为世界第一,体现了美国人独有的目中无人的世界观。


很多影迷都忘记了,奥斯卡奖看上去是好莱坞电影的游戏,其实在理论上它是一个国际性评选,不然让·雷诺阿的《大幻灭》不会在二战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不是外语片哦。


《大幻灭》(1937)


如果有人说奥斯卡获奖电影可以代表世界电影在过去一年中的创作成就,那我们一定会当他是疯了,那奥斯卡获奖影片能代表美国电影的最高成就吗?


假如,我们把历史上的所有奥斯卡影片串起来,这应该是一个迷你规模的美国电影史,但很遗憾,在检阅过这近百部最佳影片(也可以放宽到所有提名,那就是几百部)后,我认为摆在眼前的是一个过于中庸和保守的美国电影史。


真正的美国电影史上那些百家争鸣、以弱胜强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竟然全都看不见。



我们可以将评价维度简化为两个:艺术和美学的维度,及政治和社会的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上,奥斯卡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不够勇敢。


的确存在一些反例,比如1947年的《君子协定》、1969年的《午夜牛郎》、2007年的《老无所依》,这几部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是相当有勇气的抉择,但它们在奥斯卡的八十多年历史上占多大比例?


《老无所依》(2007)


大多数时候奥斯卡就像一个瞎子,对眼下发生在影坛的汹涌暗流视而不见。


下面我就按照历史的顺序,给奥斯卡版的美国电影史来个「拨乱反正」。


以1939年《乱世佳人》得到最佳影片为界,之前的十余届奥斯卡处在草创期,堪称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个阶段。


《乱世佳人》(1939)


这个时期的奥斯卡拼了命的把大奖发给大成本、高票房的大片,这些电影在当时叫做「优质电影」(prestige picture),是用来代表大片厂形象的。


优质电影并非是一种类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制作精良,但也具备一些共同点:


(1)改编自十九世纪的欧洲古典文学,如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大仲马;(2)改编自莎剧;

(3)改编自畅销小说;

(4)改编自百老汇热门舞台剧;

(5)传记片和历史片。


优质电影集中了片厂最大的明星、最豪华的道具布景、最先进的特技效果,但是,这其实是最乏味、最速朽的一类电影,和当代特效大片都无法比。


可是在三十年代,这类电影占据了奥斯卡的提名和获奖名单,《壮志千秋》《大饭店》《乱世春秋》《歌舞大王齐格飞》都是无聊的优质电影。这类电影的集大成者当然是《乱世佳人》了,它也是那个年代的优质电影中至今还有观赏价值的不多几部之一。


只有1934年弗兰克·卡普兰《一夜风流》获奖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这部喜剧片引领了神经喜剧的风气,是对大萧条时代的一份幽默纪录。


《一夜风流》(1934)


那个年代真正最有价值的美国电影并未在奥斯卡奖上得到应有的反映。


比如歌舞片这种全新的属于有声年代的类型,在度过几年摸索期后,在刘别谦和鲁本·马莫利安的带领下,出现了《璇宫艳史》《公主艳史》等杰作,稍后又有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吉·罗杰斯这对超级搭档,但这些电影在奥斯卡上几乎没有体现。


还比如社会问题片(包含强盗片)、恐怖片,这些是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真正精华,但它们被视为不入流的类型。


以《我是越狱犯》《小凯撒》《疤脸煞星》《国民公敌》为代表的犯罪电影是好莱坞在禁酒令和大萧条时期的良心,它们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甚至直接推动了法律和社会的进步。


《国民公敌》(1931)


1940年代是古典好莱坞的顶峰,奥斯卡发展至此,渐渐抛弃了早期只看票房和星光的投票思路(其实是因为学院初步摆脱几大片厂的控制)。


美国电影在这个阶段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大牌导演的地位相比三十年代大大提升,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片厂内部有了自己的独立团队和工作室,再过几年就要单飞,用后来《电影手册》法国人的话说,许多好莱坞电影作者(auteur),比如希区柯克、约翰·福特、威廉·惠勒都是这个时候形成自己风格的。


奥斯卡及时地肯定了他们,可是,肯定的是他们的什么片呢?


希区柯克得奖的是《蝴蝶梦》,塞尔兹尼克掌控下最有大片厂味道的精美制作,约翰·福特得奖的是《青山翠谷》,距离我们熟悉的福特风格最远。后来希区柯克和福特拍出了巅峰代表作,反而无法在奥斯卡得奖。


《蝴蝶梦》(1940)


《蝴蝶梦》虽然质量不错,但被它击败的《大独裁者》《愤怒的葡萄》《归途路迢迢》哪个不是更有艺术勇气或社会良知?


美国被拖入战争后,好莱坞风向大变,鼓吹爱国主义的战争电影源源不断地炮制出来,除了《卡萨布兰卡》这部意外诞生的杰作,其他应景的战争片,像《忠勇之家》《黄金时代》后来再看就没什么意思了。


这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威廉·惠勒,惠勒最好的作品《红衫泪痕》《呼啸山庄》《香笺泪》《小狐狸》只是拿到提名为止。


奥斯卡对黑色电影的完全无视是它在四十年代犯下的最大过错,《双重赔偿》《欲海情魔》《交火》作为代表拿到零星几个提名仿佛恩赐,而更多的杰作并未进入奥斯卡的视野。


但有一说一,奥斯卡在战后接连将目光投向多部社会批判和政治曝光电影,这个功绩不应抹杀。《失去的周末》不是比利·怀尔德最好的电影,它批评了酗酒问题。


《失去的周末》(1945)


《君子协定》其实也不是伊利亚·卡赞的最好作品,但它把反犹主义的阴暗面曝光。《当代奸雄》是历史上第一部夺得奥斯卡的政治揭黑电影,影片批评了美国的政治运作制度及盲目的群众。


可惜的是这几年一过,奥斯卡又迅速堕入不思进取的五十年代。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奥斯卡像是三十年代的翻版,一味奖赏那些代表片厂制作水准的豪华大片,《戏王之王》《环游地球八十天》《桂河大桥》《宾虚》《西区故事》《阿拉伯的劳伦斯》《音乐之声》……史诗片、战争片和歌舞片夺得了这段时期的大部分小金人。


《音乐之声》(1965)


这十几年的奥斯卡可能也是史上最无聊的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好莱坞自身难保,在电视产业和政府的双重压力下过得窘迫万分,不得不拼命在银幕上升级视听奇观,而导演们对新发明的宽银幕格式掌握得也不够熟练,这个时期的很多大片都迅速过时了。


二是冷战氛围肃杀,左翼分子遭驱逐或封杀,好莱坞人人自危,不再有批判社会的锐气。


不是说这段时期好莱坞没有好电影,恰恰相反,希区柯克、约翰·福特、比利·怀尔德、吉恩·凯利、伊利亚·卡赞都步入了他们最好的年代。《码头风云》和《公寓春光》成了这段时期仅有的反叛大片潮流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公寓春光》(1960)


终于,老气横秋的好莱坞在「新好莱坞」一代的冲击下溃不成军,美国电影史翻篇了。但是,奥斯卡是否给了「新好莱坞」及时的奖赏呢?来得比较迟。


开一代先声的《灵欲春宵》在1966年不敌中规中矩的《良相佐国》,《毕业生》和《雌雄大盗》在次年不敌《炎热的夜晚》。顺便说下,今年度过50岁生日的《雌雄大盗》的两位主演沃伦·比蒂和费·唐娜薇,正是今年最佳影片的颁奖人。


直到1969年的《午夜牛郎》登顶,奥斯卡才终于承认新的时代已经无法阻挡。


《午夜牛仔》(1969)


即使奥斯卡多次将大奖授予由「电影小子」的影片,它仍倾向于选择更稳重的风格,比如《法国贩毒网》《教父》《猎鹿人》等,那么像艺术风格和社会意识更激进的《发条橙》《巴里·林顿》《白天午后》《纳什维尔》《出租车司机》《爵士春秋》就无法得奖。所以如果你想通过奥斯卡提名名单来了解「新好莱坞」,那会错过很多重要的导演和作品。


八十年代后至今我们并拢一起说。


因为《星球大战》带动票房炸弹(blockbuster)潮流兴起,好莱坞电影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暑期档和冬季档的功能正式分野,暑期变成动作大片的天下,而秋冬则是所谓的评奖季,大量有望冲击奥斯卡的电影越来越集中到十月后上映。


《星球大战》(1977)


这就催生了一大批所谓的「评奖片」。在过去,有机会得奥斯卡的电影分散在全年上映,现在则集中到两三个月中,前后脚密集上映的这些电影为此展开残酷竞争,这其实导致了「评奖片」的同质化,而片厂和导演们渐渐摸索出什么是有「奥斯卡相」的影片,再针对性创作,使这种现象变本加厉。


那什么是有「奥斯卡相」的电影?


就是美国式的艺术电影,它们和欧洲艺术电影的区别是,叙事和视听语言手段完全脱胎自好莱坞电影,不会像欧洲艺术电影那样晦涩、前卫,即使选用了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比如《低俗小说》之类,它仍然在想方设法使你看懂。


《低俗小说》(1994)


它和好莱坞暑期爆米花大片的区别主要是选题、类型很不一样。科幻、动作、喜剧、恐怖这种偏通俗的类型几乎不会成为「冲奥片」的选择,传记、历史、严肃文学改编相对更受青睐。


近年来,对准历史事件中的小细节,刻画伟人不为人知的侧面和轶事,或将有特殊经历的真实人物搬上银幕,或拍摄有重大进步意义的社会运动,或用普世真理去覆盖异域风情背景下的陌生故事,都是奥斯卡喜欢的做法。


一旦所有人相信存在「奥斯卡相」的时候,那很多人的创作都会不由自主朝那个方向倾斜。这些年最终捧杯的电影无一不是拥有明显「奥斯卡相」的,比如《美丽心灵》《装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十二年为奴》等等。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


这种风气已从主奖延伸到昔日最具先锋精神的最佳外语片,我们再也不会看到《我的舅舅》《处女泉》《八部半》《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芬妮与亚历山大》这样代表欧洲艺术电影创作最前沿的杰作获得最佳外语片奖,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


《无主之地》这样的幽默小品,《何处是我家》这样的种族鸡汤,或像《深海长眠》以敏感议题和人性光辉取胜的电影,绝不是说这些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不好,但现状是审美变得窄化,奥斯卡越来越不会把外语片发给真正锐意进取的艺术电影。


《无主之地》(2001)


最后总结下我的观点吧:


奥斯卡始终代表美国相当多数电影从业者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是随着时代变迁游移的,有时候它较能反映这个工业内所有人的集体意志,但很多时候并不能。而许多创作者心知肚明被它牵着鼻子走,以追求世俗意义上最高的「艺术」成功。


奥斯卡的存在,对这个产业有很多正面意义,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意义。本文虽持批评立场,并不意味着我在全面否定奥斯卡。对于影迷来说,绕过奥斯卡光芒的迷惑,去发现被它遮蔽的那个美国电影史,会更有意思。


合作、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奥斯卡的最大悖论:怎样用出神入化的演技毁掉一部电影?

这才是五年来最佳的奥斯卡电影

烦透小李梗了,我来示范怎么深入地聊奥斯卡

推荐文章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中国文物报社
4 天前
Sir电影  ·  比庆奶还超前的女人,正被封杀
1 周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6 天前
经济学家告诉你B  ·  央行的“假加息”和说不出口的“注册制”
7 年前
人民日报  ·  【荐读】三件事决定人生格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