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自苏州市政府的一份文件刷屏朋友圈,文件全称是《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简称共渡难关苏惠十条。这十条意见的目标十分明确:为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减轻税费负担。
苏惠十条之所以引发创投圈热议和追捧,在于它简直是疫情期间的一股清流:当多地政府想尽办法维护职工权益的时候,终于有地方政府站出来为中小企业解困了。
就在苏州市政府发文前一天,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北京市教委发文《关于因防控疫情推迟开学企业职工看护未成年子女期间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主旨是双职工家庭中,一人可带薪在家照顾未成年子女。在家带薪者的薪水当然由所供职企业支付。
上海更早动手。1月27日,上海市人社局宣布:对于休息的职工,企业应该按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正常支付工资,对于承担保障等任务,上班的企业职工应作为休息日加班给予补休,或者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在疫情期间先后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难,妥善安排企业自行买单。据说已有10多个省份开始跟进京沪两地的相关政策。春天来了,但中小企业的冬天可能就要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两天,一位北京的创业者在朋友圈贴出一封发给员工的公开信:
有两点值得关注:一、2020年大概率得不到融资;二、能不能活下去,取决于未来几个月能否创造足够多的现金流。悲哀的是,这不是他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在一个企业家群里,大家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哀嚎:
跪着也要活下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前几天,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疫情导致西贝2万多员工在家待业,即使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
作为一家全国性餐饮连锁企业尚且如此,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时候,企业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苏州还是中国第一座宣布延迟上班的城市。
1月26日,苏州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3号)》,其中包括:本行政区域内企业复工、复业时间不得早于2020年2月8日24时;学校开学时间不得早于2020年2月17日24时。
而且苏州也出台了延迟复工期间一系列职工待遇保障措施,比如足额提供劳动报酬、鼓励予以奖励等:
但是,苏州之所以成为全国的一个榜样,是因为它没有一刀切,而是为中小企业备齐了后续优惠政策,也就是“苏惠十条”,真正做到了两手都要抓。
为了防控疫情扩散,最大限度保证群众切身利益当然可以理解,但众多中小企业的利益谁来保证?这个群体安置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挽救它们,其实就是在挽救经济。
对待病毒,要标本并治;对待疫情,同样不能脚疼医脚、头疼医头。但是,“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并不鲜见。
自从前两年环境治理以来,很多地方像完成KPI一样疯狂关停中小企业,几乎只要开工,就算不达标。天是蓝了,GDP也下来了。
八九十年代,中国中小企业有两个样本:一是苏南模式,一是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就是以苏州为代表的江苏南部地区的乡镇企业,温州模式就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江浙民营企业。前者强调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互助,后者强调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发展路径。简单来说,一个是圈养,一个是散养,各有各的千秋。
有很长一段时间,温州模式伴随着中国制造以及出口贸易的繁荣而成了领跑者。但是今天来看,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响,无论承不承认,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客观现实。
什么是有形之手?即使帮不上忙,也不能添乱。应当说,过去几年来自中央的一系列减费降税措施已经很给力了,但是个别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还存在理解偏差。以环评为例,要么过度解读,要么过分执行。
这次对疫情的管控也一样,希望有更多的“苏州”站出来。
接招创始人方浩新书《进化:
中国互联网生存法则》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发售,识别二维码直接购买
接招是由方浩及其小伙伴们一起创立的互联网商业新媒体。方浩拥有十年以上互联网创投媒体报道经验,曾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商业报道卓越奖」。接招专注于记录、梳理中国互联网江湖的真实商业逻辑。接招接招,见招拆招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iezhaonew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