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木棉姐姐 来源 | 木棉说(ID:
mumianshuo)
2020年的春晚已经落下帷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主持阵容进行了大换血,虽然有主持老将尼格买提和任鲁豫坐镇,但是也同时启用了三位新主持人。
和去年、前年一样,2020年,董卿依然没有主持春晚,令不少网友感到难以接受。
董卿曾经说:
“我知道早晚有一天要离开这个核心舞台,所以我把每一次上台都当做第一次,把每一次见面都当做最后一次。
”
从2005年至2017年,董卿在春晚的舞台上走了13年,春晚没有董卿的第三年,大家纷纷在微博上表达对她的敬意、爱意和怀念。
董卿,提到这个名字,大家脑海里下意识地会浮现一个在舞台上美丽、亲切、睿智、知性、大方的身影,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宠辱不惊、不慌不忙的模样。
不倾城不倾国的容貌,却因才华、气质让所有人为之倾倒。
那么,舞台之下的董卿,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读了这篇文章,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董卿,温婉外表下,更多的是硬气:从不走好走的路,只走更难走的路的硬气。
01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用这句话来形容董卿再贴切不过。
儿时被父亲逼着饱读诗书,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长大之后,舞台下的董卿更是如此,无论已经有多大的荣耀,从不松懈。
进入电视台十多年来,最多一年130台节目,一直是工作量最大的主持人之一。
拿到主持稿,为了防止出现差错,她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校对、背诵,有时饿到发慌才意识到没吃晚饭,忙到凌晨三四点更是家常便饭。
曾有人问董卿:“怎样才能抓住机会?”
没有什么方法,我们在机会来临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和努力。
台前所有的风轻云淡,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负重前行。
正如柴静在《看见》里说:
“每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02
现在提到美女,没人会忽略董卿,可董卿第一次被人称作美女时,还以为人家是客套,开玩笑呢。
这也正常,董卿的早期生活,估计忙得只有学习、兼职。
董卿爸爸属于寒门成才,深知努力奋斗的重要性,所以他崇尚的是典型的狼性教育,从小就不准她照镜子、穿新衣服。
女孩子不能把心思都花在打扮上,这样就没有时间看书了。
每天让她抄成语、古诗、朗读背诵,再大一点,就抄古文;在买书方面,父母倒从不吝啬。
但书买来之后她必须要认真看,还要把书上成语都抄下来,贴到墙上,这些都会定期抽查。
为了董卿身体好一点,每天天没亮,尚在梦乡中的她就被爸爸喊起来,到家门口学校的操场上跑1000米:
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看阿甘一样。
在爸爸的要求下,董卿还打过很多零工,宾馆清洁员、商场售货员……
她都干过,那时候对董卿来说,最开心的就是爸爸出差,那样就可以有好几天看不到他了,甚至她还怀疑过“自己不是亲生的”。
年幼的董卿理解不了,压迫之下也偶尔反抗一下,有一天饭桌上,父亲教训完,董卿气得把瓷碗摔在水泥地上,父亲要打她,她也不服气,接着又摔了两个碗。
直到大一放假,爸爸对董卿说:“我跟你道个歉,我想了想,这么多年,我对你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
董卿的眼泪立刻掉了下来。她也渐渐明白了爸爸的苦心。
年少的董卿不容易,但也是父亲制造的这些不容易,成就了以后的董卿,让她在漫长的孤独的路上,
敢于挑战,无惧一切。
03
董卿儿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虽然父母觉得不靠谱,瞎折腾,但董卿还是不顾反对,考了浙江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
可毕业后董卿没成为演员,却阴差阳错,和主持结了缘。
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董卿陪朋友去,穿着一条小连衣裙。
导演让她试着主持一段,董卿也不懂,就随便聊了聊。
有一天校传达室大爷喊“董卿电话”,董卿跑了很远去接,听到电话里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就这样误打误撞,开始了她漫长的主持人生涯。
在这条路上,诚如她自己所言,
“我不会放自己一马。
”
董卿素有“拼命三郎”的称号,每次拿到台本,她把自己关进书房,做很多功课,查查很多资料,和稿子的每一个字死磕;
在主持《我要上春晚》时,董卿会将选手的资料用A4纸打出来,留白三分之一处让她记录要点,然后提前一天与选手们见面,尽可能做足一切准备;
应邀去上海主持文化讲坛,前一晚上,她婉拒了宴请和专访,要了一碗面条,独自留在宾馆房间里,查资料、做准备,直到凌晨3点;
她的同事爆料:
董卿在录制现场摔过一跤,导致尾椎第四节骨折。医生说起码要趴着静养两周。但是她仅仅休息了两天,就又站回了舞台上。
光鲜完美背后,汗水和泪水共舞。
04
正是因为董卿背后的汗水泪水,以及她日复一日地看书学习,让她在舞台上一次次上演精彩瞬间。
在玉树地震赈灾晚会上,她的讲述既有力量又感人肺腑,后来有媒体领导要董卿的主持词,编导说:“那些都是她自己准备的,我们这儿没有。”
有一次,董卿去兴化主持节目,左手拿着雨伞,右手拿着话筒,满面微笑、信步向台前走来,“兴化的父老乡亲们,你们好!”
不料这时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全场观众都吓了一跳,董卿被工作人员扶起来后,大家看着她,现场安静又尴尬。
她迅速调整好,抬起头绽放笑容:
这是我从事主持生涯15年来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我把跟头跌在了兴化,这一跤让我这辈子永远记住了兴化。
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接近零点时,现场时间突然出现了两分半的空档,导演赶紧安排董卿临时救场。
当董卿开始自由发挥时,耳麦里传来导播的误判:“不是两分半,只有一分半了。”
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就在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
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鞠两躬,再即兴创作了诸多排比句的“感谢”,铸就了这个“金色三分钟”,也成为主持学上的一个完美案例。
主持身份的董卿,无坚不摧,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她的。
05
09年春晚上,在相声《五官新说》出场报幕时,董卿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东”错说成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当时并未察觉,结果晚会结束后,董卿就遭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批评,还有网友让她公开道歉。
为此董卿回家后反省至凌晨,觉睡不安稳,大年初一醒来后,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往外流,一直都在这种深深的悔恨自责中。
为了弥补错误,在春晚幕后导演组研讨会上,董卿主动诚恳地向导演郎昆、马季的儿子马东及全国观众道歉。
在元宵晚会依然是主持人的董卿,在马季的儿子马东上场表演时,她再一次向马东和全国观众道歉。
马东感慨:“为了我们爷儿俩的名字,董卿这个年都没有过好!”
话音落地,现场掌声热烈,这一刻,董卿因为这次失误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才彻底释放。
但她更加明白:“假如不留神细节,失误就会被放大无数倍。”
她对待自己的舞台也更加认真负责,再有把握的舞台也从不懈怠,尽管所有人眼里已经足够优秀了,董卿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别人也说你都已经很有名了,保持现状大家也都认可你、喜欢你,可是我总觉得正因如此,就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董卿的样子,让大家也觉得这十年这二十年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变化,一直在进步。
06
14年事业最成功的时候,董卿离开电视台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来才知道她是去美国留学深造,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
前辈倪萍表示:
这的确挺像她做的事,过去十年她将所有的精力、智慧和时间都给了这份工作,从她台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不费功夫是做不成那样的。
观众已经觉得她非常好了,但是她心中有更高的目标。
就像后来董卿解释的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和‘更好’之间有一段距离。
电视媒体现在竞争很激烈,真需要认真学新知识,好好充电。”
暂时离开,只为找到更好的自己。
称职的主持人不是董卿的追求,“而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受人尊敬的主持人。”
《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出口成诗、对答如流,不仅源于她的文学积淀,背包里始终备着《新华字典》,每次趁着化妆时翻阅,对生僻字认真标注,所有工作人员都发自内心的敬佩。
为了不辜负舞台和观众,她时刻准备着,
一个是长期的准备,比如看书读报,积累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和趣味高尚的人;一个是短期准备,就是在接到任务后拼尽全力。
07
拼尽全力的董卿,只想给大家呈现一些更好的节目,所以在真人秀节目霸屏时,她准备做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由此诞生。
有专业人士说,文化类节目很不好做,董卿不认输,为了收视率去邀请有口碑的嘉宾。
节目首期,董卿两次去“人艺”拜访,把正在排练的濮存昕请来打头阵;
为了邀请翻译家许渊冲,董卿专门上门拜访老先生,中途因为节目搁置,还惹得老先生很不开心,觉得他们是有头无尾的年轻人,好在后来导演登门真诚道歉,让老先生登台,让大家知道节目的用心和诚意……
为了《朗读者》,董卿经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节目开播当晚,董卿借了一间朋友闲置的房子,带着自己的伙伴和两瓶红酒,坐在电视机前,心里还是充满忐忑,好在
董卿赢了,《朗读者》赢了。
当晚,董卿爸爸给她发了长微信:
真是不简单、不容易、不寻常。你大半年的呕心沥血,多少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终于结晶出耳目一新的精品力作。
在参加《朗读者》之前,麦家对董卿的印象里是个美人,“一看就是江南女子啊”,但是麦家心中始终不认可,觉得她可能仅仅靠颜值的。接触后,连连夸赞董卿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