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线空间ANTENNASPACE
天线空间是一家年轻的画廊。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发布及时展讯、新闻动态信息,并适时推荐相关作品简介及精彩评论文章等。
51好读  ›  专栏  ›  天线空间ANTENNASPACE

动态 |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南希·卢普、关小、周思维、王墒、李明、刘窗近期展讯

天线空间ANTENNASPACE  · 公众号  ·  · 2023-07-18 18: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群展 |

| 个展 |




赛迪HQ画廊(Sadie Coles HQ)

「Hardcore」

2023年5月25日 - 8月5日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

Stanislava Kovalcikova

Stanislava Kovalcikova「Hardcore」展览现场

@赛迪HQ画廊,伦敦,英国

摄影:Katie Morrison


群展“硬核”探索围绕性的权力动态、亲密关系的多样性和自我表达的艺术家作品。在“取消文化”时代,有关性的困境且更微妙的检验的讨论日渐式微,而本次展览的作品则是对人类经验参数的一场开诚布公的测试,挑战了社会习俗,并为心理探索创造了空间。这些艺术家引发了围绕人类基本问题的反应、思考和重要讨论。


并非“硬核”中的所有作品都意指情色。相反,这些作品的意图是呈现性所具有的无限矛盾,因为性具有不可否认的紧迫性,但这种紧迫性从来都不是脆弱的。羞耻感是很难舍弃掉的,艺术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为了欢愉而采取有自主性立场的标准,以及从谨慎和自以为是中解放出来,性与暴力在人类生存条件的刀刃上共存。展览中的作品重新找回了谁应该被动的天性,并拒绝由墨守成规带来的自我感动。性的内容通常首先会引起人的反感,而这些艺术家则公开表示反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展览代表着快乐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 | Stanislava Kovalcikova

Scar Tissue , 2023

布面油彩,墨和箔 | Oil, ink and foil on canvas

140.3 x 120.3 x 5.5 cm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 | Stanislava Kovalcikova

You Will Know Her by Her Hair , 2023

布面油彩,箔和丙烯 | Oil, f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110 x 100 x 1.8 cm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 | Stanislava Kovalcikova

St. Sebastian or The Competition of Sensibilities , 2023

布面油画 | Oil on linen

140.3 x 120.3 x 5.5 cm





Morán Morán

Nancy Lupo: Max Payday

2023年6月14日 - 8月12日


南希·卢普

Nancy Lupo

Nancy Lupo「Max Payday」展览现场

@Morán Morán, 墨西哥城,墨西哥

摄影: Gerado Lando


南希·卢普在墨西哥城的Morán Morán画廊举办个展“Max Payday”。展览展出了她在瓦哈卡海岸的Casa Wabi进行艺术家驻留期间创作的一段视频作品和一系列雕塑作品。此外,展览中还呈现了她的大型纺织品作品《Banquet》(2018-2023),该作品由粘在布料上的小颗粒和零碎材料组成,缝制成她人生中拥有和驾驶过的四辆不同汽车的车盖。这组雕塑作品置于微妙的建筑干预之中,南希·卢普称其为 “脚本(scripted)”,由散布在展厅各处的扩展的第一人称文本组成。


展览标题“Max Payday”是一组现成用语,今年年初发生在卢普身上的全球催化转换器(即汽车尾气净化器)盗窃浪潮。在此背景下,她使用了几个在墨西哥城找到的催化转换器外壳,这些外壳是其中的贵金属蜂窝结构被冶炼后剩余的、无价值的残留物。这些 "cats"(美国的机械师通常这样称呼)与南希·卢普的“Teller”系列的新作品进行了对话,作品借用了潘兴广场农贸集市帐篷的结构,还参考儿童“东南西北”游戏和处理日常金融交易事物的银行工作人员职称(出纳)。这些由卫生纸和胶水制成的小型雕塑网格结构在自身累积的重量下坍塌和变形,以此创造出一种具有无穷联想的新游戏。


Nancy Lupo「Max Payday」展览现场

@Morán Morán, 墨西哥城,墨西哥

摄影: Gerado Lando


南希·卢普在“Max Payday”中的主要关注点是天气与情绪的周期性状况和其中的价值观嬗变。展览参考了水生生物的发光特性及其产生的干扰,还有卢普在户外创作时发现的芒果成熟和腐烂时出现的金色层膜。南希·卢普经常关注这些与天气相关的情况。从她的角度出发,她的创作并非由某一特定类型的事件引发,而是由一种微妙的、令人着迷的电光引起,这种电光往往与视觉和语境事件的偶然交汇结合在一起。她所关注的并不完全是“精神/灵性(the spiritual)”,而是通过各种过激行为(通常与资本主义有关)拼命填补不可知性空白的方式。


南希·卢普 | Nancy Lupo

Tours, A Tech , 2023

催化转化器壳体上油彩,卫生纸,PVA,珠光颜料,磷光颜料,热带美洲轻木,纸和飞钓线 | Oil on catalytic converter shell, toilet paper, PVA, pearl pigments,phosphorescent pigments, Balsa wood, paper and fly fishing line

41 x 62 x 10 cm


南希·卢普 | Nancy Lupo

Tours, A Tech (detail)





798CUBE

白洞:甲 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

2023年7月1日 - 10月8日


关小,周思维,王墒

←左右滑动→

关小,周思维,王墒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

@798CUBE,北京

摄影:孙诗


展览主标题“白洞”,是存在于天体物理学中的假设性天体。理论上,白洞与黑洞截然相反,互为对立,任何物质都不能进入其中。与塌陷的黑洞相反,白洞将物质弹射出去。艺术在周期性的某个时刻闪现自己的“光晕”,顺随着时势的轮回,将它贮藏之后,又会将它重新展露。


关小的展出作品《认知的形状》(2013)使用三屏录像的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家使用大量的影像素材编织出这个录像散文式的作品。她甚至将自己也置于其中,通过表演与解说,描述抽象的认知过程。艺术家将认知这一过程的不确定性,反复性通过感觉知觉思维,以及视觉上的重组排列呈现出来。作品第一部分,从石器、现代用品、电子仪器、古遗迹和端着闪光灯的古罗马雕塑引出标题,新的图腾伴随着艺术家不带情感的语调从观感到思考再到认知。而后,艺术家以石头为主体,通过假设几种观看的实践方式,引出之后的思考过程,试着透过演说邀请观众改变其观看方式,并思考:若没有语言这一媒介,以直观认识事物的情况是什么?


关小 | Guan Xiao

认知的形状 | Cognitive Shape ,2013

三频高清数码录像,彩色,有声 | Three-channel digital HD video, color, sound

8分12秒


周思维绘画中的物体其实都有一个很明确的指代,但其中的内容被替换和篡改,让人开始怀疑自己瞬息的记忆、判断和体验。这种“速度感”是一种比较抽象、且不那么明确的东西,就像画面中边界模糊的色块,与互联网和游戏中氪金瞬息的感受有关,《紫水晶(买一送一)》(2020)中的“紫水晶”就隐射了这样一种充值的幻觉。周思维试图通过这些符号引发一连串关于价值、消费、虚拟体验、复杂的愉悦感知和视觉美学的讨论。但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他在画面上保留了距离感,虚无缥缈之间仿佛已然展开了实体的讨论,却又无处寻觅切实的掌控感。


周思维 | Zhou Siwei

紫水晶(买一送一)| Amethyst (buy one get one free) ,2020

布面油彩 | Oil on linen

200 x 150 cm


王墒的《共生-FPQ9 “六分之一份眷恋”》(2022)首次展出于他今年在天线空间的个展“6E2F”。新的“共生”系列作品源自他对山石的美学历史与人文意味的进一步探索。这持续十余年围绕山石展开的创作,一方面是对山石在艺术史中所扮演角色的追溯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中“笔”“墨”运用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则在山石造型的表现上加入了更多样的线条运用。这些宽窄各异的线条展现了不同类别山石结构的丰富变化,有如烟、云、水、气/汽,削弱了雕塑青铜材质在视觉上的厚重体验,平添流动性和轻柔感。烟波麦麦,山在虚无缥缈间。


相关阅读:展览预告|王墒:6E2F


王墒 | Wang Shang

共生-FPQ9“六分之一份眷恋” | Symbiosis-FPQ9 ,2022

青铜,不锈钢,漆 | Bronze, stainless steel, paint

137 x 113 x 188cm





白兔美术馆( White Rabbit)

I Am The People

2023年6月30日 - 11月12日


李明,刘窗

←左右滑动→

李明,刘窗「I am the People」展览现场

@ the White Rabbit Gallery, 悉尼, 澳大利亚


望向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曾联松的脑海中浮现出中国的俗语“盼星星 盼月亮”。这激发了他设计五星红旗的灵感,五星红旗将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194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首次升起,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各升一颗星。其中最大的一颗星将这些阶级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中国阶级的未来是什么?在中国迅速转型为全球经济和政治强国之际,阶级分层和社会流动问题变得日益紧迫。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以他们微妙的视角,突出了中国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斗争和愿望。无论我们是从广州工厂工人还是从北京富裕企业家的角度看世界,对和谐与归属的需求跨越了所有的界限。在贫困者和政治家之间、劳动者和少数民族之间、俱乐部成员和牛仔之间,团结起来的呼声是“我即人民(I Am The People)”。


李明 | Li Ming

Disposable Lighters – Apple (detail) , 2014-2016

9频影像、墙上文字、iPad、一次性打火机碎片 | 9-channel video, wall text, iPads, disposable lighter fragments

Dimensions variable


相关阅读:艺博会|天线空间呈现李明个人项目「烬上灰上尘」@北京当代|展位 D4


刘窗 | Liu Chuang

Love Story , 2014

捡拾旧书,上色石块,墙上手绘题字 | Found books, coloured stones, hand drawn inscriptions on wall

Dimensions variable






文中图文内容致谢艺术家、赛迪HQ画廊、Reba Maybury(Mistress Rebecca)、Mor án Morán、798CUBE、白兔美术馆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斯 | Stanislava Kovalcikova


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 (b.1988,捷克)现生活和工作于杜塞尔多夫。科瓦奇科娃师从托马·阿布茨(Tomma Abts)和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了绘画学士和硕士学位。


她挽歌式的人物画是对绘画本身的研究,借鉴了古今看待人物的视角,直接参考自艺术史上的各类风格。同样地,科瓦奇科娃的作品运用了神话、宗教和神秘主义的传统。作为对人物形象的探索,她创作中所描绘的个人心理体验总是指涉着更大的维度——一种集体叙事中的原型。


近期个展:“新生太阳的第一缕光”,天线空间,上海,中国(2023);“Grotto”,当代美术馆 – Belvedere 21,维也纳,奥地利(2022);“am I dead yet”,Peres Projects,柏林,德国(2022);“Duftmarken oder die Unfähigkeit sich mitzuteilen”,sonneundsolche,杜塞尔多夫,德国(2022);“Imaga”,15orient,纽约,美国(2021);“Eastern Promises”,Open Forum,柏林,德国(2020);“Cautionary tales”,Mamoth,伦敦,英国(2020);“Turn on inside”,Ten Haaf Projects,阿姆斯特丹,荷兰(2019)等。


近期群展:“硬核”,赛迪HQ画廊,伦敦,英国(2023);“Landschaft”,Galerie Khoshbakht,科隆,德国(2023);“Interior”,Michael Werner Gallery,伦敦,英国(2022);“Dark Light, Realism in the Age of Post Truth”,Aïshti Foundaton,贝鲁特,黎巴嫩(2022);“Do Nothing, Feel Everything”,维也纳美术馆(Kunsthalle Wien),奥地利(2021);“Queer, queer Kasimir”,Saska Kepa Salon,华沙,波兰(2020);“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ler”,Mamoth,伦敦,英国(2020);“On the politics of delicacy”,Capitain Petzel,柏林,德国(2020);“Gubbinal”,Project Native Informant,伦敦,英国(2019);“Painting also known as blood”,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华沙,波兰(2019)等。



南希·卢普 | Nancy Lupo

南希·卢普(b. 1983,亚利桑那州)现生活和工作于洛杉矶。2007年,她于库伯联盟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11年,她于耶鲁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南希·卢普的作品聚焦于人们在日常材料、空间和物体中的存在,这些材料、空间和物体往往被忽视,但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她在令人不安却又充满潜力的情境中探索模糊性和困惑感。


她的作品在多个国际知名展会、机构和画廊中展出,包括: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MACRO),罗马,意大利(2023);Spazio VEDA,佛罗伦萨,意大利(双个展,2022);Kristina Kite,洛杉矶,美国(个展,2022);LC Queisser(2022);Jan Kaps(个展,2021,2019;群展,2018);Galeria Dawid Radziszewski(个展,2021);MAK艺术与建筑中心(2021);Neuer Kunstverein Wien(2021);Oxygen当代艺术双年展(2021);Kristina Kite Gallery(个展,2020);波尔多当代视觉艺术中心(2020);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个展,2019);洛杉矶公共艺术三年展(2019);天线空间(个展,2018);汉莫博物馆(2018);巴黎东京宫(2017)等。




关小 | Guan Xiao

关小(b. 1983)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关小以一种充满乐趣的方式进行雕塑、影像和装置作品的创作。她在各种丰富的材料之间建立各不相同的关系,创造出一种突破历史和文化界限的视觉语言,用拼贴的方式,将经典艺术语言与工业制造文明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独特的当代艺术形式。她通常会将实体物件,例如工业制品和文化产品,与浏览台式和笔记本电脑荧幕中那无限宇宙所收获的大量的图像相并置。她将截取自彼此对立、甚至相互冲突的领域中的材料转化为具有凝聚性的肌理,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数字与模拟、自然与人造等模式。关小对材料的排布颇具预见性又令人着迷,她的作品协调着可能性与隐现的危机,批判技术对当下的时刻入侵,并对我们即将来临的、纷乱错杂的未来提供令人难忘的想象。


关小曾在世界多个重要美术馆举办个展或参加群展,其中包括:夏洛滕堡宫,哥本哈根,丹麦(2022);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韩国(2022);“第34届圣保罗双年展:尽管身处黑暗,我仍高歌”,圣保罗,巴西(2021);“第一届X美术馆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北京(2020);波恩艺术协会,波恩,德国(个展,2019);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密苏里,美国(个展,2019);温特图尔艺术博物馆,温特图尔,瑞士(个展,2018);“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威尼斯,意大利(2017);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巴黎,法国(个展,2016);伦敦当代艺术中心,伦敦,英国(个展,2016);“第13届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现代生活”,里昂,法国(2015);“新美术馆三年展:围绕观众”,纽约,美国(2015)等。她的作品被多个重量级美术馆及私人机构收藏,包括: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森堡;路德维希博物馆,科隆,德国;圣加伦艺术博物馆,圣加仑,瑞士;Julia Stoschek收藏,杜塞尔多夫,德国;博罗斯收藏馆,柏林,德国;桑德雷托·雷·雷鲍登戈基金会,都灵,意大利;K11艺术基金会,香港;龙美术馆,上海;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等。



周思维 | Zhou Siwei

周思维(b. 1981,重庆)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周思维聚焦于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反之,文化对于人的作用这两方面话题。在周思维的画面中,他将几种视觉和文化惯性糅合在一起,让画面自己发展出新的意图和暗示,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体现,留出让人任意解读的可能性。


近期个展:Secession,维也纳,奥地利(2024即将展出);“每周一部新手机”,天线空间,上海(2020);“最后一座桥”,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德国(2019);“美化了家”,天线空间,上海(2017);“示意图 Schematic”,麦勒画廊,卢塞恩,瑞士(2015);“环形工作室”,艾可画廊,上海(2014);“晚霞”,82 Republic,香港(2007)等。


部分群展:“Blink – The Collection of Trond Mohn”,斯塔万格美术馆,挪威(2023);“众妙之家”,天线空间,上海(2021);“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天线空间 x 游牧画廊,天目里,杭州(2020);“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798艺术中心,北京(2020);“Blasted Heath”,A.M.180画廊,布拉格,捷克(2019);“翡翠城”,K11 Art Foundation,香港(2018);“晴空紊流”,天线空间,上海(2018);“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天线空间,上海(2017);“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2016年华宇青年奖入围展:不隅之见”,三亚(2016)等。



王墒 | Wang Shang

王墒(b. 1984,北京)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07年,他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纯艺学士学位。2009年,他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策展硕士学位。


在美国宝石学院的课程进修后,王墒获得了宝石学家的认证。自此,他同时进行着艺术和珠宝设计两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两个身份源于他对地质的迷恋。一方面,王墒的作品涉及科技、自然、地质以及当下人类的困境。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价值和规则本身的怀疑促使他构建出多重身份的工作方式。他的创作在绘画,雕塑和影像等多种媒介中转化,其中大部分作品属于长期进行的项目。通过展开艺术领域之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对地质历史的不断提及,王墒构建了独特的策略对文化生产和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


近期个展:“6E2F”,天线空间,上海(2023);“斜风细雨不须归”,天线空间,上海(2021);“仍愿翻百千浪”,天线空间,上海(2018);“家丑”,魔金石空间,北京(2016);“OCAT青年计划:三个个展,王墒:希克苏鲁伯先生”,OCAT,深圳(2014);“王墒:搜集确凿的证据”,宋冬策划,UCCA,北京(2011)。


部分群展:“贮藏”,麦勒画廊,北京(2022);“隐喻现实”,阿尔敏莱希画廊,上海(2020);“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安仁华侨城创意园,安仁(2018);“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复星基金会收藏展”,三亚(2018);“位置单元”,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迈阿密,美国(2018);“2017沙海绿洲”,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2017);“Still Human”,鲁贝尔家族收藏展,迈阿密,美国(2017);“艺术宣言”,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瑞士(2017);“南风”,天线空间,上海(2015);“图像的重构”,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特雷维索,意大利(2015);“炼金术”,Between Art Lab空间, 上海(2015);“新作展——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OCAT,深圳(2014)等。



李明 | Li Ming

李明(b. 1986,沅江)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2008年,他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他早期的实践以DV镜头记录下艺术家自身在中国高速城市化风景中进行的表演而为人所知。李明以自身作品媒介中的时间性,检视数字图像和物质流通的逻辑。在一些作品中,他尝试将这些流通逻辑转化为图像递进的规则。总体而言,其作品的偶发和游戏性等特质,能让人想起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和录像艺术的若干线索。李明的录像作品除了探索数字影像存储设备对记忆和时间感知的影响以外,他的日常冥想实践也启发他追求一种感受性的电影,映射我们的内在现实,以及不同现实之间的超距联结。这点体现在他作品中的非线性影像节奏;在他的影像剪辑以及他对日常事件所进行的重新编排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节奏——时而近乎迷幻,时而仿佛素人自制影片。


李明曾获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以及2008年皮埃尔·于贝尔创作提名奖大奖。他的作品曾于多家重要机构展出,包括釜山双年展、皮诺帕斯卡里博物馆、Borusan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雕塑双年展、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近期个展及双个展:“达伦·贝德与李明对话展:跨服聊天”,杭州天目里(2023);“被吃掉了”,上海天线空间(2021);“201420162021”,佛山华侨城盒子美术馆(2021);“朱昶全 × 李明:狂草狂草”,浙江美术馆,杭州(2020);“1703”,上海天线空间(2018);“烟士披里纯”,杭州HDM和维画廊(2017);“ME I WE”,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中介”,上海天线空间(2014)。部分群展:“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展览”,上海OCAT(2022);“大象出走”,北京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代表作”,上海乔空间(2021);“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上海OCAT(2021年);“情动”,武汉美术馆(2021);“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上海CEF实验影像中心(2020);“白日美人”,天线空间 × 游牧画廊,杭州天目里(2020);“我与家庭”,卢森堡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2020);“重蹈现实”,上海OCAT(2019);“原力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2019);“走出水墨: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的解读”,伊斯坦布尔佩拉博物馆(2019);“与我们所知的世界有关”,西安OCAT(2018);“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展,上海外滩美术馆(2017);“.com/.cn”,上海K11美术馆,香港K11基金会(2017)。



刘窗 | Liu Chuang

刘窗(b. 1978,天门)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2001年,他于湖北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刘窗的作品包括移动影像、雕塑、现成品和装置。他的作品通常将长时段的历史和生态弧线结合起来进行想象,追踪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转型。他编织了连接微观和宏观、过去和现在、虚构和现实的叙事,探讨了自然、传统、人口、尖端技术和社会经济体系的巨大而复杂的变化如何影响个人以及他们与整个世界的接触。


刘窗的作品曾在以下美术馆展出:雅典国立当代艺术馆(2022),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2017和2007);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21、2020和2019);蓬皮杜艺术中心-梅茨馆(2021),巴塞尔当代艺术馆(2021);首尔市立美术馆(202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和2014);东京都现代美术馆(2020);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香港Parasite(2020、2016、2012和200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2022和2016);新加坡美术馆(2020);广州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2018和2017);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18);柏林世界文化宫(2016);里斯本贝拉多美术馆(2016);巴黎路易威登美术馆(2016);坦帕美术馆 (2014);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3); 伦敦白教堂画廊(2012);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1);都灵阿涅利美术馆(2010);纽约新美术馆(2009);马其顿当代艺术馆(2004);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03)。


刘窗最近参加的双年展和三年展包括有:蝴蝶在泥浆上嬉戏,第二届泰国双年展(2021);一次逃脱,第十一届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2021);水体,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2021);交融的激流: 前沿心智,第三届广州移动影像三年展(2021);一园六季,加德满都三年展(2021);你和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2020台北双年展(2020);地壳运动,第五届达卡艺术峰会(2020);复活,第五届乌拉尔工业双年展(2019);来自山和海的异人,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2019);社会工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4);烧掉房子,第十届光州双年展(2014);知道不知道,第43界国际艺术家沙龙(2013);比耶稣年轻,第一届新美术馆三年展(2009)。


刘窗参加的电影节包括有:38届汉堡国际短片电影节(2022),32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2021),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2016),第7届布切斯特国际实验电影节(2016),第5届基辅国际短片电影节(2016),第8届Crosstalk录像艺术节(2016),印度尼西亚Arkipel国际纪录&实验电影节(2016)。


刘窗的作品被以下公共机构收藏: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M+博物馆,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阿尔勒卢玛艺术基金会,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迈阿密鲁贝尔家族基金会,巴黎DSL,纽约瓦尔特收藏,广州广东省美术馆,香港K11艺术基金会,瑞士西客收藏,北京新世纪艺术基金会,北京泰康空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