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
我们只做一件事,告诉你:整理,其实可以有趣又好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黄建同学  ·  John Rush对24+种AI编码 ...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Let's Build a Simple ...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661星]Meridian:谷歌推出的营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

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快乐,孩子将来就有多快乐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  · 公众号  ·  · 2025-01-27 17:18

正文

大家好,我是周一妍, 轻书慢笔 工作室主理人。我喜欢通过 轻松 的文字记录想法。作为心理学爱好者,十多年前我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并未从事此职业。我更喜欢聆听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讲座,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2025年1月26日,我在微信视频号听完了 “洋甘菊”心理志服务队 主办的直播《 幸福e学堂:神兽在家,如何舒心过寒假? 》。1.5小时的直播让我意犹未尽。我发现,只要足够用心,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内容中,找到 真诚 高营养浓度 的公益分享。

我将公益直播精华整理成文,分享给更多对 心理学 、对 亲子沟通 感兴趣的朋友。(文末我会告诉大家直播回听方式)

认识直播嘉宾

本次直播的主持人 杨数青 是心理咨询师,NLP执行师,高级企业文化管理者。她是一位非常优雅的女性,无论是提问、串场,还是总结,都让我感觉如沐春风。

嘉宾之一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珍珠级 意象对话 心理咨询师 蒋桦临 。听完他的自我介绍,我了解到意象对话是一种通过有意义图像进行咨询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一个人解决心理困惑,尤其适合儿童,因为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即便还没有到开口说话的年龄,也可以通过图像表达自己。

第二位嘉宾 张来进 是法国诺曼底大学的 管理学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的专长是通过精神分析,探寻心理的奥妙,从解梦入手,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在自我介绍环节,他提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本书有一个观点: 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 我想有机会去重读这本书。

心理咨询师眼中,幸福是什么?

主持人杨老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幸福是什么?

蒋老师分享说,他认为幸福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另一种是大家共识的幸福标准。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是: 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得到较好的对方反馈。

张老师分享,他是70年代末出生的,小时候过年的幸福就是穿新衣、穿新鞋、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工作后,他的幸福感来自 愿望的实现 ,即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的“自我实现”。

杨老师总结说,幸福e课堂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帮助更多人提升人生幸福感。无论是与 自己 的关系,还是与 孩子、伴侣、朋友、环境系统 的关系。

作为听众,我听完两位嘉宾和主持人的分享,也开始思考,对自己来说,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如果可以 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温暖他人 。这个时候,就是最幸福的状态。

神兽过寒假,父母怎么做,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聊完“幸福”的话题,直播进入到核心环节,杨老师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困惑:

  • 寒假期间孩子玩游戏没完没了

  • 孩子特别爱睡懒觉,大中午不起床

  •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作为父母很闹心,工作时也容易分心


“孩子和父母之间,究竟处在怎样一种关系,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呢?”杨数青向身边的两位专家抛出问题。

蒋老师给出的回答简洁明了: 因需而给 。家长给予孩子合理的需求。如果家长觉得孩子的需求不合理,则需要表达出拒绝的理由。

家长具体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与孩子共情。 比如孩子哭泣,家长说“不要伤心,你是男子汉,不应该哭”,孩子可能会反而哭得更伤心,感觉妈妈并不能理解自己。如果家长说“ 我感觉你的心里很失落很失望,是不 是? ”仅仅这一句话,孩子可能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是懂我的,然后就会放下,哪怕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二: 学会倾听。 哪怕自己手头正在忙别的事,当孩子向你吐露心声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哪怕 几秒钟 ,深情地看着孩子,倾听,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下标签。

第三: 用自己的行为说话,做孩子的楷模 。当自己想要求孩子时,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

张老师也认为,做好孩子的楷模相当重要。他自己是一个初三男孩的父亲,常常思考以下问题,帮助更好地提升与孩子的沟通:

  • 我的这个行为,是我想给孩子做的示范吗?

  • 我希望孩子以后也像我一样过一生吗?

  • 我自己还可以再提升一点点吗?


孩子不喜欢父母的行为有哪些?

既然父母要做孩子的楷模,那么父母有哪些行为是孩子不喜欢的呢?

蒋老师提到了两个概念:“ 控制感 ”和“ 吞噬感 ”。

他分享说,第一,孩子不喜欢在精神思想、生活规范上对自己的 过度控制 。第二,家长希望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一致。一旦不一致,父母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正在被吞噬,产生 吞噬感 内疚感

张老师分享说,一个 公平公正 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张老师自己有三个兄弟姐妹。

他认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野心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南大等。这样一来,孩子会感到压力山大,心累,肩膀担子很重。

他告诉自己念初三的孩子一句话:“ 爸爸最希望你拥有的品质是勇气 。”他解释说,勇气令人韧性、顽强,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帮助。

此外,他建议父母不要轻易说“ 我是为你好 ”这种话。通常,父母这样说是出于私心,而非真正理解孩子,关心孩子。

孩子上学期成绩倒退,父母怎么办?

面对孩子成绩倒退的问题,蒋老师建议家长如实陈述事实,并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此外,再具体说明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关键点是“ 说事不说人 ”,让孩子 主动意识 到未来应该如何改进。

比如,你可以这样一层一层说:

  • 事实层面和情绪层面:“你这次期末考试比上次下降了多少分,我感觉有点失落。”

  • 影响层面:“我很担心学习给你带来压力。”

  • 说事不说人层面:“我知道你是努力的,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这次没有考好,我觉得是遗憾的。”


蒋老师鼓励家长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而不压抑在身体里。但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 攻击性 的评价。

亲子沟通的目的是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消除隔阂,帮助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如果孩子能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是最好不过的。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的学习计划。

孩子的学习计划完不成,怎么办?

张老师认为,甜蜜幸福、充满正能量的家庭,孩子会有更强的 内驱力 。而危机重重、冷漠的家庭,孩子往往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

因此,想要解决孩子焦虑的问题,家长要从“ 土壤” 入手。

张老师给家长朋友支招: 功夫在诗外。 如果孩子学习计划完不成,可能不是他主观不想学习,而是家长总是聚焦孩子的学习,给他太大的压力。

不如利用寒假,与孩子一起读些看似无用的课外书,参观科学博物馆,孩子的视野得到拓展,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蒋老师补充了四点想法:

第一,不要以 时间 为导向做计划,而是以 任务 为导向。完成了,表扬要及时;没完成,惩罚也要到位。没有做到,不惩罚,不如不做计划。

第二,鼓励孩子 自己想解决方案 很重要。家长是重要的后盾,但不要过分替孩子拿主意。

第三,不要错过孩子 2 个关键的习得自我控制能力的时期。第一个是2岁时候的肛欲期。第二个是6岁左右孩子拥有“ 自我 ”概念的时期。特别是孩子6岁左右,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时间管理和规划,孩子会模仿父母,最终成为一个 有自控能力的人

两位心理学专家都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除关注孩子的学业外,应帮助孩子“ 立志 ”。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许多不平凡的乐趣,会潜移默化帮助孩子建立一个 重要的精神支柱

孩子游戏成瘾,家长只能干着急吗?

蒋老师分析了孩子容易沉迷游戏的原因,指出大部分电子游戏中蕴含了“ 英雄能量 ”,这是一种天然引发人类兴趣的力量,孩子往往对这种力量产生强烈的吸引。这与短视频通过不确定性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类似,很多家长自己也往往难以自控,甚至“欲罢不能”。

对此,蒋老师提供了两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 家长可以尝试培养孩子其他超越游戏的兴趣爱好 ,从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虽然这个方法较为复杂,但一旦成功,孩子的注意力便能够得到有效分散,避免沉迷游戏。

第二个方法是 与孩子明确约定游戏时间的限制。 例如,设定每天的游戏时长、规定睡觉前的游戏禁令。一旦到达约定时间,家长应坚决执行,比如没收游戏机或关闭网络。这个方法是大多数情况下最有效的。

如果孩子因此表现出哭闹等情绪,父母可以采取 非暴力沟通 的方式来化解。比如,允许孩子哭一会儿,深情地注视着他们,并温柔而坚定地说:“ 时间到了,妈妈确实没收了你的游戏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不爱你。 ” 经过几次这种耐心的沟通,孩子会逐渐适应,甚至主动停止游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父母不能坚定地执行这些规则,孩子很可能会逐步要求更多,导致沉迷情况更加严重。张老师也强调了这一点: 一旦达成约定,父母必须坚决执行,不可妥协。 这是必须遵守的“ 红线 ”。

总结来说,“ 及时断网 ”、“ 共情 ”和“ 理解 ”都至关重要。父母需要引导孩子 找到比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 ,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结语
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快乐,孩子将来就有多快乐


直播尾声,也是我认为最精华的环节,主持人杨老师总结了两位心理学专家的分享精华,为广大家长送上暖心鼓励。

以下是我记录的金句:

  • 优秀的孩子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迹可循的。

  • 优秀的孩子是家长示范出来的。

  • 家长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意义,孩子更容易在学习中找到内驱力。

  • 家长快乐工作,孩子快乐学习。

  • 自上而下的控制,会伤害孩子的身心。

  • 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快乐,孩子将来就有多快乐。


直播最后,她还总结了几个父母马上可以做的亲子沟通小方法:

第一个是 每天表扬孩子3个做得不错的地方 。可以是学业,也可以是非学业(家务、饮食、对待家人的态度等)。孩子在你的看见和肯定下,实现“ 阳性强化 ”,从而会继续重复这些优点。

第二点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