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乡村的农民经济及长远利益
乡村旅游产品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量,应充分利用,而不应充斥着仿效或同质化严重的劣等品。除自然资源外,乡村旅游最能吸引游客的就是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应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根据自身特色制造特有的产品。加强乡村旅游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宣传推广乡村旅游产品。例如增加文旅项目,设计修旧如旧,复古怀旧民宿,咖啡馆,茶吧,温泉生态园区等。但是,农创产品,伴手礼,一定要传统并有文化领域特色。
案例一:里山十帖
案例要点
获得了2014年日本的优良设计大奖
老建筑改建的设计竟然拯救了一个没落的乡村
里山原来是个已经有150年历史的老温泉旅馆,由于年经失修,处于废业的状态,当地的某位好心的农家将这个老旅馆介绍给了日本的旅游杂志自游人。
2012年自游人委托设计师Toru Iwasa将这栋老旅馆修复并重生为有著历史风味与自然生态的现代化温泉旅馆。然而与其说里山十帖是个成功的建筑计画,不如说透过这个老温泉旅馆的设计复旧,不但振兴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更由于宣扬有机食材的关系,把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连带也宣扬出去,连动了当地的有机农业。
此外,更透过脸书等自媒体的宣传,带动当地一些面临严重衰退的夏布产业,开始有了重生的契机。
案例二:猪栏茶吧
案例要点
特有的乡土文艺范
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猪栏茶吧一改传统农家乐式的做法,将文艺、小清新、小资这些属于城里人的追求带入乡村,从而形成特有的乡土文艺范,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特别适合下乡的城里人,质朴却不失个性。它们让参观者在乡村游览的同时又能够驻足停留,在感受到“独特”与“新奇”的同时也体会到改造者的初衷。
案例三:掌生谷粒
案例要点
品牌形象鲜明
故事行销+开发高价值市场
在掌生谷粒之前,没有人行销人会想:一阵摄氏36°的焚风、一场悄悄潜入田间地头的夜雨,或是一声惊雷,会对三个月后收割的谷子产生什么影响,颗粒饱满一些、甜度更鲜明?谷子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个讯息告诉餐桌上的我们?
创始人程昀仪女士说,掌生谷粒贩卖“台湾人的生活风格”,在地是台湾生活风格的一部分。因为敬天、惜物、爱人,所以一直保留着美好的手艺和心境,掌生谷粒深入农田,与农户维持亲密关系,采购价格由生产者来定,不议价。
掌生谷粒告诉农户:“有机的栽作不是叉着腰站在田边职责你做的不好,而是伴随,出现困难一起承担。”因为“农作是大地的一场‘偶然’,即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不会收成到相同的结果”,所以遇到情况不好的米,必须满怀赤诚的告诉消费者,而可爱的台湾人一直选择与农户站在一起。
绝大多数人,被掌生谷粒“设计金奖级”的包装和迷人的文字打动,程昀仪女士说掌生谷粒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功夫是用在行销上,因为我们卖的不是农产品,不是称斤论两,我们在讲华人的文化。象形文字是从记录农业、记录生活开始,米谷5000年的时间养活了黄种人,它有着厚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好好讲,可能一辈子都讲不完”。
乡村旅游+互联网
互联网+乡村,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命题,互联网+社区营造、互联网+公共生活、互联网+乡村政务……都有可能刷新中国乡村的梦想。
无论是梁漱溟、晏阳初还是费孝通,这些在乡建中至今用学术实践乃至精神力量引领乡村发展的前辈,一定不曾想过还会有“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时代。
案例四:铜关村
案例要点
智慧酒店服务+语音导游系统
中国第一个认证的村级公众服务号
待你正式住进这个寨子,你又会发现与诗情画意文艺风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古老的侗寨与移动互联网的“奇妙反应”。
生态博物馆可以实现公众号预定入住,微信预约客房服务、微信开门、一键退房等智慧酒店服务。你还可以享受到移动语音导游,所到之处可以深入了解侗族的文化与传说。当然,你也可以在公众号选择去村民家里住,跟村里人同吃同住,学侗歌,吃野味。
侗歌歌队带头人组建了一个大寨侗歌队的微信群,用于召集歌队参加排练、演出、队员日常交流。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认证的村级公众服务号,村寨通知下发、投票调查、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特产推荐等等工作,均可通过公众号展开。
用于本村社交的“铜关微信群”平时也聊得火热,群里的交流内容也从一开始的打招呼逐步发展相互帮忙处理家族或村中事物、博物馆招工信息,村民展示自家绣品、农产品的消息等等。
同时,“为村市集”也已在京东商城上线。当地的香禾糯、有牛黑米、雀舌茶等特产,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优质农产品,开始以更具品牌形象的方式进入互联网用户的视线中。《侗乡茶语》、《侗乡有米》系列成为高档农产品畅销网络,2013 年 10 月上市到 2014 年底,共创造了近50万元的利润,全部反哺给一线生产者。
乡村美食,不可辜负
得美食者,得乡村旅游!抓住城里人的胃,就抓住城里人的心!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是十分忠诚的。所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吃,不仅是一条通道,还是一条捷径。相比景区建设的重投入,美食的吸引,更轻,更具操作性。
对原住民的技能服务培训
以人为品牌,以爱之名义去经营。以笑容,温暖,质朴的乡村情,让久住于城市的人感受到过去质朴的情感。回头客的几率多幅度增加。
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应把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事情来做,如房间管理与服务技能、餐饮卫生标准、主食和菜品制作技能、旅游网页制作技术等。
目前,多数乡村旅游目的地从事住宿、餐饮接待的农民被称为旅游专业接待户,并挂有“农家乐”的牌子。但是,至今没有统一的“农家乐”餐饮卫生标准和客房配置清洁卫生标准。建议省级旅游部门制定相关标准,以保证游客的食宿安全。
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有序健康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做好提前的风险规避才能阻止可能发生的负面消息。
案例五:袁家村
案例要点
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可谓中国乡村旅游第一网红
定位“关中第一村”
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
当陕西各地旅游还在靠吃祖宗老本的时候,袁家村另辟蹊径,挖掘关中地域文化,发展民俗旅游,成为第一个吃关中螃蟹的村,享受了优先发展的红利。
袁家村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城市里的高消费人群,以及怀念农村风情的人们,为他们提供舒适、放松。这里家家主营的是家常便饭、野菜、粗粮,有很多原始的可以体验的东西,给都市人提供一个体验风土民情的好去处。
袁家村不仅保留了真实的古董民居,就连各种小吃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民皆兵”模式
运营、管理成本超低
通常旅游景点采用资本投资、公司化统一管理的模式,即通过投资征地,把农民从景点搬迁出去,然后统一规划建设景区,通过收门票、景点内住宿、餐饮娱乐等项目招商或直营的方式运营。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管理维护人员,而且员工积极性不高导致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
而袁家村采用的是“全民皆兵”模式,即农户自己经营老字号、农家饭,农民还住在原地。这样既完好地保留了农村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避免了很多景点开发后变味、不接地气的问题。
袁家村的运营和管理成本非常低,低到不可想象。袁家村支部书记郭战武说,运营整个景区的人,不超过五人。
管理上村委会牵头,村委会下面有管理公司,公司下面是协会。农家乐有农家乐协会,小吃街有小吃街协会,酒吧街有酒吧街协会,这些协会里的成员都是商户们自己推选出来的,这些成员都给协会义务服务,于是村民经营户自己管理自己,村上的干部都是义务的。
村干部自己家里也经营农家乐,收入也有保障,整个村子经营好了,村民、干部都受益。大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自己管理自己,所以管理成本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