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打假的日子,我们也来聊聊真假。
先讲几个故事,来辩一辩真假:
故事一
很多人都听过京剧《苏三起解》的片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这里面的洪洞县就是著名的大槐树传说的发生地。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中原爆发了大规模移民潮,传说有1230个姓氏的移民,从这里离开前往各地。如今全球有上亿人声称,自己的祖上就来自这里。
然而,明朝至今只有600余年,想要繁衍出上亿的后代,当年至少要有数百万移民迁出,然而据万历年间编纂的《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人口从未超过10万。
那么,大槐树移民的故事,是真是假?
*枝繁叶茂的洪洞县大槐树如今成了招财树
故事二
如今年轻人很多都有心仪的爱豆(idol,偶像之意),唐代也有。
志怪小说《酉阳杂俎》里面就记录了一个白居易的脑残粉,叫葛清。
葛大爷表达喜爱的方式非常“朋克”——他把白居易的诗配上画,全部纹到了自己的身上。
有一次,他见人不信,就脱了上衣展示。
“我连背上的刺青都能背下来。”于是反手一指背上的一棵树,“这句是黄夹缬林寒有叶”。
然后脑子一热,把裤子也脱了,指指屁股,说“这句叫‘不是此花偏爱菊’!”原来那里纹着一幅白居易端着酒杯赏菊的小画。
在场人无不哈哈大笑,称他为“白舍人行诗图”,就是会行走的白居易诗配图的意思,连带着白居易也一起嘲笑开来。
那么,葛清对白居易的崇拜,是真是假?
*白居易:心里有句……不知当讲不当讲
故事三
我和七哥过去都写过
弘一法师
的
故事
。
(点击弘一法师和故事阅读过去的文章)
他在出家之前是有名的风流倜傥,北上广文人圈里,没有人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
作为一个有着两段婚姻,若干情缘的男人,最后他选择了出家。
出家时,日本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从上海跑到杭州寻他,却连寺庙的大门都没能进去,对着大门,她悲愤地说:“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翌日清晨,在西子湖畔,两舟相向。
妻子说:“叔同……”
弘一法师:“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爱,就是慈悲。”
自那以后,弘一法师再也没有联系过家人,直到今天也没人清楚这位日本女子和李叔同后人的下落如何。
那么,请问弘一法师对日本妻子的爱,到底是真是假?
讲这三个故事,并不真的想让大家分辨真假,而是去玩味真假背后的深意。
大槐树的故事里,移民迁出是真,上亿人声称自己是移民后代有假。
假中蕴含了更丰富的历史真相。
北大历史学教授赵世瑜说,通过研究大槐树的传说,“
可以探究人在怎样的历史困境中,如何构建自己的移民记忆。
”
历史学家从中发现了明代汉文化重建和近代民族主义兴起,这两大促使洪洞县移民传说产生和演变的思想动力。
透过假,反而能发现更多的真。
*草间弥生装置作品
《无限镜屋——数百万光年外的灵魂》
第二个故事里,被热情冲昏了头脑的粉丝,却不小心用行动“侮辱”了自己的偶像,连带着让偶像和自己一起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这种方式的崇拜和喜爱,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出于内心需要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我要让全世界知道,没有人比我更爱白居易!”
与其说爱白居易,不如说他更爱爱上了白居易的自己,因为这让他脸上有光。
同理也可用于许多痴男怨女的感情纠葛,
真爱瞬间就能变成假虚荣,有时候还会变成恨。
你看,真假之间竟是可以随时转换的。
如此说来,真假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不是区别它们就不重要了呢?
并不是,
分清真假很重要。
因为大多数人都把假当成了真。
《心经》一开头,就“急急如律令”似地说,观自在菩萨走过了那么多路,吃过了那么多盐后,发现了一个真理——
五蕴皆空。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道理告诉给大家,于是让舍利子好好听,并记了下来。
五蕴是指
色、受、想、行、识。
代表五种物质和精神现象。泛泛来说,它们都是假的,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你若把它们太当回事儿,那你就要受苦了。
“五蕴盛
”
可是和生老病死一样困扰人类的“八苦”之一。
爱因斯坦说,
“看得见的东西往往只是一个幻觉,看不见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佛陀的深刻之处,
在于他并不认为看得见和看不见这两种状态是分离的,相反,他认为这两种状态其实是同一种状态。
比如,当你看到一个美女的时候,你要知道,她同时也是一堆白骨,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你享受健康的人生时,你也知道终将有一天你会遭受病痛的折磨,这只是概率的问题。
这并不是要剥夺你享受人生的乐趣,而是告诉你,好的时候,没必要贪着、沉迷,坏的时候也没必要懊恼、丧气。
人生境遇的不同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上大可努力,果上尽管随缘。
人在顺时了解这些,大抵是听不进去的,所以我建议你收藏一下这篇文章,等遇到难处的时候拿出来再看一遍,之后再抄一遍《心经
》
。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
挂碍的对象是苦恼的来源,之所以会挂碍,正因为颠倒了真假。
*七哥发起一亿部心经抄写计划,加入请关注必经之路精选(bijingzhilujingxuan)
辨明真假是个艰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