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主创团·筱恬
最近和朋友聚会聊天,她说有件事让她很困惑。
眼下正值寒假,又是新春佳节。明明是值得高兴的事,可朋友说,她女儿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雀跃。
问孩子过年开不开心,女儿表情淡然的说一般。再问她有什么新年愿望,小家伙的回答出人意料:
“没啥想要的,过一年是一年呗。”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才十岁的小姑娘,就已经是一副沉闷的模样,完全没有小孩子该有的“易嗨体质”。
这让朋友很郁闷。她感慨到:“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玩具旅游样样不缺,可他们却越来越不快乐了。”
记
得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
凯平曾说:
“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他在调研过三十多万中小学生后发现,这届孩子身上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能够感知幸福,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明明拥有那么好的条件,却依然幸福感不强呢?
其实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堂姐在中学做心理老师。不久前,听她说起一个案例。
这个女生在她们学校读初二,原本成绩优异,从上学期开始却严重退步,还出现了厌学情绪。
本以为女生之所以会这样,是父母关系紧张或对她过于严厉所致。可堂姐了解后发现,真相和她预判的还不太一样。
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其实不错,父母关系融洽,对女儿也关怀备至,在物质上尽量都会满足她。
而在学习方面,也不存在因为成绩落后而打骂的现象。考砸了父母总会告诉她:“考得不好没关系,但一定要弄懂为什么错,这样才能进步。”
连女生自己都承认:“爸妈对我其实挺好的,但我还是高兴不起来,每天都感觉很累,却没有人能理解。”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跟女生深聊后,堂姐找到了症结。
原来,在女生家里,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围绕着学习。升入初中后,父母给她请了好几门家教,还擅自做主退掉了她喜欢的合唱团。
每当女生想放松时,父母都会叮嘱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考上大学就能松一口气了。”
每当她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想找人倾诉时,父母只会告诉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熬一熬就过去了。”
整个家里,没有暴力和争吵,可父母眼里只有学习,其余的一切他们都不放在心上。
这份温言细语的关爱背后,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像是精心编织的大网,让这个女生无比压抑,却无处遁逃。
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很多孩子不快乐,是因为在父母心里固执地长着好孩子的标准。”
我们这届父母,在物质上基本不会亏待孩子。但内卷的大环境难免让我们心态失衡,从而去刻板定义孩子的人生——
只有未来找到好工作,赚到大钱,才是幸福的保障。而要想实现这些,就必须成绩好,在升学竞争中突围。
于是,我们对于“好孩子”的标准里,成绩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父母被裹挟着加入鸡娃大军,为了择校考试时那个亮眼的分数不遗余力,成绩稍有波动就焦虑不安。
就这样,在“今天成绩优异,明天才有幸福”的理念下,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满,兴趣被边缘化,创造力被扼制。“好孩子”的标准束缚着他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在如今这个竞争惨烈的时代,家长们有这样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
可是这份我们认为深谋远虑的爱,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
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说:“以明日虚幻的所谓幸福给今日的学生不断加压,逼迫学生作出现实的付出,丢失的是花样年华的好奇、快乐,青涩少年的美梦、猎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壮志豪情与无限活力。”
事实上,这届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每天上学早出晚归,要写堆积如山的作业,得应对频繁的考试。沉重的学业压力,让很多孩子眼里的光黯然熄灭。
现实的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于是家就成为了孩子最后的避风港。
这里应该是疗愈的地方,不应该让孩子再感到紧张和压力。因此
我们父母要做的,不是再层层加码,而是帮孩子放下负担、排遣掉负能量,满血复活后再次轻装上阵。
是父母提供抱持性环境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网友的儿子高三在读,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儿子的情绪却出现了异常,一直说教室里的气氛太压抑,每周晚自习都要请假出来放松。
对此,这位网友其实内心很焦虑,却依然坚持配合儿子的决定,把他接回家,陪他打球散步。
而近期,男孩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回家就喊累,而且情绪烦躁,有时会摔东西,用笔在纸上乱划,甚至拿着菜刀不停地剁菜,还会说各种极端的话。
男孩的疲惫、心慌和气躁,网友跟她老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决定不给儿子任何压力,甚至心平气和地劝儿子,如果状态不好,不妨放弃今年高考,可以休学一年,等状态恢复了再考。
同时,网友夫妇还向儿子明确表态,不管今年高考与否,父母都支持他的决定。他们还把手机也交给了儿子,回家不谈学习,就吃东西、聊天、休息放松。
在这位网友看来,当下对儿子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心态。如果心态崩了,什么也干不好。如果精神垮了,考任何大学都没有意义。
幸运的是,在父母的包容和接纳下,男孩的状态渐渐好转起来,开始主动学习。一切都在向好的态势发展。
这位网友的分享,触动了很多家长。其中有一条高赞留言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父母不是在劝孩子放弃高考,而是在以一种方式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胜于你的成绩。”
有人说,现在许多孩子心态很消极,动不动就抑郁、厌学,一点儿都没有青少年该有的阳光和活力。
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大人接住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离幸福就不远了。
这就像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抱持。
当孩子处于低谷或情感受挫时,要是父母能提供一个支持、理解、包容的家庭环境,让他去发泄情绪、感受父母给予的宽容和关怀,那么孩子会很快从困境中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长。
换句话说,
父母所给予的持续而稳定的爱和安全感,才是治愈孩子的良药。
每一个幸福感强的孩子,都来自抱持性的养育环境。
孩子内心更幸福
李玫瑾教授曾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抚养。”
要想让孩子被幸福包围,不妨常对他们说三句话:
1
、
“
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
”
就像冰心先生在散文《不为什么》中所写的:
“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父母这份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孩子行走于世最大的底气。
2
、
“
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陪在你身边。
”
及时看到孩子的内心,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理解和支持。这会让孩子内心拥有归属感和力量,在面对困难时无畏无惧,勇敢前行。
3
、
“
成长之路,我愿意和你一起不断变好。
”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因此大人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践行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孩子更好的成长。
这才是最好的托举,才能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那么,具体到实践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强烈建议你到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隆重推出的
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培训班
获取落地又可行的办法。这门课程能够全面提升父母的养育水平和能力,绝对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与收获。
这是由新东方家庭教育携手业内众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家庭教育专家倾情打造的明星课程,目前已经进行到第179期,每位学习过的父母都从中受益良多。课程设置更是科学、严谨,从报名之初到结业考试,一站式贴心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
必修课52节音频导入,200+知识点系统梳理;
报名当天派发两本《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材》,助力高效预习备考,学习更从容
。
专家线上教学,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构建跨
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生动的实操案例分析,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帮助家长全面了解0-18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掌握家庭教育常见问题的解决之道。
培训结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组织线上统考。考试通过,手持双证。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是国内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首创者之一,是我国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的开发者。证书权威认可、转型就业更从容。
三大专项课程资料包,手
把手教你如何提升孩子底层学习力、专注力、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班
级群永久保留,定期开展线上活动,用心陪伴、持续为家长赋能,助力孩子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