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细节做透了
全世界都会买单
日均登录用户超过350万,月活跃用户超千万,注册用户4200万,上传照片数超15亿。天使轮由创新工场投资,A轮顺为资本领投,B轮就获得复星集团数千万美元投资。
这些成绩源自一个家庭育儿平台亲宝宝。它的创始人不是一个妈妈或是预备妈妈,而是一个做了14年手机消费电子的工程师。
选择跨领域做亲子行业,源自亲宝宝创始人冯培华的一段亲身经历。他的女儿2岁以前在奶奶家长大。尽管每个月都会回老家看望女儿,但是他没有完全参与到女儿的成长。女儿上幼儿园以后,因为工作忙碌,冯培华经常出国出差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女儿。“回想过去,觉得女儿突然就长大了,中间的过程体会非常少”冯培华说。
而这样的情况,其实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类似。因为这样的体会,冯培华思考如何让一个分散的家庭都能见证、参与宝宝的成长。
因此,离开工作了14年的为全球数十亿的硬件产品提供服务的虹软中国,冯培华和两个合伙人踏入母婴行业,在杭州郊区的一间单元房里研究起了亲子APP亲宝宝。
4年时间,0 到4000万用户
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总有一些刷屏晒娃的朋友,你对他们是又爱又恨。而作为孩子的父母,一方面也在担心朋友圈刷屏的影响,又需要一个能够一直记录宝贝成长的平台,私密而又便于分享。亲宝宝就在解决这样的问题。
2013年1月,亲宝宝正式上线,上线半年突破30万用户,一年后100万。至此,亲宝宝用户半年的时间翻倍叠加,2016年2000万,今年年初用户数突破4000万。
4年时间,从0到4000万用户的增长,16年12月完成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对于这样翻倍的成长速度冯培华说:
初期的时候,我们在获取用户上,都没有怎么花过钱,靠口碑起家走到今天。
亲宝宝的第一批用户,来自自然流量、种子用户、和口碑传播。公司成立初期没有预算,也没有人做相应的推广。靠的是从用户角度的需求认真打磨产品。
与普通的云服务相比,亲宝宝在考虑怎么样把亲友更方便地邀请进来,怎么样能把孩子的成长经历排的更好。亲宝宝会根据孩子成长过程拍照的日期排序,而不是根据放进来的时间进行排序,有孩子的大事记记录孩子重要的时刻,还有模块方便妈妈做日记。为了保证家人的私密性,亲宝宝采用邀请机制,必须通过邀请才能看到空间中分享的照片或动态。
因为看重产品的交互和体验,每一条用户反馈的问题,冯培华不止看,还会亲自回复。
一个每天关注用户反馈的CEO
与其他APP产品不同的是,冯培华特地把“意见反馈”这个交互按钮设计在APP非常显眼的位置。
冯培华对创业邦杂志说:可以这么说,在公司30个人左右的时候,意见反馈都是我亲自回复的。
现在亲宝宝有专门的客服团队来处理这些意见信息。还会有核心用户群,定期做交流和调研。冯培华还是会坚持每天看这些反馈,把核心意见发给团队做修改处理。
对反馈意见的重视推动了产品的发展,不止是帮助亲宝宝更新迭代,还衍生出了新的内容。
做产品,要百分百对用户负责
亲宝宝的APP在多个版本迭代之后,就有用户开始提问在照顾宝宝的时候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增多,让冯培华意识到除了记录、还需要育儿的知识体系。
冯培华说:我的思想很简单,不懂的话,就要找很专业的人来做,不能在网上随便扒一些文章。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对用户负责。
如何设计才能让用户觉得好用?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核心上。
“育儿是很细的过程,这个妈妈怀孕、生孩子、孩子0岁、12个月、2岁、3岁,每一个过程,家长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刚开始需要的是奶粉、尿不湿,后面需要的是幼儿智力的发展等内容。”冯培华说。
亲宝宝成立了专业的智慧育儿部门。专业的团队来研究用户在哪些阶段需要哪些点,同时也会找外部的专家一起合作完善内容。亲宝宝的育儿内容包括疾病方向、智力发展、情感发展、教育、心理等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专业的人来做,他们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研究生、或者是医生、妇产科有相关经验的人。
专业的PGC内容,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会在恰当的时间点,让用户收到他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
“育儿知识这个需求,要做这件事情,是用户告诉我们的。每一个时间点都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想,在设计的时候,假设自己是这样的一个用户,这个用户会不会来使用,会不会理解你在为他提供什么。”冯培华说。
冯培华把这样的原则带到亲宝宝。在做亲宝宝的时候,产品设计就是面向家庭提供服务,所以要考虑50-60岁中年人,70-80岁的老人,城市里做白领的和农村的父母们是否都能快速上手使用。要做出让这些不同的画像的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爸爸也能接受,妈妈也能接受,就要站在每一个类型的用户的角度,设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增加一个设计,还是隐藏一个设计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
带动整个家庭的联系,而又不仅仅是母婴
与其他母婴产品不同是,亲宝宝从未将产品局限在母婴这个关系中。“育儿不仅仅是妈妈的事,我们想通过让家人通过共同关爱孩子成长,提升整个家庭,亲友之间的交流联结。”
产品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亲宝宝的用户里,妈妈只占到了40%,其他用户是爸爸(30%)、亲友(15%)、还有15%则是老人。爸爸和祖辈也都积极的参与到记录、分享孩子成长点滴,学习交流育儿知识。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母婴类产品,绝大多数的用户构成就是妈妈。
正是因为家庭式的设计理念,让亲宝宝成为了家庭关系的纽带。而你在这里使用的时间越长,家庭成员越多,黏性也越强,转移的成本也就越高。
亲宝宝就有这样的用户:职场妈妈天天嘱咐帮忙带孩子的奶奶更新照片;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会催促爸爸妈妈上传宝宝新状态;子女移民,80岁的老人一样每天可以使用亲宝宝看孙子的变化。分隔3地的一家人通过亲宝宝也能很好的关爱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的情况。
“中国主流家庭现在基本都是4+2+1或者4+2+2的构成,出于各种原因,像是爸妈双职工,祖辈帮忙带孩子,或者子女在外地打拼,祖辈平时接触不到孙辈的现象很普遍。中国现在的家庭其实有很多,对于那些没有办法待在一起的家庭,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全家人可以关爱孩子一起成长。”冯培华表示。
把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全世界都会买单
从程序员-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管团队-帮老板制定整个计划,长达14年的虹软职业生涯中,冯培华学到的是把产品做深的理念,把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别大的事情做到极致。
“亲宝宝一开始也没有想做到一个巨大、通用的工具,就是切到亲子照片记录的这个点,把这个点做透。从点开始做,先把核心需求拿给用户。我们刚开始做亲宝宝时,只有四个人,做了很小一个功能集合,就给用户了,数据不错,再慢慢开始进化。”冯培华说。
先把孩子的记录和家庭分享的这事情做透做深,然后,通过亲子记录这个高频使用需求切近整个家庭,后面再挖掘不同的家庭用户,以及家庭间的需求,把用户的需求跟能够满足需求的资源对接,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记录到育儿,再到现在的电商,亲宝宝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产品的细致追求。未来亲宝宝还会一直加强优化产品,希望构建一个更强的品牌,能够构架一个满足年轻家庭的消费的小型的生态环境,满足用户的要求。
现在冯培华每隔一两周会把所有的优秀的产品理一遍,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么设计的背后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然,我们很反对直接学竞争对手的产品。核心的问题是,不能老盯着竞争对手,盯着盯着你就会和他一样,这不是最终想要的结果。”
在产品上面,在恰当的时间点出现在用户面前,需要很深的学问。亲宝宝永远都在在想,怎么能优化得更好一点。对于产品,冯培华依旧坚持以小见大:
“把一个点做透了,全世界都会买单。无论是多大的公司,多了不起的公司都会佩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