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大院
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平台。前沿、权威、有趣、有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3 天前  
深夜书屋  ·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回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大院

请注意!基因的这些应用很可能出现在你的考卷上

科学大院  · 公众号  ·  · 2025-01-16 07:00

正文

正文共168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

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 ~

先前,我们聊到了基因组计划 (点此复习) ,相信大家也知道了基因组 (点此复习) ,更明白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基因变异,而这一切,都落在了那段简单的DNA上。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DNA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听着玄乎,在生活中有啥用?


DNA是生物最底层的代码,它编码成RNA和蛋白质来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用来抵抗病毒入侵的抗体、用来消化食物的酶、思考运动所需要的神经等这些基本功能和结构都是来源于基因,所以解读基因是我们了解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基因的用途也很广泛。


比如有不少疾病是基因导致的, 不少药物的研发也是具体针对某些基因变异类型的, 因此就要根据具体患者的基因信息对症下药。大家估计也听说过一些癌症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才能用药,原因就在此。


再比如刑事侦查中经常听到DNA检测, 就是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DNA对其进行特征判断,最终协助警方抓捕犯罪分子。事实上,这种策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国家为失踪人口建立了DNA比对库,这样一来,被拐卖或失踪的儿童等就可以根据自己的DNA和数据库里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寻找到自己的亲人。当然,大家熟悉的亲子鉴定,也是利用DNA的信息来进行的。


凝胶电泳来比较基因相似度

(图片来源:wiki)


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DNA来对进化进行探究 ,满足人类的好奇探索。比如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帕博,他就是从尼安德特人残骸中分离出了古DNA,最后发现尼安德特人是我们现代智人祖先的近亲,而且他们还在现代人类中留下了DNA痕迹。


听说你有个大胆的想法?


当然, 现代科学家还有一些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改造基因。


既然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只要改变基因就可以改变个体性状。这一点 发展得最早的就是大家熟悉的转基因技术 ,通过基因操作,可以将其他物种的优良基因转入到我们所需要的个体中,从而让个体出现其他物种的优势特征。


比如,原来普通大豆是会被除草剂草甘膦杀死的,而科学家们从矮牵牛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抵抗草甘膦的基因,然后将其转入到大豆中获得了转基因大豆,这样转基因大豆就可以抵抗除草剂了。


改造基因的意义绝对不只是获得更优势的基因,它还能治疗疾病。 遗传病是一种让人非常恼火的疾病,当然遗传病不一定是父母遗传的,也有可能是在发育期间获得的变异,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叫做“基因病”。如何治疗基因病一直是个难题,而现代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造基因从而缓解部分基因病患者的情况。


基因编辑

(图片来源:wiki)


未来,人类会不会有更加大胆的做法,直接对基因进行大规模改造,使得人类进化速度加剧,甚至出现像影视作品里的变异人类?这些也许不只是幻想,不过我们还是要对此抱以警惕。


改造基因,确实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蓝图,不过,这还是要基于对DNA的解读,所以,我们对DNA的了解足够吗?


答案是还早。


未来还在继续


目前我们对DNA的了解还远远不足,这其中包括很多客观的难题。


首先, 相关研究的数据量大到让人吃惊, 要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量,对现代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此外 还包括对基因测序技术的需求 ,一代测序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单次都是只能进行几百bp左右的长度,而基因组往往是非常庞大的,比如人类基因组就有三十亿个碱基对,因此必须破碎后进行检测最后进行拼接,这就会导致不少信息被遗漏。还好,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第三代测序技术,能够一次性检测几万甚至几十万长度的DNA而不需要将其彻底打碎,那就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的DNA信息。


其次, 基因组上存在大量的非基因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被叫做基因间区,它们占了基因组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是这些位置,到底有什么作用?难道真的仅仅是垃圾区域?


随着研究进一步推进,研究人员发现, 这些区域并非死气沉沉,而是也在进行着活跃的反应, 比如典型的就是被称为非编码区域的,它们竟然可以转录成为RNA,而且甚至可以翻译成蛋白质, 这也极大地动摇了对于基因的传统定义。


此外, 基因组如此庞大的区域中,各种调控和互作十分频繁, 包括空间上的位置都会影响到基因的表达调控。我们看到的是天文数字一样的信息,如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已经成了一个制约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看似万事俱备,其实距离真正的应用还很早。但是,这些前期的努力正在为今后的应用奠定基础,这些年来科研人员也在努力地对基因进行研究,寻找对于人类疾病、健康至关重要的基因位置,并研发出了各种对基因进行编辑的工具,这些都将为未来对抗疾病改善人类健康提供助力。


而我们当前能做的是继续努力地解读人类基因组,争取有一天能够让曾经的梦想走进现实。


作者:李雷

编辑:孙晨宇


本文由科普中国出品,中国科普博览监制,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百余名诺奖得主:你不应该反对转基因 >>

丰收密码:中国科学家找到耐碱基因! >>

你的基因里,到处都有病毒来过的痕迹 >>

基因编辑获诺贝尔化学奖!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