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写到,从出生开始,我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摸索和追寻也就随之开始。大约在五六岁的时候,个体就已经有一套比较简陋同时又很固定的行为模式,然后以此来观察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的很多所谓人生经验,在被我们接受之前就已经预先被做出了解释
,这种解释延续自最早形成的对于生活意义的认知。
阿德勒在书中写道:“即使这种意义错得一塌糊涂,即使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会不断带来不幸和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地被放弃。”
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来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
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经济学假定人的选择都是基于理性的、趋于利益最大化的,但是被自我意义塑造的我们常常超越了经济的逻辑,我们能够看到
很多人做出的极为重大的选择,往往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是一种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智惯性
,这种惯性很可能就是深层次的自我否定。内心底层对于出身、形象、地位等方面的不满成为了我们做出很多选择的动力源。
个体的早期记忆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记忆,
就对于后续生活轨迹的影响而言,早期记忆像一块磁石。
“早期的回忆特别重要。首先,它们显示出个人生活样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写道,“
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这是他态度的雏形。
”
举个不太相关但是又很形象的例子,我们看石家庄这座城市,从字面意思上看,其最早的形态应该是一个以石姓人口为主要群体的村子。后来,中国出现了铁路,先是京广线这条大动脉,后来又出现了东西向的铁路,石家庄成为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渐渐地从一个村子变成了一座城市。
现在的很多省会城市,都是由于铁路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这是城市地理学中一个基本原理,当两条交通干线汇聚,如果再加上水上交通的话,一定会成就一个大城市。
石家庄早已不是一个村庄了,但我们至今还叫它石家庄。给我们的启示是,
早期的记忆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一旦锚定,大量的东西就会向其汇集,它成为了一个标志点,随后的所有资源都围绕它来建立
。
记忆也是如此,一开始是空白的,后来在某处突然出现了一个点,这就是最早的记忆锚定点,一旦它有强烈标志性之后,就会吸附大量的东西。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他随身携带的,能使他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的载体。”阿德勒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