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WPS表格中的几个常用函数公式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接入DeepSeek以后,我的Excel真的 ... ·  2 天前  
完美Excel  ·  在Excel和Word中集成deepseek ·  4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DeepSeek办公自动化:一秒生成工作表目录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70岁老妈用DeepSeek变身‘AI达人’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解构夙愿:如何真正实现自我超越?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8-08-04 21:31

正文


记忆对于人生轨迹的影响极为重大。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个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他反复地用这个故事来警告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心力于自己的目标,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准备用已经试验过的行为样式来应付未来。”

1


看过《水浒传》的人对于黥刑应该不会陌生——先在犯人脸上刺字,接着在伤口处涂上墨汁,伤口愈合后刻的字永不褪去——尽管这种刑罚早在光绪年间就被废除了,但是,很多人心里边依旧会有类似黥刑一样的印记。为了掩饰或者消除这道印记,有些人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

德国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朗读者》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主角汉娜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她不识字——为了掩饰这个秘密,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汉娜最早在西门子公司上班,因为工作出色,领导准备提拔她,这时候她却选择辞职,因为提拔后她便从一个普通工人走到了管理层,需要处理一些文字类的工作。辞职后,她去纳粹监狱当女看守,因为这份工作不需要认字。战争结束后,她在公交车上当起了售票员,过着平淡而安稳的生活。

好景不长,一起沉寂了20年的案件被重新提起,彻底打破了汉娜平静的生活——战争期间,有500个犹太妇女被关在教堂中活活烧死——案件涉及包含汉娜在内的5个女看守,其他4个人都一口咬定责任归咎于汉娜,因为她是当时的主管,而且事后由她负责写了一份报告来陈述整件事。

事实是,她只是看守中的一员,她参与了报告的讨论,由于她不认字,报告也不可能由她拟就。要确认事实并不难,只需要将汉娜的笔迹与报告上的字迹做个对比就可以。法庭工作人员将笔和纸放在她面前,她显得很紧张,迟疑片刻后,她说道:“不必验证了,报告是我写的。”

为此,她被判处终身监禁。

2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写到,从出生开始,我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摸索和追寻也就随之开始。大约在五六岁的时候,个体就已经有一套比较简陋同时又很固定的行为模式,然后以此来观察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的很多所谓人生经验,在被我们接受之前就已经预先被做出了解释 ,这种解释延续自最早形成的对于生活意义的认知。

阿德勒在书中写道:“即使这种意义错得一塌糊涂,即使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会不断带来不幸和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地被放弃。”

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来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 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经济学假定人的选择都是基于理性的、趋于利益最大化的,但是被自我意义塑造的我们常常超越了经济的逻辑,我们能够看到 很多人做出的极为重大的选择,往往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是一种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智惯性 ,这种惯性很可能就是深层次的自我否定。内心底层对于出身、形象、地位等方面的不满成为了我们做出很多选择的动力源。

个体的早期记忆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记忆, 就对于后续生活轨迹的影响而言,早期记忆像一块磁石。 “早期的回忆特别重要。首先,它们显示出个人生活样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写道,“ 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这是他态度的雏形。

举个不太相关但是又很形象的例子,我们看石家庄这座城市,从字面意思上看,其最早的形态应该是一个以石姓人口为主要群体的村子。后来,中国出现了铁路,先是京广线这条大动脉,后来又出现了东西向的铁路,石家庄成为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渐渐地从一个村子变成了一座城市。


现在的很多省会城市,都是由于铁路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这是城市地理学中一个基本原理,当两条交通干线汇聚,如果再加上水上交通的话,一定会成就一个大城市。

石家庄早已不是一个村庄了,但我们至今还叫它石家庄。给我们的启示是, 早期的记忆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一旦锚定,大量的东西就会向其汇集,它成为了一个标志点,随后的所有资源都围绕它来建立

记忆也是如此,一开始是空白的,后来在某处突然出现了一个点,这就是最早的记忆锚定点,一旦它有强烈标志性之后,就会吸附大量的东西。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他随身携带的,能使他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的载体。”阿德勒写道。

3


在各种丰富的记忆中,最为关键的是 “第一件记忆”,它往往能够表现出我们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也是我们后期的态度雏形。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夙愿的力量,这股力量对于个体的行为有极强的引力作用,夙愿一旦形成,许多人此后的诸多所为都是在为其买单。


就像很多人在没钱的时候,会在内心暗暗发下毒誓:“等咱有了钱……”一开始,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渐渐地就会成为一种影响自己行为和抉择的无意识。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人的这一特性做了深刻的反映。


一个来自北达科他州的农家子弟盖茨比,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一名军人,在军营担任中尉时,爱上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派往欧洲作战,等他回来时,黛西已经嫁给了一位富有的纨绔子弟汤姆。


盖茨比认为是金钱让黛西背叛了自己(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是他开启了创业之途,且成为了百万富翁。他在纽约富豪区——长岛——买下一栋豪华别墅,这栋别墅与黛西所住的别墅隔着海湾相望。

盖茨比的豪宅并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炫耀的,他的别墅里每夜都灯火通明,宾客们成群结队、饮酒享乐。而盖茨比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此看到自己的情人黛西。

故事的最后,盖茨比成功等到了黛西,却很快就因为黛西而丧命。

生活中有不少像盖茨比一样的人,为一个个荒唐的非理性欲望而买单。当下,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各种昂贵的课外班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孩子来代偿性满足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夙愿。

为了某个夙愿,而做出非理性决策并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最为糟糕的是,当我们真正实现这个夙愿后,却发现自己想象当中的一切并没有如期发生。这时候,内心就会产生一种“ Just so so(不过如此)! ” 的感觉,夙愿实现的瞬间突然陷入绝望,甚而自杀。

正如王尔德所言,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

4


塑造早期记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阿德勒提供了三方面的影响源头: 家庭、学校、梦境。

家庭对于个人早期记忆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父母之间的对抗,兄妹之间的竞争等等。 从记事起,我们便开始参与到努力想要成为征服者,想要超越并压垮别人的游戏当中。 这样的结果,源于家庭给予个体的观念是自己在家庭中未曾受到平等的待遇。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阿德勒提出,如果父母能够担负起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责任,让孩子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那么学校教育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现代文化对个体的能力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学校的出现已经成为弥补父母不足的必然,对于个体早期记忆的影响也至关重大。

现代教育的形式源自对普鲁士军团教育形式的继承,学校中对孩子竞争性的鼓励更甚于家庭。 我们准备进入学校的同时,对于竞争的准备比合作更为充分。 在这种教育氛围中,受教育者会渐渐只对自己感兴趣,努力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除了家庭和学校这些实在因素的影响外,梦境对于早期记忆的影响也很关键。阿德勒认为, 梦并不是与清醒生活的相互对立,而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强化。 梦境一般源于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无法确定解决方法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压力会从现实延伸到睡眠中,一直提醒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