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6月20日,“2017陆家嘴论坛”在上海陆家嘴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开幕讲话中表示,制造业开放让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服务业开放也经历了类似进程,现在应该问一个问题:金融业是否属于竞争性服务业?
周小川表示,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各国经验,包括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
周小川指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命脉行业。“
我理解当时的背景有:一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很突出;二是银行业尚是四大专业银行各管一个专业,相互竞争较少;三是大金融机构尚承担少量政策性业务,未充分市场化;四是金融如不稳定,往往出大乱子。这是否妨碍金融业的市场性质?金融业是否属于竞争性服务业?”
他表示,90年代,按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50条,已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义务剥离另设;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竞争性市场中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说明越是重要角色越要靠市场化。全球经济危机告诉大家,要防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不开放、不竞争往往纵容了低标准。为此,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服务业的属性已十分清晰。
周小川认为,从全球经验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期望引入资本,回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营改增等。
周小川还指出,现在,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特别是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都有了实质性变化。目前,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成为资本金充足、经营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国际债市、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机构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附:周小川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2017年陆家嘴论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参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此过程中,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我想结合对国际国内的有关经验和背景,就对外开放问题谈几点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制造业开放让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
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但相对易于形成共识,使制造业成为开放充分的产业。对制造业开放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在“引进来”方面,开放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企业到国内投资办厂,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回想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企业就没有来自外资企业竞争,只面临少量的国内竞争。参与竞争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压力和进步。
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出口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始时国内企业也不大参与国际竞争,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资源类产品。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国制成品出口能有什么太大的前途。然而对外开放后,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国际竞争,随后“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长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通过竞争改掉了垄断。过去国内竞争也不充分,外贸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过去的外贸有中化、五矿、中粮、土畜产、纺织、轻工、机械、仪器仪表等外贸公司都是按行业切块,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进出口,相互之间财务规则不同,不允许竞争。为了吸引外资,1979年中国专门颁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制造业的行业切分和垄断开始消散。
有了竞争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进步。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制造业开始走向繁荣和强大。
二、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
开放过程中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计划型政策体系,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开启关贸总协定及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80年代初要想吸引外资,国内政策体系就要加快向市场经济规则靠拢,要有平等竞争,随后还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平等竞争。
平等竞争和开放是相互关联的,不仅是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也必然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公平、充分竞争。对外开放促进了放开国内民营资本的准入,随后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汇率市场化、放宽外汇管制三大政策改革,其中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渐使竞争和市场变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三、服务业开放的类似历程
过去,经济学把服务业列为非贸易或不可贸易行业,但随着信息、交通运输的大幅进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有不少服务已变成可贸易,人们开始说“世界是平的”。我国服务业开放体现了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政策改革。
工业领域,人们知道有国防等个别例外行业不适用于一般的市场竞争原则,但绝大部分行业都是可以开放引入竞争的。服务业也有一些领域涉及敏感行业,也有一些服务难以跨境递交,市场机制难以全部覆盖。但其他大多数服务业是可以开放的。对服务业开放的认识和政策改革进程与制造业也相似。在“引进来”方面,服务业先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吸引外资起步,随后不断向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开始是工业企业的出口产品+售后服务一起“走出去”。后来发展为银行、保险、医疗、航运、旅游、软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领域。上海的航运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四、地区性试点的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
早期,我国决定开放、开发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并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加入WTO时也很有争议,但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上海自贸区试点,开始也有不同声音,现在自贸区数量已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开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
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WTO谈判的内容还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分类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命脉行业。我理解当时的背景有:一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很突出;二是银行业尚是四大专业银行各管一个专业,相互竞争较少;三是大金融机构尚承担少量政策性业务,未充分市场化;四是金融如不稳定,往往出大乱子。这是否妨碍金融业的市场性质?金融业是否属于竞争性服务业?
应该看到,90年代,按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50条,已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义务剥离另设;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竞争性市场中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说明越是重要角色越要靠市场化。全球经济危机告诉大家,要防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不开放、不竞争往往纵容了低标准。为此,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服务业的属性已十分清晰。
从全球经验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期望引入资本,回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营改增等。
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各国经验(包括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其中一个例子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所发生的的那些现象。
现在,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特别是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都有了实质性变化。目前,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成为资本金充足、经营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国际债市、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机构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六、“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机遇
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号召以来,各方面都积极响应,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型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开发性金融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首先探索的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保本微利、财务上可持续性的金融模式。这种模式可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好地发挥。该模式不会形成对财政资源的挤占,避免滋生道德风险和导致市场扭曲等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更好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
总之,回顾国内外的改革历程,应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于竞争与开放规律。金融服务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我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一定能再上新台阶,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与推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取得新成就。
谢谢大家!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论坛表示,在经历过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后,要把稳定市场作为发展市场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姜洋还特别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的位置,防范系统性风险。另外将从制度上解决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除此之外,姜洋也在论坛提及有关并购重组的内容。他表示,证监会目前大幅简化并购重组审批,调整完善再融资政策,未来将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我国金融改革相对滞后、金融创新相对不足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金融改革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有经济视野,要实现金融稳、金融活,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具体而言,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全面深入、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日益紧密。
第二,中国金融的稳定与世界高度相关,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资本账户和改革的推进,我们既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也是输出国,几大商业银行也被列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全球标准制定有更重要多影响力,在大背景格局下我们有更宽广的思维,推动金融发展来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第三,不仅要有全球视野,也要有经济视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
王兆星表示,一切金融改革与创新都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效率而言,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金融创新不是过多而是相对较少,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动摇金融改革和创新。防范风险治理乱相与金融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
金融业具有较强的亲周期性,结构性调整过程中,金融风险容易暴露,或者出现新的风险以及风险叠加,应该高度警惕和防范。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改革需要强大的保险业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演讲现场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2017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保险对国家改革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中国的金融改革需要强大的保险业。
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约90%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保险仅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从竞争能力看,500强中118家金融机构,我国上榜的银行10家,保险仅5家。
黄洪透露,2017年1至5月,保险行业保费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26%;整个保险业现金流充足,偿付能力稳健。
黄洪强调,保险业要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助力投资、消费和出口。促进保险稳健经营,商业性业务要注重资产负债匹配,才能做到持续经营,打造百年老年。政策性业务要收支平衡、保本微利。
上海市市长应勇:今后几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冲刺阶段
上海市市长应勇
“2017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在大会演讲中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突出主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科技型企业等领域的支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坚决防止“脱实转虚”。
应勇表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促进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的经济之树。无论是完善金融市场、集聚金融机构,还是优化金融环境,都要持续向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发力发力、聚力。
他介绍,多年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上海集聚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成为全国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115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一批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落户上海。金融业成为对上海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应勇认为,今后的几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冲刺阶段。接下来,将继续推动自贸试验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度联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主动服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化落实“金改40条”,加快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
应勇还指出,上海通过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释放了协同创新的聚变效应。这些年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科技创新板等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生根,助推创新创业种子的开花结果。截至2016年底,共为4000多家科技型众骁企业提供贷款1500亿元。另一方面,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和产品创新,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成为金融中心越来越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