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身处钢筋混凝土的都市 “几何体” 之中时,仰望灰蒙蒙的天空,是否也曾渴望一种听海、闻风,生于天地之间,更加具有温度的房屋?
如今,一群建筑师正努力以独特的视角重塑着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面貌:
融合中国的韵味,又带有现代建筑的抽象之美。
而这些杰出的中国建筑力量之中,一定会有董功的名字。
对于大众而言,他的名字也许不熟悉,但阿那亚的海边图书馆、海边礼堂,早就是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打卡地”。而当我们深入走进他的设计世界,会发现更多身处机遇与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建筑人的真诚、探索与坚守。一栋房子,汇聚了“安顿与冒险”两种重要又矛盾的元素,设计师努力将这两者发挥到极致,并找到其中“平衡之道”。
在董功的建筑探索中,空间不仅是一种“庇护所”,更是人们精神的归宿。他曾说:“好的建筑空间首先是一种保护,但同时空间的边界也应具有意义,能够引导人的视线或精神向外部延伸,而非被禁锢其中。”在董功看来,建筑设计中的“安顿”与“冒险”构成了一种互惠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塑造了建筑的双重性格。“直线”不再只是工业时代的冷硬符号,而是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感性与浪漫。
他提到:“直线的使用首先与当代工业建造和理性机器有关,却不止于此。”它是近两百年来随着工业美学发展而出现的语言,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却也是自然创造的原始力量,“直线不该是僵硬的或者是粗暴的,就像是太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它也是直线,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温暖和自然力。”董功补充:“我非常在乎光线,因为光线不仅仅是视觉的东西,它更是两个星球相对运动的结果。它不仅带来绝美的‘直线’,更带来了将生命、植物、温度引入房间的可能。”在他的设计中,光线成为了连接建筑与自然的纽带,通过光线的变化,感受到时间与自然的流转。
直线的简洁与力量提供了一种坚固的“安顿”,而被引入的自然生命的曲线,带来了“冒险”的精神延伸。这种设计理念中的两极性,也许不该只是商品,董功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在定义一个空间时,除了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我们用现代工业条件创造出的建筑,最终的目的都应该‘关怀人性’,而非炫技。”
▲
景德镇川上行 室内阳光的巧妙运用 摄影©偏方摄影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不再是有关农业、手工和个体化小尺度的时代。董功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工业化建造条件下创造出建筑的温度,即最终目的还是居住在其中的人的感受,这是更有意义的探索。
“人作为自然生物,骨子里有对原始自然的好感或亲切感。”董功如是说。太阳的光照射到地球上,随着星球的转动,每一个微妙的角度变化都呈现变幻莫测的光的艺术。而他的建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在现代房屋结构之上,点亮光所代表的自然力量与温度,自然与建筑的融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如阳朔糖舍酒店,不仅是对自然光线和景观的巧妙运用,更是一次对时间和空间交错美感的大胆探索。旧日的蔗糖厂在董功的手中焕发新生,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结合,让人仿佛穿越至一幅生动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竹制天蓬下的光影婆娑,平静的水池和桁架环绕下的长泳池,共同绘制出一幅静谧而生动的景致。
▲
设计草图 ©直向建筑
当视线转向福建连江县的黄岐半岛,船长之家的改造,面对海风侵蚀的挑战,董功和直向建筑事务所并未选择彻底翻新,而是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新的混凝土墙,加固了建筑。
正如之前他在采访中所说:“海边图书馆是一个文化建筑,而船长之家是温情的家庭空间,是为真实生活在海边的人设计的一个家。”在改善了空间的通风与采光的同时,他所倡导的“窗系统家具”概念,将窗户设计成一种“家具”,成为室内外交互的媒介,让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拱顶”似乎在连接“两片海”——一边是宁静自然的大海,一边是喧嚣烟火气的港口,还带着几分船长一家精神寄托的隐喻。
▲
设计草图
©
直向建筑
而在景德镇的川上行项目,董功面对的是老工厂里一个充满挑战的泥泞场地。但他视这些老树和旧建筑为场地的灵魂,坚持以它们作为新空间布局的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院子和廊子,董功不仅保留了场地的历史痕迹,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我认为环保有很多层面,比如留住一棵原本‘生活’在这里的树,这在我看来就是环保的一种表现。
一棵树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树干和树冠,还包括它下面的根系固定土壤的能力。”围绕着香樟林的双层木回廊,架空底层,二层通透,营造出一种静谧的书院氛围,成为整个场所的精神象征。客房的设置,让居住者无论在阳台上凭栏远眺,还是在房间内静享时光,都能感受到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董功的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像拿着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操作,以退让树木为前提,对建筑体量的边界和墙体定位进行了细致的调整,确保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评价一个建筑设计师“你火了”,也许并不是一个绝对褒义的说法。董功的名字正与他的标志性作品一同成为热议的焦点,甚至一度成为了一种“社会性话题”。他设计的“海边图书馆”和“海边礼堂”,不仅在建筑界内备受关注,更在大众文化中走红,变身为网红打卡地。
然而,这种流行现象背后,董功曾表达过他对“网红建筑师”标签的复杂情感:“建筑师总是希望他们的房子能被优雅地对待,处于一个预想中的状态。” 然而,现实却是他的作品被大众以另一种方式所喜爱和认可。
他坦言:“一开始我不太适应这种‘网红’现象,但后来我意识到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思维边界的机会。”那么在董功的心中,最满意的作品又是哪个呢?“对于建筑师来说,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最新的那一个’,最新的也就等于自己最进步的状态。” 他相信,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建筑理念保持活力,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
董功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建筑领域,不久前参与《令人心动的Offer》真人秀节目,似乎让建筑行业“又火了”一把。“坦白讲,节目录制的背景是建筑行业正在经历衰减,经济正在转型的阶段。” 董功笑着解释道,希望通过节目激发年轻人对建筑专业的兴趣,了解建筑师的工作和价值。
他以一种轻松的态度面对收视率的问题,也在思考背后的原因:“可能对大众来说,建筑师的专业呈现,不如医生和律师那样直接明了,这也就更需要多的展示与交流。”
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离大众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它可以是被戏剧节和网红层层包围的海边礼堂,也可以是海边老船长那经历风霜重获新生的家。原引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 的话:“他 (董功) 的作品并未刻意模仿某种中国传统母题,却彰显着一种令人信服、无法诞生于他处的中国性格,而这些建筑似乎映照出中国文化的 ‘深层结构’。”
F风尚志:您的建筑设计如何利用“直线”,展现一种独特的“感性和浪漫”?
董功:直线的使用首先与当代工业建造和理性机器有关。直线是近200年来随着工业美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然而,我认为直线的形式并不完全代表理性和冷酷,也并不意味着僵硬或粗暴。
在定义一个空间时,除了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比如是否关怀人性。我不排斥工业语言,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不再是农业手工和个体化小尺度的时代。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工业条件创造出温度,这是更有意义的探索。
F风尚志:您觉得建筑设计会影响或者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吗?
董功:“改变”这个词有点太宏大了。我认为改善是有可能的,建筑可以带来一些变化,但我不认为自己是那种革命性的建筑师,譬如像柯布西耶那样颠覆时代的建筑师。在我看来,如果建筑师每天的工作更用心一点,你设计的房子就能令居住者的生活状态变好一点,这就是建筑师的作用了。建筑师的工作更多是在于提供更好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彻底改变某种生活方式。
F风尚志:这一次在中国香港,您怎么看待这里的建筑设计,是否给您一些新的灵感?
董功:中国香港的建筑设计环境,对我来说,既熟悉又充满启发。它与美国在某些方面相似:文明、开放、时髦、信息流通迅速。但这种高度发达的商业体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和年轻设计师的崛起。在美国,专业地产商和项目代理主导市场,倾向于选择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建筑师,这就可能抑制新兴创造力。
而内地的建筑市场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阶段,为年轻设计师和创新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即使一些开发商和甲方可能不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他们仍然乐于发掘和支持那些尚未完全证明自己,但拥有专业能力和无限才华的设计师。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市场环境,为年轻设计师们提供了展示创意和实现梦想的平台。正是这种对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的渴求,使得内地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
F风尚志:因此,就更需要像KODW设计智识周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给各个设计领域的人一个交流的机会。
董功:是的,设计智识周这样的平台很重要,设计需要“流动的生命”,才能不断产生能量和文化影响力。它(设计周)不仅让社会意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实际的操作方法,促进了设计领域的交流与发展。通过这样的平台,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们可以分享经验、交流想法,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推动设计行业的多样性和创新。中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这样的平台,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设计和文化创新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