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雨流芳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关注“法雨流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广网  ·  重庆将建迪士尼?官方回应→ ·  2 天前  
央广网  ·  重庆将建迪士尼?官方回应→ ·  2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不止智驾 全面进化 | ... ·  2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2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2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酒店擅自分装洗发水、沐浴露?涉嫌违法! ·  3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酒店擅自分装洗发水、沐浴露?涉嫌违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雨流芳

净土宗这16个字,保你往生成佛!

法雨流芳  · 公众号  ·  · 2021-01-05 03:15

正文


文|宗道法师


朗读|佛平



净土法门是什么样的法门呢?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这16个字,实际上是净土宗的特色


“特色”就是特别的,跟其他不一样的。


净土宗跟其他宗派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四条,一看这四条,就知道净土宗迥别于其他宗派。


比如,我们都是人,人有共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是共性;特色,就是不一样的地方,有的人鼻子高,有的人嘴小,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双眼皮,这就是特色。


所以,只要我们知道这16个字,就能分辨出净土宗跟其他宗派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不知道这16个字,很多时候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净土宗和其他宗派搅在一起,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区别。


尤其现在,很多人都搞大融合,禅净不二、密净不二,这都是调和派。而实际上,还是要把各宗的特点弄清楚,以便于修行人抉择法门。


否则,故意泯灭差别, 最后就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 第一,本愿称名。


怎么理解?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念”就是称名念佛。


所以, 众生称名是一件随顺佛愿的事


我们称名,是因为佛的愿就是这样,我们称名就随顺佛愿。


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要随顺佛愿,就必须称名 ,因为这是第十八愿规定的。


既然是“ 本愿称名 ”,就区别于“清净心称名、持戒称名、诵经称名、五戒十善称名”,换句话说,“本愿称名”就不是“清净心称名、持戒称名、诵经称名、五戒十善称名”, 因为这些都不随顺佛愿 。说实在的, 这些都是凡夫自己想出来的 ,以为这样称名更好,实际上恰恰与真实相违背。


“本愿称名”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个意思,就会误入歧途。


我们在学这个法门之前,了解“本愿称名”吗?不知道,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修行。 特别是把圣道的很多修行方法都掺杂进来 ,就因为不了解“本愿称名”。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只说了一条,就是“ 乃至十念 ”,除了这一条没有别的, 这叫唯凭本愿


简单说, 只要专复专地称名,就是本愿称名


所谓非本愿称名,就是因为不专,不专是因为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只说了一条,就是“ 乃至十念 ”,所以才会在称名之余夹杂其他的观念,杂行杂修,这就是对称名必定往生这件事有怀疑。


其实,任何事都有一种必定的状态。比如,从北京到江西,坐高铁,既然上了高铁,就必定可以到江西,这是一种必定,这种必定就可以给我们安心。


当然,在娑婆世界,这种必定还不是百分之百的,任何事都有闪失,只能是无限接近百分之百,无限接近必定的状态。


但是,往生这件事是百分之百的,不会出现上了高铁,结果半路下大雨,高铁被淹了,走不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念佛往生这件事是百分之百的


所谓“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没有任何事能障碍念佛往生这件事 ,所以才叫“ 无所障碍 ”。念佛往生这件事,比世间任何一件事的必定性都强。


这是“ 本愿称名 ”。



■ 第二,凡夫入报。


这也是净土法门的一大特色。


在我们看善导大师的书之前,是不敢这样想的。像我个人,以前想的就是往生凡圣同居土,而且都不敢拍着胸脯说,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都不敢想。


但是, 善导大师斩钉截铁地说凡夫必定往生报土


《观经疏》中有一段问答: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佛的报土,小圣人、小菩萨都去不了,怎么能说前一秒还在娑婆世界造罪造业的凡夫,后一秒居然到了只有大菩萨才能去的报土呢?”这是一个很有名的问答。


善导大师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如果从凡夫的立场想这件事,当然去不了,爬也爬不过去;但如果从佛那边来论,“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 ”,从佛的他力角度来说,“致使五乘齐入”, 各种根机的人都能平等往生佛的报土


这就太厉害了,这等于说了两件事。


第一 ,大幅度地降低了往生者的身份、根机。


因为在善导大师之前,诸师都把往生者的根机、身份拔得特别高,必须是初地菩萨、七地菩萨。善导大师就批驳说“已经是初地菩萨,何必还要往生净土呢?”


诸师又说,要修行到很高的程度才可以往生。但是,善导大师不一样,他把往生者的身份往下降,降到凡夫。


这是一方面。


第二 ,既然往生者的根机降低了,是不是往生的地方就不好呢?


按照凡夫的思维,就会这样想。就像211、985大学,结果招生的时候分数降了100分,平时只能考高职或三本的学生,都考进来了,那么,这所学校是不是就变得很差呢?反而不是的。往生的境界反而特别高。


所以, 一方面降低了往生者的根机,另一方面又拔高了往生的境界 ,这是善导大师一生努力完成的一件大事,是善导大师“ 楷定古今 ”所楷定的重头戏, 重点楷定的就是“凡夫入报”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这样楷定,我们往生都没有分。


我们是圣者吗?我们是具足五戒、具足各种善行的人吗?我们发了菩提心吗?我们都不具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善导大师是非常了不起。



凡夫入报 ”,如果通俗一点理解,就是造恶凡夫往生就成佛,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报土,就是佛本身的境界。佛自身是什么境界,我们往生到那里, 就跟佛是一样的境界 ,这就是“凡夫入报”的含义。


所以,一般祖师和一般人怎么能相信?那些祖师,让他们相信,其实是万难的,太难了,因为这跟他们修学的圣道理念产生了特别大的冲突。


整部《观经》,有方便,有真实。善导大师认为是方便的地方,诸师认为是真实;善导大师认为是真实的地方,诸师认为是方便:往往都是这样,正好反过来。


我早期学佛,认识一位李老师,他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真实,但很少有人会这样讲。他说:“ 净土法门是让造罪凡夫一秒钟成佛的法门 ”。


按照“凡夫入报”来讲,不就是这样吗?


如果按圣道门的理念,先不说改掉造恶的习气,从初发心到成佛都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不可说的时间。结果,造罪众生念佛,一秒钟就能成佛。


这丝毫不夸张。


比如《念佛感应录》里记载的麻将老太太, 往生前几个小时还在打麻将 ,因为她打麻将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就剩最后一口气了,还要找几个人一起打麻将,一看到麻将,元气就能激发起来。打完之后,过了几个小时,她就往生了。


几个小时之前还在打麻将,几个小时之后,就成了天上天下无与伦比的佛,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所谓“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但只要这一期生命结束,就到了极乐世界, 就变成金光灿灿的佛 ,不要惊讶,这就是“凡夫入报”。



■ 第三,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包括后面的“现生不退”。


“平生业成”,当我们的信心之火被点燃的时候,就已经业成了。所谓“平生业成”,就是在平生的时候,往生之业就已经成就。


“平生业成”跟“临终业成”是相对的,这也是净土宗最大的特色。


我们之前看了那么多祖师的解释,谁讲过“平时念佛,往生就已经决定了”?没有。


都讲平时念佛如练兵,到了临终,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靠平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跟无始劫的业障一搏,胜得过就胜了,胜不过就完了。


所以,这是“临终业成”。这种观念认为,平时念佛不算数,只有临终念的佛才算数,平时念佛是练兵。


这样念佛,心能安吗?每天心都悬着。因为无常随时会到,谁知道什么时候临终呢?养兵才两日、百日,离千日还远着呢,还没练成呢。


所以,心就不安稳,很难获得安心。


平生业成,有什么证据呢?


很多。比如,善导大师经常说,对往生这件事要“ 作得生想 ”,就是“我已经往生了”,要这样想。


昙鸾大师说: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十念”不是指十声,而是“ 明业事成办耳 ”,就是这事已经成就了,因为“十”是满数。


所以,这都是告诉我们“平生业成”。


我们只要上了愿船,就决定到彼岸 。不是船碰到彼岸的岸边才叫“到彼岸”。只要我们上了船,虽然船还在此岸,没有出发, 但是已经决定到彼岸,这就是“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的原理很简单, 就是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做了两件事:


第一,为我们偿还了无始劫的债;

第二,为我们攒够了成佛的资粮。


正因为在阿弥陀佛那里,这两件事已经完成了,所以我们才能平生业成。这就是“ 平生业成 ”的原理。


■ 第四,现生不退。


它跟前面的“平生业成”是连贯的,既然“平生业成”,就必定“现生不退”。所谓“现生不退”,就是还没有往生,活着的时候,在往生这条路上已经不退了。


就是因为业成,所以才不退。



大家要记住这16个字


我们讲的虽然是知识性的内容,但是很有用,脑子里有它和没它就不一样。如果脑子里有它,就会不断发酵,慢慢由不理解或模糊变得清晰起来,理解得更深。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 点击图片 ☞  长按☞  保存高清壁纸)

摘自:“i善导书屋”微信平台






编辑|法雨流芳

制图|法雨流芳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



精彩 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