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都热爱数学。本公众号旨在传播数学文化,科普数学知识。你可以走近数学名师,追寻牛娃成长之路,还有烧脑趣题,数学教学经典案例分享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为什么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无糖可乐真的无糖吗? ·  4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寻找牛娃!首师大数科院王永晖教授要开免费几何课啦!幸运的牛娃你在哪里?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 公众号  · 数学  · 2017-02-21 18:09

正文

点击上方“数学爱好者俱乐部”可以订阅哦!

王永晖,首都师范大学数科院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北京教委重点项目,参加国家973科技骨干。



2016-2017学年下学期计划:

《三S平面几何》读书班 

王永晖


        能否帮我转发一下给北京地区的家长: 计划下学期(2017年2月底开学)带着孩子们读《三S平面几何》,这套书是民国教材(网络可搜到),翻译自美国(英文版也可下载),适合自学,由王元院士李克正老师大力推荐。 


        比较适合在家上学的孩子,粗略计划每周的周一、周三晚上由我来组织孩子们讨论,平常白天自学。 


        学生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已经具有相当的小学高年级代数学训练的基础(天赋高可以适当减免),属于中学数学低年级基础课,中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优异学生尤其是在家上学的学生欢迎考虑参加。 


        这种课程跟奥数竞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更注重培养思维的根基,可以参考我们以前的数学探索课程的教学记录。 


欢迎联系进行面试: 

王永晖 首师大数学系教授 电邮:[email protected] 

每信必回复,没有回复就是我没收到,请再发一次。来信请先大概介绍一下您孩子情况。 


《汉译三S平面几何学.pdf》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272915.html 


英文原版:https://ia802704.us.archive.org/2/items/schultzeandseve00schugoog/schultzeandseve00schugoog.pdf 


数学课教学记录的小结: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980580.html 


费用: 因为目前不产生费用,我作为师资是不需要收费的,所以实际上在经济上是没有要求的,只对孩子的资质有要求。如果将来有助教参加,进行教学记录,会产生助教津贴,由家长们分摊。


(以上内容由王永晖教授授权发布)

(注:数学爱好者俱乐部是由首师大数学系师范毕业生创办运营,心系数学教育,愿尽微薄之力。)



        为了便于您更好的了解王永晖教授,我们在这里分享一篇王老师的博文:


《我们为什么要锻炼数学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小学阶段,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实际上是思想非常深刻的数学教育阶段,只不过普通家长认识不到,以为都很简单,就匆匆走过了,遗失了非常好的教育机会,把最有价值的那些教学材料往往是浪费了。


        这里面的创造性极大,对于孩子的难度,其实是非常高的,可参看我们的教法:


我们开创的小学数学新教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980580.html


我们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路是:


1. 幼小数学阶段(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还是不要去培训机构那儿学数学,最好是由家长来教那些创造性最高的“概念引入”环节。


2. 幼小数学阶段,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追求做题的技巧性,最重要的在于发掘孩子自己的创造力。


        我的理由是,其实,创造力的培养,或者说挖掘,在于两端,一端是幼小阶段,另一端是博士阶段。这两端,是最有创造力的。后者容易理解,前者,如果大家看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新教法中的那些内容,思想的原创性上,肯定是比中学内容要高。那些思想,本来就是在大学才真正讲透,而我们教材的贡献是,致力于让一部分孩子也能弄懂,甚至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这是我们在进行幼小教育之初,几年前写的文章: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412068.html  (注重专注力,注重敏感度)。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小孩子们的表现,给了我们更深入的感悟。我开始怀疑,奥数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必要性。


        我的理由是数学能力的进步顺序:中学锻炼解题能力,大学锻炼读书能力,博士锻炼研究能力。那么,小学呢?


        如果我们形成一种两端对称的观点的话,也就是说,幼小阶段和博士阶段,都锻炼的是创造能力,只不过博士阶段水平更高,更容易发表文章,因为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


        小孩子,虽然不太可能做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但是,其过程确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的,那么这种也算做创造能力。


        有了这种两端对称的想法,我们很容易总结到,从幼小阶段到博士阶段的学业顺序,似应为:


        创造性活动为主(幼小阶段)->读书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阶段)->做题能力(中学阶段)->读书能力(大学与研究生低年级阶段)->研究能力(博士阶段)


        我现在要分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从这个图谱顺序,可以说明为什么不少中国的奥数冠军,最后没有成为数学家/科学家,这种思维领域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我想从人才的成功规律,来说明奥数,即锻炼做题技巧在中学阶段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的奥数冠军,最后有多少成为数学家/科学家,也就是大学教授或者高科技公司里面的高级研究员,我手头上也没有数据,只能从报道中大概的了解一二,希望权威机构还是做一些这样的数据,公布于社会。


        我们知道,成为一个数学家/科学家,光有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文化底蕴,需要有将才、帅才,这就跟创造力,读书能力,是成相关性的,如果自己没有独特的主意,怎能服众,怎能成为帅才、将才。


       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奥数做题,会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数学品味,最后反而让他无法成为数学家。


        凡事有利有弊,毕竟还是有很多奥数金牌,成为数学家的。有些奥数金牌,之所以没有成为数学家/科学家,肯定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了,很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品味,数学与科学,吸引不住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是他们本来就没有品味呢,还是奥数训练,过多地伤害到了他们的品味。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我们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毕竟我没有到那个级别,我既做不出来奥数题,又不是最优秀的那一级数学家,所以就不能妄自揣测了,但是,这些信息已经足以向我们表明:


        至少是小学阶段,奥数教育在利弊分析上,还是需要慎重的,我们更重要的应该是,在这个阶段,激发孩子们本身就有的创造力,他如果喜欢玩泥巴,胜过学奥数,那么我们还是应该让他玩泥巴,因为这是他的创造力所在,据张五常的说法,这也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所在,培养技巧容易,培养想象力难


        那些虽然得到了奥数金牌,但最终在人生道路上没有选择成为数学家/科学家的,也许就差在小时候的创造力活动、想象力活动上,过量的奥林匹克式训练,又进一步伤害了他们对数学的品味。


        凡事没有绝对,有些人经得起伤害,因为本体就大,这是天赋,有些人本来就不多,虽然仗着聪明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看不见的品味被损伤了,后面自然就干不成数学/科学,或者有些本来就干不成,奥数培训的结果是更干不成。


        小学生中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应该是大力推动的,相比于奥数教育来讲,可能更为重要。这里要说的是,玩泥巴,肯定是要比小学的科技课、计算机课,更有创造性。


        因为我们国家一些学者的呼吁,小学现在有了科技课、计算机课,但是,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真是浪费了小学课时,孩子们真正有时间,玩泥巴也比那些强。


        不是说,玩电就是科技,玩计算机就是科技,更不能把科学知识像录音机样讲一遍就是科学课,而玩泥巴就不是科技,要知道,木工,衣工,陶工,是人类最早的高科技,我不知道我们国家那些学者是怎么回事,不晓得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成长史。


        既然呼吁了科技课,那就真正把它做好,现在弄得不伦不类,是落实不好,还是这些学者们学养有限,存疑吧。 其实,我看过美国的加州科学课教材,其实意义也不大,也是属于灌输型教育。譬如说,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如果用探索性教法来看的话,实现难度是非常大的,然而在美国教材上,一样是最重要的地方一略带过,完全打不到关键上,那还不如不教。


        玩泥巴之类活动不仅有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性,里面牵扯到的直觉,会给孩子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深的直观基础,有著名数学家认为,数学来源于物理,其实就是类似这个意思。


        现在,我来说第二个方面,那就是,做奥数题,进行数学上的技巧性训练,在中学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我先说小学阶段,奥数题起到的作用像什么,我现在觉得,很像智商测试。智商测试,就是只能作为测试环节,而无法作为学习和训练环节,因为那些智商测试题,不具有学习上的延展性。


        说实话,很多智商测试题,就像图形推理,肯定是可以训练的,训练了之后,分数肯定会提高,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不训练了,成绩又会落下来。其实,这跟做数学证明题是类似的,题目当时会做了,过了一阵忘了又不会做了,然后接着再做,经过数次这样的过程,最终肯定就会了,能力也就上去了。


        清华大学数学系前任系主任文志英,把这个过程称为“刷油漆”,他可能是文革中干过这种工作。我则取了一个专有名词“忆筛”,用在读书过程上。智商测试分数,按照这种办法,肯定是可以提高的,关键是,提高了之后,用处有多大,也就是在教育上有多大的延展性。


        可能的估计是,延展性比较小,所以,智商测试题,只是拿来测试,而没有被容纳入教育内容中来。


        小学阶段的奥数题呢?我怎么感觉跟智商测试题类似,只是用来测试孩子们的数学直觉,而不是用来进行训练的,拿着奥数题做来做去,会不会就跟有些人智商低,拿着智商题做来做去一样,即使成绩升上去了,其实意义不大?


        奥数,更像是一种考试,一种选拔,而不像是一种教育。现在奥数题越出越难,其实连选拔这种意思,似乎都偏离了,因为大家都不诚实了,都去刷题了(刷题的定义是什么,求解,如果是自己独立做出题目,肯定不能叫做刷题吧)。


        我们有必要确定一些核心的题目,有些小学奥数题,还是很能够展现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我们现在重启数学课的课堂记录,会放到豆瓣小组上,https://www.douban.com/group/319076/. 像都都最近的表现,那是真做出来的,不是靠训练出来的。


        我在想,我们要训练其他孩子,也像都都那样么,也许不需要,也许这种数学直觉,是无法靠训练能得出来的。


        即使是都都,既然奥数题像智商测试,那测试到一定次数也就够了,也不用天天测试。不过,因为现在小升初的隐形存在,名校与培训机构私下里挂钩,考的都是奥数题,题量很大,基本上只有做过的才可能得高分,不会留时间给孩子们自己去想,像都都和月月这样的孩子,能力很强,如果考上重点中学,那么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就会大得非常多,在现实中,家长们无疑还是会做出最现实的选择。


        本文就不关注这些方面了。不管怎样,小教室的时间,还是会用在刀刃上,即,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代数学训练。


        现在,我们接着说中学,即,奥数/做题能力在中学阶段还是很有必要去训练的。


        这就牵扯到我们的另一个认识,最近美国心理学家Duckworth将“天赋×努力=成功”的公式,分解为两个公式,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接着进行分解,得出如下公式:


Step1. 天赋×努力÷知识=技能

Step2. 天赋×努力÷技能=知识

Step3. 知识×技能÷努力=天赋

Step4. 天赋×努力=知识×技能=成功


        大家注意一下第3步,天赋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的相信,但是,很多人没有耐心走到第3步而已。第3步的除号的意思是,这个阶段,就不要有那么多表面上的努力,不能让自己好像忙个不停,而是在别人眼里很闲,这样分母越小,所得数值才更大。


        很多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到了这个地步,盛名之下,忙于杂事,那也算是一种“努力”,会使分母变大,如果很闲,闲的像钓鱼那样,闲情逸致,才算做真正的“不努力”。


        其实,这里面的哲学,也有来源,老子的哲学,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不努力,闲下来。


        很多人没到第3步,也是因为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分子:知识×技能,所以需要前面两步,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教育体系,帮孩子们慢慢完成前两步。


        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像我们的书法老师(新浪博客:古典书法),就厘清了书法学习中的技能是什么,至少最基本的技能是什么,如果连最基本的技能都不知道是什么,那就很难去练。


        数学,在幼小教育阶段,最基本的技能,无疑还是计算能力,以前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就说到中学的解题能力,就是属于数学第二个阶段的技能,为了锻炼技能,我们需要分母上的知识量要小,这也就是奥数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意义所在,牵扯到的数学知识少,正好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锻炼数学技巧性。


        所以,我还是赞成孩子们根据各自的能力,在中学阶段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按照我这种学业进步顺序,在小学阶段已经打下了基础,孩子们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创造性活动,读书活动,在中学阶段开始训练解题能力,就更不容易走偏,更不容易损伤到他们本身对数学的品味。


        尤其是,我这里要引用一下北美讲座里面的一句话:


        『王峰:关于解题技巧,做最少的题,学最多的东西,正是和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谋而合。这需要精选高质量的问题,既不直接“教”,也不单纯靠“孩子自己悟出来”,而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到让他自己悟出我们要教的东西。这样他们就学得非常扎实,而且是根本上的在思考方式上的提高。』


        建议感兴趣的家长买一本《完美的证明》,里面介绍的俄罗斯奥数教育的方法,也是这个意思,说的要更详细一些,跟我们小教室现在所做的,感觉是完全一样,当然我们在难度上肯定是远远不如了,这里说的是教学方法。


        第2步中的除号,技能放到分母上,等号右边是知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到了大学阶段,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我们需要把前面学到的技能,进行整合,知识越学越多,但是技能不能变得越多,反而要因为知识的增加,而进行统一,学贵在贯通。



附注1.  那么,小升初怎么办呢?其实是有办法的,我在前面的博文中给出了,当然,不是从家长的角度,而是从出题人的角度,如果是我们数学家来出小升初考试题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附注2.  学业顺序如果结合上述知识技能的公式,第一个读书和第二个读书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读书主要锻炼的是技能,读书的能力,并不在于读太多的书,可能反而不好。第二个阶段,则着重于知识的增长了,人长大了,知识不长不行啊。 创造性活动也是类似,第一个创造性(幼小阶段)与第二个创造性(博士阶段),是有区别的,不能用第二个阶段的标准,来要求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孩子表现的傻一点/笨一点,并不意味着真笨,还是要用灵气来看孩子。


推荐人

武夷山, 蒋迅


公众号ID:maths112358

本公众号旨在传播数学文化,科普数学知识。你可以走近数学名师,追寻牛娃成长之路,还有烧脑趣题,数学教学经典案例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