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oogle发起Android授权协议和平组织,专利总数超23万;
2.iPhone 8传取消主按键 这项技术当先锋;
3.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泛滥利用率不高 许可实施率仅2%;
4.专利流氓公司再发难 起诉苹果侵犯三项专利;
5.独立 Touch Bar 键盘现身苹果专利 将成为 iMac 标配?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Google发起Android授权协议和平组织,专利总数超23万;
集微网消息,Google四月三日发表Android专利交叉授权协议PAX,包括Google在内已有9家公司加入PAX,这些公司将免费交叉授权预载于符合Android兼容性要求设备上的Android与Google程序。
Google表示,PAX在拉丁文的意思就是和平,专利的和平通常伴随着可造福消费者的创新与健康的竞争状态。
PAX为Android网络交叉授权(Android Networked Cross-License)的简称,又可称为社区授权(community license),因为所有的成员都是在免专利费的基础下彼此授权,而且是开放各家公司免费加入的。
首批加入PAX的公司包括Google、三星、LG、HTC、鸿海、酷派、BQ、HMD Global及Allview,这些公司在全球总计握有23万种专利。 Google亦鼓励各种规模的公司皆可考虑采用PAX授权。
根据Google的统计,目前已有400家制造商与500家电信运营商加入Android生态体系,这些公司光是在去年就生产了超过4000种Android设备,且全球Android用户已超过16亿。 Google相信PAX将能进一步扩大Android的开放性,节省成员的时间与金钱,以专注于创意的实现。
目前还不清楚哪些类型的专利将被免费分享、这些公司又希望借此抵御哪些威胁。按照通常情况,这种协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付专利流氓公司。PAX集团表示,他们相信这种协议将能从实质性上减少专利风险。
这项合作无论对于三星还是谷歌来说都可以算是一次重大的胜利。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有了这份协议加持,专利流氓公司将更难对其发起法律攻击。对于谷歌来说,这份协议将能帮助他们将Android生态圈带给想要制造Android设备但又害怕法律诉讼的小公司。
2.iPhone 8传取消主按键 这项技术当先锋;
苹果iPhone 8传出取消主按键设计,可能将Touch ID功能整合到屏幕背后,这怎么办到的? 外媒报导,苹果可能采用超音波传感组件,让上述设计得以落实。
国外科技网站Patently Apple日前报导,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日前公布苹果数项专利,其中苹果深化在生物辨识感测(biometric sensing)技术,整合了分离式组件超音波传感组件。
报导指出,这个超音波传感组件可以取代苹果iPhone的Touch ID实体按键,将Touch ID功能整合到iPhone屏幕背后。
报导预期,iPhone 8可能是采用超音波传感组件整合生物辨识感测功能的首款iPhone机种。
透过相关设计,报导表示,采用玻璃、塑料或是蓝宝石基板透明材质的iPhone屏幕,可以整个成为输入接口,搭配生物辨识感测功能。
外媒先前报导,苹果布局可将Touch ID功能放在iPhone或是iPad屏幕后面的技术专利,相关技术与电子装置人机接口和生物特征辨识有关,在触控屏幕整合生物特征辨识功能。
这项人机接口设计可采用光学指纹扫描、电容式触控、或是超音波和声波成像触控指纹辨识等技术为基础。
苹果积极布局超音波技术。 国外科技网站TheVerge去年5月报导,苹果挖角新创企业uBeam工程师,相关工程师具备无线充电与超音波技术,uBeam主要利用超音波转换成电流的原理,达到无线充电的功能。
国外科技网站MacRumors日前引述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师霍尔(Rod Hall)报告预期,今年iPhone 8 的Touch ID功能可能被脸部辨识攻能取代,iPhone 8也可能取消主按键设计,让全平面(edge-to-edge)设计得以实现。
霍尔的推测也呼应了凯基投顾分析师郭明錤的看法。 郭明錤日前报告指出,5.15吋OLED版iPhone最大外观变化,在于全屏幕设计,取消Home键与既有指纹辨识技术。经济日报
3.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泛滥利用率不高 许可实施率仅2%;
为进一步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方案,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研发水平、创新程度,并反映在品牌知名度等因素上,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所要实现的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与知识产权制度息息相关。然而,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披露,当下中国产品供给存在整体质量不高,创新程度不足的情况。中国知识产权还存在量多质低,保护力度不足及保护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及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供给侧改革目的的实现。
研发投入500万以上企业仅占4.1%
法治蓝皮书披露,通过对七千多家企业研发项目平均投入的调查发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67%),投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仅占4.1%。而对企业的专利研发周期调查发现,企业研发周期1年及以下的占23.2%,1年到2年的占44.1%,合计占67.3%;而真正愿意在3年以上进行长期研发的占6.2%。这说明绝大多数企业不愿花费太长周期从事研发活动。
蓝皮书指出,技术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虽需要资金投入,但也会产生巨额回报,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经费在技术创新领域是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善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供给能力,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恰恰就是要想办法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并且全面提升其品牌信誉度。因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助力供给侧改革也就成为摆在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利申请数量泛滥利用率不高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如果仅仅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似乎应是位居“世界首位”的,然而从申请专利的质量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日用消费品抑或是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与国际同行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成正比。
然而,法治蓝皮书披露,企业申请的大量专利并没有真正用于提升产品质量。根据中国专利法规定,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年限为10年。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利权人都会中途放弃专利。《2014年度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3.8年,实用新型专利为3.5年,外观设计专利为3.2年;而真正达到最长维持年限的发明仅占0.02%,实用新型仅占1.1%,外观设计仅占0.5%。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绝大多数申请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
此外,专利许可实施率也能够反映专利实际使用情况。从2012年至2014年,全国共授予国内专利2787707件,签订专利许可合同仅为56067件,仅占授权专利比例的2%。该数据也反映出绝大多数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
因此,企业申请专利与企业产品供给能力之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事实上,现有制度中评价政府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依然是专利量,如:企业要享受诸多优惠福利政策需要专利;企业要减免税收、申请高新企业认证需要有专利指标要求;很多地方和单位的人才引进、人才考评也需要专利。显然,申请专利可以满足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加之,很多地方为了争创专利申请数量先进,通过所谓奖励措施为企业申请专利颁发奖金,更加导致专利申请数量泛滥。
七成人认为知产保护水平需强化
法治蓝皮书介绍,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评价”为题,对8938人进行了调查,总体上,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需要逐步强化,甚至有24.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大幅强化,仅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适当。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企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致力于自己创新抑或是模仿和抄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过低,致使许多企业在产品供给过程中不愿意创新,更愿意模仿和抄袭。在专利侵权案件损害赔偿诉讼中,有97.25%的案件适用“法定赔偿”标准,平均赔偿数额仅为7.96万元。相比之下,美国2007-2012年期间专利诉讼赔偿额平均高达2940万元。在商标侵权案件中,法院判赔的平均金额为6.2万元,这与商标经营者长期为维护品牌所花费的巨大心血同样不成正比。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赔偿数额过低助长了这种局面的形成:创新者在追求产品品质方面,需要花费大量财力、心力才能有所作为,侵权者只需付出较低成本就可以“抄袭”使用,因此,在中国各类产品供给中模仿痕迹较重,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纠纷数量居高不下。
建议全面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
供给侧改革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上述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前述问题,蓝皮书建议完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实现供给侧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在调整专利质量考评体系过程中,应当将原有专利量化的指标调整为专利对于提升产品供给的实际贡献值。无论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抑或是有关高新企业税收减免,或是专利申请费用减免,以及企业发明创造的相关奖励,有必要取消原有的关于专利量化的规定,而将专利是否实际使用、使用效果、对于产品供给的实际贡献值作为考评指标。在一系列需要企业提交的证明文件中,除专利证书之外有必要提交的是专利对于产品供给发挥实际作用的证明文件。
蓝皮书还建议,增加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实现供给侧从模仿向创新转型。虽然专利法在2008年修订时将法定赔偿限额从50万元提升到100万元,但现有赔偿制度对于知识产权侵权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威慑力,对创新而言也难以发挥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在知识产权法中全面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
同时,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成本,为供给侧持续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为给专利申请人明确的预期,减少预期不确定而带来的成本和风险,专利法有必要就专利申请周期作出明确规范。与其他类型相比较,发明专利因涉及实质审查,其流程最为复杂。专利法有必要针对申请实质审查的期限以及审查结果的期限作出明确规范,其中如涉及提交补正的材料的,也需要就补正时间作出规范。同时,针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结果期限作出明确规范。这样,企业在技术升级转型过程中对未来风险就会有相对明确的预期和评估,最大程度减少知识产权申请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记者 万静) 法制日报
4.专利流氓公司再发难 起诉苹果侵犯三项专利;
臭名昭着的“专利流氓” Uniloc 再一次盯上了苹果,他们声称苹果地图、通过 Apple ID 和 UDID 进行用户身份验证以及远程 iOS 更新这几个功能所采用的技术侵犯了他们的专利。
Uniloc 已经向东德克萨斯州地方法院提交了相关的诉讼。
首先看第一个有争议的专利,该专利名称为“基于设备历史的信息预测传递”,它涵盖了一种基于其位置,向设备传递信息的方法,具体来说,该专利是一种能够预测用户设备未来位置的系统,然后它会根据这些预测发送相关的数据。该专利的摘要和详细描述都将该技术称为广告的传送机制。
从 iOS 7开始,苹果就增加了常去地点(Frequent Locations) 功能,苹果称这是“根据用户历史定位的使用情况来提示用户感兴趣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苹果地图能为我们提供非常多的服务,而且 iOS 系统也可以对用户的访问地点和访问频率进行分析,然后为我们提供各种个性化的信息,而如今的 iOS 系统也让地理位置与苹果地图更好的结合,比如苹果地图会自动标记停车地点,苹果地图也会根据我们的习惯为我们推荐各种服务等等。
第二个有争议的专利叫“使用客户端设备标识符进行Web内容访问”,Uniloc 方面提到,苹果允许用户使用 Apple ID 去访问 iTunes , iCloud , App Store 和其他在线服务都已经侵犯了该专利。而不管是 iPhone、iPad 还是其他的苹果设备,它们都是使用 Apple ID 和设备 UDID 组合来验证用户。
最后一个有争议的专利叫“基于物理设备识别的计算机的远程更新”,该专利涵盖了通过互联网认证和接收有效载荷的软件,安全更新用户设备的方法。与上面那个专利一样,“认证”似乎成为了侵权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Uniloc 是否能成功赢下这次诉讼还有待观察,除了模糊的措辞外,这些专利获得的日期也非常有争议。比如说第二个专利是在2009年提交的,但是当时苹果已经开始使用独特的标识符来打开在线内容。而说苹果侵犯 Uniloc 第三个专利同样很值得怀疑,因为自从2007年苹果推出初代 iPhone 的时候,苹果就已经要求在更新设备时需要进行用户认证。
这次也是 Uniloc 第二次盯上了苹果,去年,Uniloc 就将苹果告上法庭,称其Message应用侵犯了他们所持有的4项专利。同时 Uniloc 也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了,当时他们通过一项专利连告75家公司,连微软也被迫和解,不知道苹果这次能顺利“脱身”不。 威锋网
5.独立 Touch Bar 键盘现身苹果专利 将成为 iMac 标配?
2016年,苹果发布了配备 Touch Bar 的全新 MacBook Pro,这也让很多人期待未来苹果独立的 Magic Keyboard 键盘也能支持 Touch Bar 和 Touch ID,并成为 iMac 的标配。此前,我们已经在专利中看到苹果正在探索这种想法。
现在,在最新的专利中,我们已经能看到支持 Touch Bar 和 Touch ID 的键盘配件图示。根据专利中的描述,这种支持 Touch Bar 和 Touch ID 的 Magic Keyboard 键盘可能内置处理芯片。当 2016 款 MacBook Pro 发布后,很多人吐槽对于专业人士来说,Touch Bar 没有太大作用,因为专业人士都使用 Mac 和 外接显示器,除非苹果推出独立的 Touch Bar 键盘。
当然,关于独立的 Touch Bar 键盘,挑战还有很多,比如电池续航,无线连接的刷新率和成本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苹果至少已经开始探索这个想法了。 MacX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P”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