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和新世相做成了同一件事情——成为一个极易辨认的标签,让用户捡起来就能贴在身上。
文 | 九连环
没错,朋友圈的鄙视链又启动了。
上次看到这种盛况,还是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VS希拉里,究竟是撑农村包围城市还是靠精英指引人民的道理还没辩个分明,朋友圈再度因为一件事分成了两派。
这次的事由是新世相组织的地铁丢书活动。模仿赫敏在伦敦地铁里放100本书流动阅读的创意,今天新世相在北上广地铁、滴滴顺风车以及海航航班、公园商场里放了10000本书,并邀请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参与荐书、丢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拍照发微博发朋友圈。
“终于找到了删除好友的办法——看谁转了新世相。”这是今日我朋友圈里的一则典型留言,态度激进,很快又被删去。更多人转发了那些质疑这次活动的文章,态度明朗一点的,干脆在转发语上批上“做作”二字。当然,也有不少人力挺新世相,觉得这次活动跟它过去举办的“四小时逃离北上广”、“中秋节直播跟父亲对话”一样,直击内心,文艺且有意义。
在讨论了这么久谁是下一个罗辑思维之后,我们终于发现新世相才是那个与它最相像的公司。它们都是做内容起家,它们都有一个代表产品调性的灵魂人物,它们都不避讳商业化企图。更重要的特征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它们都引发了激烈的情绪反弹。
对罗辑思维和新世相,在推崇或鄙夷之间你只能选一样,没有中间地带。
罗辑思维看中了那些想武装出互联网思维却没能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个体和小企业家,新世相拢住的是一批在大城市里忙碌,小城市里孤独的自定义文艺青年。他们倒是有自己的知识吸收来源,却苦于内心的小情绪没人可以共鸣。
这两家公司瞄准的用户完全不同,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它们的商业化建立在价值观输出的基础之上,通过价值观来筛选核心用户,让核心用户成为它们的品牌推销员。无论是卖月饼卖大米还是卖书,在价值观的光辉照耀下,都能卖得出去。
想要让价值观被更多人接受,就必须将门槛一降再降。罗振宇自命为替用户读书,将知识咀嚼完喂到用户嘴里,以此为条件,接受会员“爱的供养”。新世相则将文艺这件事简化再简化,以前起码需要看100本书,100部电影才能说自己是文艺青年,现在只要每天在睡前转一篇新世相的文章,再加一句愁绪满怀的转发语,你就跟文艺教主张伟同步了。
归根到底,罗辑思维和新世相做成了同一件事情——成为一个极易辨认的标签,让用户捡起来就能贴在身上,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交网络里的位置。
罗辑思维和新世相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新宗教,前提是它们都建立起一套外人难以理解,自己却乐在其中的话语体系。共同行动人、陪伴体、泛文艺,这是新世相。U盘化生存、建立连接、知识变现,这是罗辑思维。超级XX、颠覆、生态化反,那是乐视。
用价值观来做生意,也就注定了要不间断高调发声,要给自己贴上显眼的标签,不可避免地,也注定要遭致强烈的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新世相和罗辑思维在将文艺生活或者知识学习这件事情容易获得的过程中,也让这两件事串了味。文艺教主这称呼总是让人想起写畅销书《生死遗言》的伊能静,互联网思维这事儿,总让人疑心是给焦虑的中老年企业家洗脑用的概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新世相或罗辑思维有什么大动作,朋友圈里的鄙视链就像雨刷接受到信号一样,整齐地划动起来。看书看展的文艺青年鄙视只懂转发感慨的文艺青年,热衷转发新世相的用户内心暗自鄙夷那些只懂发孩子照片和单位团建的朋友庸俗枯燥,真正混迹于互联网圈子嘲笑罗辑思维又开始薅用户羊毛,罗辑思维的用户觉得全世界都被他们抛在身后。
幸运的是,在各种旅游合影和美食自拍面前,这些鄙视链都可以靠点赞之交弥合。中午的热点晚上就凉了,书还是没什么人看的,刷刷朋友圈再说。
已孵化170个项目,97%的融资成功率,氪空间最新项目——第八期全名单首次公开!抢先查看BP,约见创始人,只在36氪创投助手。后台回复“第八期”,为你揭秘本期学员。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逃离北上广”是一次从平面到立体的社群迁移,背后藏了“新世相”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