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会议精神,钢铁行业企业要顺势而行,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2025年重点工作建议如下。
(一)努力破除“内卷”,重构市场供需新平衡。
政府和行业层面。一是政策调控上,鼓励实质性联合重组,比如取消产能交易,企业需通过联合重组方式获取产能和产量指标。二是标准协同上,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产业政策落实落细,如通过设定基本门槛、引领指标等扶优汰劣。三是资金支持上,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力度。四是安全保障上,研究设立产能退出基金用于退出企业产能收购和人员安置。
企业层面。一是深刻认识减量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践行“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坚持自律;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三是结合各自实际,开展联合重组、海外布局、减量退出、多元发展等战略调整。
(二)积极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转变。
一是立足企业产线产品基础,深入研究市场尤其是区域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动态优化品种结构。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深度合作,联合开展产品开发和应用,提升产品质量等级、综合性价比与可用性。
三是优化调整服务模式,适应不断升级的产业体系,赋予个性化色彩,持续推动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是强化标准引领与认证协同,以标准为准绳,全面开展产品品质认证、质量分档分级认证及绿色产品认证,推动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三)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从容应对低碳发展挑战。
一是树立碳排放管理意识,持续强化自身碳管理能力建设,规范碳管理活动,自主减少碳排放。
二是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做好碳计量、监测等基础工作,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改进碳排放绩效。
三是持续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为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做好准备,提高应对碳市场能力。
四是有序开展碳资产评估、管理与运营,降低履约成本、获取碳收益,利用碳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此外,还要逐步构建码标识系统,开展碳标识认证,参与并推动绿色贸易。
(四)“人工智能+”赋能,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坚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作为钢铁工业提质降本增效、安全节能降耗的重要抓手。
一是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和应用,借助行业智慧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二是关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阶段申报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
三是重视数据治理筑基、大模型应用场景打造、数据资产入表、供应链物流降本等重点工作的研究投入,积极参与行业相关领域的统筹推进工作。
四是利用钢铁行业统一标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追溯、设备运维等方面的精准定位、实时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