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泡之旅
科技公司是否身处泡沫之中?三个心智测试来检验
科技产业是否正处在虚幻之国?这不乏警示信号。过去五年旧金山房价的涨幅超出纽约66%。即使在互联网泡沫最大的2001年,这一差距也只有58%。科技公司股票市销率已升至世纪之交以来的新高。全球市值最大的四家公司均为科技公司:苹果、Alphabet、微软、亚马逊。在2016年销售额为四亿美元而现金损失达七亿美元的小公司Snap在3月2日上市,估值超过200亿美元。
任何行业的公司和投资者都很难搞清自己是否处于泡沫之中。为此,熊彼特为全球科技公司设计了三个心智测试来帮助判断。这些测试审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看投资者对各公司有无加以区分,并检验这些公司未来收益预测是否存在合成谬误。测试显示,科技公司的估值正在起沫,但还没有构成虚高。
第一个测试针对现金流,科技行业在这方面表现出色。2001年,约半数上市科技公司无法将销售转化为真金白银。时移势易。在过去一年,最大的150家科技公司在扣除资本支出后现金流达3500亿美元之巨,比同期在日本上市的所有非金融公司的总现金流还高。
在泡沫时期,投资者无视资产质量而盲目推高其价值。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不论优劣,价格一律飙升。2008年,次级债成为几乎同美国国债一样抢手的香饽饽。所以,第二个测试是看买家对三大类科技公司有否清楚区分。有一类科技公司,如三星和苹果,发展成熟,盈利可观。而包括阿里巴巴、腾讯、Facebook、Alphabet在内的其他一些科技公司则是年销售增速超过20%,利润很高。还有一些是虽未盈利但销售呈爆炸性增长的“蓝天”公司,优步和Snap便是例子。
衡量投资者是否明智地对各类科技公司做区别性估值的一个办法是计算这些公司的股票久期,即其市场估值有多少能于近期实现,多少要依靠在未来发掘的价值(见图表)。熊彼特计算了全球最大的十家科技公司及三大后起科技公司的数据,将其市值分为三部分:已经以留存净现金的形式实现的价值、未来四年预期收益的现值、2020年后实现的价值。三星和苹果的增长不大,但风险低:其价值中超过40%为现金和近期利润。而特斯拉等最独特而有活力的公司90%的估值要在2020年后才会实现。这些公司很可能撑不到那个时候。好消息是,投资者给出最大胆估值的那群小公司确实增长迅猛。
第三个测试检查是否存在合成谬误。存在泡沫时,只要把各家公司的豪言汇总,就会发现它们各自的说辞并不合理。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市场份额目标加起来远超过100%。在次贷危机中,每家银行都说自己已把风险转移到其他银行身上。在这方面科技行业的可指摘之处较少。到2025年,前五大科技公司的总利润在美国企业盈利的占比预计将从去年的6%上升至10%——这是一个大胆的预测,但并不离谱。高管们没有预期通过复制别人的业务带来利润流,例如,他们并不期望Facebook成为搜索巨头,也没想让谷歌称霸社交媒体。
虽然情况尚未失控,但确有虚浮之象。尽管这些科技公司的估值开始下降,仍有太多私有科技公司估值过高(在1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在全球,这些公司总值达3500亿美元。而说到应对挫折,科技业过往的表现也不妙。推特本季度的销售额可能比去年同期下降14%,而且正在亏损。业界记录显示,科技公司一旦遭遇衰退,只消两年左右,其销售额便会蒸发四分之一或更多。然而,推特仍坚持既定路线,认为快速增长会很快恢复。
确实惊人
另一个忧虑的焦点是亚马逊。作为估值最乐观的公司之一,其当前价值的92%需依赖2020年后实现的利润。外部投资者的风险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市值高达4100亿美元的巨无霸。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估值是基于它的一个盈利部门——AWS云计算服务平台。而该公司横跨电子商务、影视、物流领域的其余部门尽管销售额巨大,却盈利甚微。按科技行业的标准来看,亚马逊目前的增长也不是非常快。如果认为其估值合理,你需要相信,到2025年,亚马逊将成为年利润约达550亿美元(很可能超越美国任何其他公司)的巨型电子商务平台。
最后的一个忧虑是,科技公司无视企业融资的规律。这些规律认定公司的市值、利润及投资总额之间要保持一定关系。新进入者应该会留意到,在位公司从微小的投资获得巨大的估值,从而吸引它们进入这一领域,如此一来就会把利润和估值都压下来。整体来说,最大的十家科技公司每投入一美元到固定和无形净资产,便可获得八美元的市场价值。对Snap来说,这一数字为36美元,腾讯则为53美元。假如新的竞争对手没有或无法出现,竞争监管机构很可能比现在介入更多。听来奇怪,但对世界许多科技巨头而言,估值的主要风险是它们敛财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