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妈罗罗
六妈关于婴幼儿辅食喂养以及儿童教育、亲子游攻略的靠谱分享,以及少而精的独家团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广播剧系列 ... ·  昨天  
科学家庭育儿  ·  最费妈的数学,有了偷懒新思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妈罗罗

道理讲烂了也不听,爸妈不妨这样做……

六妈罗罗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6-19 08:59

正文



朋友家5岁的孩子前段时间在玩玩具刀的时候,不小心戳到了自己的脸,虽然玩具刀是塑料的,挺钝,但因为孩子是在拿着刀跑的时候不小心刀柄碰到了墙壁然后刀尖戳到脸上的,所以那个冲力还挺大,脸上立马就红肿了一片。


孩子被吓得不轻,朋友也后怕的要命,万一角度再往上一点儿戳到眼睛那可就没现在这么简单了。她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还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好带了,总是不听话。


本来孩子玩这个长长的玩具刀,她就挺担心的,每次看他拿着玩具刀满屋子跑,她都要赶紧制止,然后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玩具刀的危险性,还有妈妈为什么不让拿着它跑跳,都会给他讲清楚,但孩子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虽然看着是在听,可是没多久就忘了,玩高兴了还是照样该跑跑,该爬爬,这不,最后真的就把自己戳到了。



听完朋友的讲述,我想到曾经在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博士所著的《孩子:挑战》一书中,看到过一个非常类似的案例。


讲的也是一个小男孩,总是爱用自己的玩具气枪在院子里打各种东西,妈妈每次都会制止他,告诉他玩具气枪该怎样玩才能保证安全,甚至还专门在家里的地下室给他准备了可以打的耙。道理讲了不少,可孩子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妈妈讲的道理都听不进去,最后真的非常不幸地真的伤到了自己的眼睛。


我那个朋友和这个小男孩的妈妈,不可否认,都是对教育孩子讲究方法的好妈妈,她们本着“和孩子讲道理”的理念,不想用自己家长的身份去“镇压”孩子,也觉得自己不能动不动就随便惩罚孩子,所以尽管事情一次次的发生,她们所做的仍是一再地“说”,却没有付诸任何其他的行动。


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当然没错。问题的关键在于, 对孩子来说,有些事情即使把道理讲再多次也没用。 是孩子真的就不听话吗?我看未必,可能他就是真的理解不了。


就比如我朋友的孩子跟书中小男孩的例子,妈妈们苦口婆心地说玩具刀还有玩具枪的危险,真的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了,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为什么呢?很简单啊,因为以他们的认知,对玩具刀和玩具枪的危险根本就没有概念,也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又不会联想和想象,他不知道这个危险造成的伤害意味着什么,你所说的那些危险,他们都无法产生共鸣,所以自然是听了就忘的。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有对孩子这样无休止地说教的情况,当孩子对这些说教无法产生共鸣的时候,尽管我们自认是在跟孩子平等对谈,他仍会觉得这样的交谈很无聊,并且很快对妈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


鲁道夫博士给孩子的这个状态起了个名称,叫 “妈妈的聋子” (mother-deaf),也就是对妈妈的话完全听不进去的意思。这样的“耳聋现象”,最后会变成针对所有对他讲道理的人。如果真到了这地步,那孩子可能就真成了不听话的孩子了。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说过孩子“不听我的话”,但他们却仍然在采用这个“说说说”方式,其实都是在白费力气。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如果一方不愿意倾听,那语言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讲道理没用,妈妈又不赞同直接惩罚,那到底该怎么做呢?鲁道夫博士给出的答案就是 干脆利落不啰嗦的行动!


妈妈在孩子第一次违反约定的时候可以先讲道理,如果有第二次,那就直接把玩具刀或者玩具枪拿走,并且跟孩子说:


“我很遗憾你不愿意遵守咱们定好的规则,现在我只好把它们收回了,等你真正愿意遵守的时候才可以把它拿回去。”


这样做之后,孩子可能很快就会表示说他愿意遵守约定,但没一会儿又忘记了。别急,这很正常,教育孩子,怎么能指望一次就见效呢?耐着性子,多做几次,保证每次都只行动不多说,孩子经过几次后就知道妈妈是在跟他来真的了,如果想玩这个玩具刀,那就必须遵守约定。


只有让他自己主动产生这样的认知,他才有可能主动决定自己的行为,原本我们不停说教时想要的目的才能成功达成。


就好比孩子饭前不洗手这件事,与其每次一遍遍地催他去洗,不停的说教,不如直接用行动让她主动。第一次不洗手时,可以跟她说:“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如果你不愿意去洗的话,就不要跟我们一起吃饭了。”


第二次,当孩子又不洗手时, 妈妈根本不需要再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 。 挪开孩子面前的碗筷,不允许他吃饭,直到他洗手回来。一般情况下,孩子看到自己妈妈动真格了,自然会重视起这件事的。


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 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 。不要强迫他们改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只有他自己主动做出改变,才是最有效的。

END


罗罗有话说:

最近去探访了一个音乐培训机构,在和他们老师聊天的时候,听到孩子有“背景音屏蔽”能力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当孩子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的时候,背景音是什么他们压根听不见,孩子关闭了接收外界声音的通道。其实“妈妈的聋子”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妈妈道理讲到孩子烦了,孩子也会选择屏蔽掉妈妈的声音,关掉接收渠道。


所以听朋友讲孩子被玩具刀伤着这事儿后,再加上朋友是一个非常爱讲道理讲到有点唠叨的状态,我当时就跟她说这么危险的事儿,你跟他一如既往的讲道理,他关闭掉接收你唠叨的渠道,下次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强硬点儿!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讲道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当我们说自己跟孩子说了“无数遍”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前面的每一次“说”都没有达到效果,这个时候,与其仍继续地对他“谆谆教诲” ,或者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真不如改变一下我们的处理方式,是“说道理”还是“干脆利落地采取行动”,得有个权衡才行。


延展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