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有人会假装痴情,来为自己谋利?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从小被古文喂大的孩子,原来都是“学霸体质” ·  2 天前  
新周刊  ·  县城电影票凭什么比北上广还贵? ·  2 天前  
新周刊  ·  有大佬在金价暴涨前卖掉金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古调】平遥双林寺彩塑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12-24 07:02

正文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镇国寺、双林寺,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双林寺地理位置图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古称中都城而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寺中现存最古的石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姑姑之碑”,碑文记载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曾重修,可见创建年代应早于此。宋代,因取佛经“双林入灭”之典,中都寺更名为“双林寺”。
双林寺坐北朝南,现存庙宇建筑主要为明代和清代修建。寺院周围筑有夯土堡墙,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南堡墙有砖券拱山门。
堡内分东西两院。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前院为天王殿、释迦殿、观音殿、武圣殿、地藏殿、土地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东配殿千佛殿、西配殿菩萨殿。后院为佛母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

双林寺卫星图
寺庙各殿内共保存有明代彩塑共计2000余尊,完好的156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

双林寺山门
进入双林寺山门首先映入眼帘是,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后插廊,单檐悬山顶式。明间前后辟门,前檐次间和梢间置窗。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此殿有题记;“大明弘治12年(1499)重建”。

天王殿
天王殿檐下前廊四大金刚一字排列,每尊像高约三米。金刚像均为一腿盘曲,一腿下垂前伸,侧身挺拔而坐,头束发髻,外罩束髻小花冠,或裸上身,胸前斜披络腋,或束扎中衣于前胸。肩披帛带至腋下,佩璎珞,戴臂钏腕镯,手握降魔金刚杵,下身战裙飞舞,跣足。
金刚肌肉劲健隆起,面相凹凸有致,双目炯炯有神。这组彩塑威猛刚毅,彰显着英武气魄,是生动细腻的瞬间凝固,是中国古代彩塑中能看到力量、听到声音的传神之作。

四大金刚

四大金刚特写
天王殿内明间正位,天冠弥勒菩萨居中而坐,帝释、梵天侍立左右。两侧依后墙和两山墙分别是八大菩萨坐像。南墙面北,排列着四大天王坐像。天冠弥勒菩萨身后扇面墙背面,渡海观音一组悬塑。

天王殿彩塑布局示意图
殿内沿南墙排列四大天王塑像,他们坐南朝北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头戴花冠、身著铠甲、脚踏妖魔气势威武雄壮,象征风调雨顺 ,是寺庙中“四大天王”护法彩塑中的精品之作。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特写
殿中央是矩形佛坛,坛上置须弥座,座上设莲花台,天冠弥勒菩萨结跏趺而坐。菩萨头戴花冠,向下注视的细长眼睛略微张开,眼眸隐约可见。袒胸露右臂,披蔽右肩袈裟,腹间软带束扎裙裾,左手抚于膝面,右手抬起施说法印。身后背光华丽精致。
主像东侧帝释天,头戴梁冠,胡须垂胸,穿广袖袍服,双手拱于胸前,神态谦恭安详。大梵天侍立西侧,头戴凤冠,穿广袖袍服,双手合十于胸前,相貌俊秀端庄。

大梵天、天冠弥勒菩萨、帝释天
次间和梢间,依后墙和两山墙筑神台,台上置八个须弥座,八大菩萨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花台上,她们分别是;观自在、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曼殊师利、除盖障、地藏等八大菩萨。
菩萨们双目微闭,神态优雅,施不同手印,充满内省之美,身后背光镂空悬塑着行龙、花卉和火焰型,造型精美绝伦。

殿内东侧四尊菩萨、天王

殿内西侧四尊菩萨、天王
扇面墙背面是一组“渡海观音”悬塑,观音坐“朝天犼”行走于波涛汹涌海浪之间,周围有善财、龙女以及护法等随行,俨然一幅生动的渡海画面。

天王殿扇面墙悬塑渡海观音
穿过天王殿进入前院正面是释迦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前檐设廊,明间前后辟门,次间和梢间直棂窗。大殿两侧为钟鼓楼。

释迦殿
殿内中央筑佛坛,坛上须弥座双束腰,正面四退,座上仰俯莲台,释迦牟尼佛结跏趺端坐其上。释迦佛肉色肌肤,袒胸露右臂,左手与愿印,右手抬起施说法印。身后背光,有白象、雄狮、麒麟、白羊和流云花卉、龙串富贵,密布其间,外围火焰纹。佛像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侍立,二菩萨头戴花冠,面容沉静温和,袒胸披肩帛,身材修长,衣饰流畅贴体,楚楚动人。

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悬塑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画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悬塑中有王公大臣、宫娥彩女、门吏马夫、市井百姓,各种人物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或宫庭饮宴、或歌舞弹唱、或鱼猎耕种、或集市贸易,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场面。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释迦殿东侧墙壁悬塑

释迦殿西侧墙壁悬塑
释迦殿扇面墙背面,悬塑渡海观音一组,观音左腿蹲式,右腿盘曲,端坐于一叶荷瓣,身后跟随十大弟子,十二圆觉,另有十大明王开道,场面波涛汹涌,生动壮观,体现了波澜不惊,如如不动,自在法门。


释迦殿扇面墙渡海观音悬塑
前院东配殿面阔四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梁架上有 “大明成化四年(1468)” 题记。殿北面三间是“观音殿”,南面一间为“武圣殿”。


前院东配殿(观音殿、武圣殿)
观音殿亦称“罗汉殿”,明间辟门,次间直棂窗。殿内依后墙和两山墙筑神台,正面神台凸出,上置须弥座和莲花台,观音菩萨结跏趺端坐其上,菩萨头戴花冠,袒胸穿法衣,双手于胸前作手印。

观音菩萨
沿后墙转向两山墙神台上设木质神龛,龛内塑有十八罗汉像,正所谓“十八罗汉朝观音”。
罗汉原指追随佛祖的得道弟子,后泛指世间修行的僧人。罗汉造像出现很早,但它的盛行却在禅宗兴起之后。禅宗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佛不再是超越人间的神灵,而是存在于人人心中,宋代以后罗汉造像的增多是佛教造像人性化、世俗化发展的突出表现。
双林寺十八罗汉,十分接近生活的真实,工匠们突破了宗教的拘泥,更好发挥艺术的想象力,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罗汉像真人大小,神情各异,个性鲜明。他们或静或动,或立或坐,演绎佛法的不同法门。由于他们形象本身的典型性和丰富性,被人们分别起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中国式名字,如:“降龙”、“伏虎”、“多言”、“英俊”、“养生”、“迎宾”、“长眉”、“讲 经”、“醉罗汉”、“哑罗汉”、“病罗汉”、“静罗汉”等等,而他们本来的佛名却反而鲜为人知。

观音北侧的罗汉像

观音南侧的罗汉像

瘦罗汉、英俊罗汉、降龙罗汉、哑罗汉、病罗汉、伏虎罗汉特写
观音殿南侧一间是武圣殿,殿内正面神坛上塑关羽坐像,头戴绿巾身着战袍,两手撑扶于腿面,长髯垂于胸前,形体庄重气势威武。后墙和两山墙悬塑山水人物,表现关羽的故事,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水淹七军”等。

武圣殿关羽像
前院西配殿与东配殿对称建筑,也是明成化年间建筑,面阔四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悬山顶。北三间是地藏殿,南一间为土地殿。

前院西配殿(土地殿、地藏殿)
地藏殿占三间,明间辟门,次间直棂窗,殿内依后墙及两山墙筑神台,明间神坛上置须弥座和莲花台,地藏菩萨结跏趺端坐其上。菩萨头戴花冠,袒胸穿法衣,左手掌心朝上于腹前,右手抬起作手印。

地藏菩萨
道明和尚年轻像,穿僧衣,披袈裟,手持锡杖侍立地藏左侧。闵公居士老人像,头戴员外帽,身穿长袍,腰系软带,面相慈祥和蔼,白须拂胸,双手拱于胸前,恭敬侍立。

闵公居士、道明和尚
地藏菩萨两侧神龛内,塑十殿阎君;一、秦广王辉、二、楚江王历、三、宋帝王余、四、五官王吕、五、阎罗天子包、六、卞城王毕、七、泰山王董、八、都市王黄、九、平等王陆、十、转轮王薛。除此之外还有六判官,手拿朱笔、生死簿等器物。神台前面有类似沙盘模型的小型彩塑群,内容是地狱鬼门关之类的情景,有灌汤、审案、割舌、挖眼、锯解、分尸、人磨、刀山火海等,以此奉劝人们弃恶扬善。迎门而立的牛头、马面,体态怪异,面目可畏,宣染了幽冥世界的恐怖气氛。


地藏菩萨南侧阎君、判官、小型彩塑

地藏菩萨南侧阎君、判官、小型彩塑
地藏殿隔壁是一间土地殿,中央塑“土地公”,头戴折叠帽、身穿道袍、双足下垂,右手扶几而坐,银须白发面相苍老而有神。左右两侧有金童玉女恭候,神台下有小鬼判官守护。后墙和两山墙均悬塑山石树木及人物,好似一幅幅山水人物画。

土地殿彩塑

穿过释迦殿进入中院,中院比较开阔敞朗,正面大雄宝殿高大宏伟,为全寺主殿。院两侧配殿,东为“千佛殿”,西为“菩萨殿”。

X

双林寺中院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歇山顶,前檐设廊,明、次间隔扇门,两梢间设窗,殿前有宽阔月台。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之物。

大雄宝殿
殿内中央筑倒“凹”形佛坛,佛坛寛至梢间的一半处。明、次间置三个须弥座及莲花台,“三身佛”结跏趺端坐其上,明间是法身毗卢佛,东次间报身卢舍那佛,西次间应身释迦佛。毗卢佛两侧有两尊胁侍菩萨侍立。东西稍间突出佛坛的须弥座上,文殊、普贤菩萨结跏趺,东西相对而坐。毗卢佛前有接应佛站像。
“三身佛”均为菩萨装扮,青丝发向后梳理,头戴花冠,袒胸穿广袖僧袍,外披袈裟。衣服与肤色均为深褐色,红色衣里。毗卢佛双手拱于胸前,食指相抵施毗卢印。卢舍那佛左手于腹前施与愿印,右手抬起拈花印。释迦佛左手抚膝,右手抬起施说法印。
文殊与普贤菩萨分布在佛坛东西两端,遥相对坐。面色褐红,但手的颜色却是肉色,上衣比较繁缛,衣袖有三层。石绿色短衣,玉带束扎,衣褶在胸前叠涩,外佩云牌、璎珞。帛带从双肩垂下,在小臂绕一匝,落于莲台。下身红色裙裾。
两尊胁侍菩萨站像,头束高髻,戴花冠,面相圆润俊俏,衣袖三层。红色短衣,衣褶叠涩,衣袖甩出,胸佩云牌璎珞。下身红色裙裾,臀部围白色短裙。石绿色帛带自双肩披下。双手于胸前作捧物状。
在佛坛前正中间位置,一尊接引佛迎门而立,螺髻发,褐红色肌肤,绿色裙裾,外斜披袈 裟。像高约3.5米,比例有些喧宾夺主。接引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称接引佛。

大雄宝殿彩塑全堂图
中院东配殿是千佛殿,悬山顶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明间辟门,次间和梢间直棂窗。

千佛殿
殿内四壁依墙筑佛台,四周佛台较窄,明间主像佛坛凸出。
佛坛中央置不规则岩石状台座,上塑“水月观音”像,像高约3米左右。观音面部圆润恬静,鼻高嘴小,柳眉凤眼。她右腿抬起屈蹲于台面,右臂轻搭于右膝之上,左腿垂下轻踏莲花,其重心落于左胯,左手撑于台面,身体自然向左倾斜,巧妙地勾勒出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菩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特别是眼神透着一份平静与超然,显露出对生命本真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典型东方女性神韵。人们忘却了她“水月观音”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

自在观音
观音座下海水翻滚,蛟龙游戏水面,身后悬崖峭壁,山石间塑有善财、龙女。菩萨两侧,原有韦驮和夜叉侍立,现夜叉像不存,原因不明。
韦驮像是双林寺彩塑中金典代表作之一,被专家誉为“全国韦驮之冠”。像高1.6米,身披甲胄,左臂抬起,右手握拳,昂首挺胸,重心立于左腿,成丁字步站立,上身与头部正向右扭转,双目怒视前方,其神情凝重,眉头紧锁,英气逼人,表现出刚正严明的性格。整个身体的曲线夸张地扭成“S”型,这是一个打破常规、极具想象力的造型,充满了令人震憾的活力与动感,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刚劲有力、威武儒雅的护法神形象。

韦驮尊天

韦驮像特写
明间主像两侧,后墙及两山墙布满各种山水和菩萨像的悬塑,众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
步入千佛殿犹如置身于彩塑的海洋,令人目不暇接。

千佛殿北侧墙壁悬塑

千佛殿南侧墙壁悬塑

悬塑局部
殿内窗台前还塑有三十多尊生动逼真的供养人像。这些人大多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普通百姓,造型非常写实,其中有两尊跟人一般高的塑像,是当地的一对夫妻,叫牛普林和冯妙喜。
供养人彩塑再现了古代社会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供养人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