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摄于杭州·临安)
以前就有零散的一些想法,最近发现很多朋友已经在考虑做副业,或者意识到个人品牌的价值想尝试,就分享下我的观察和经验,未必都很适用,择其善者而从之。
1. 写在前面
打造个人 IP、打造人设很容易被误解成是一种割韭菜骗钱的方法,我过去也是敬而远之的,甚至讨厌别人叫我网红。但经过挺长时间的观察,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朋友,都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毕竟也
有很多比我更厉害的人,也在经营着个人品牌,或主动或被动的。
2. 什么是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首先是品牌。品牌指的是用户心智,指的是当别人想到你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信息、画面甚至声音,以及与你的「连接」。
个人品牌跟明星人设不同。明星人设会预设为「完美」,这其实很糟糕,也千万不要仿照——要时刻保持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举止得体等等,这是很难达到的要求,也对个人品牌的目的无益。
个人品牌与公司品牌对比:个人即品牌,品牌的价值源于你个人。像如果我卖公众号或者播客号,不能带走我本人,没有人愿意收的。个人作为品牌,亲和力很强,很容易与人建立连接。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媒体形式做个人品牌效率不同。B 站就比公众号更容易建立个人品牌,因为增加了声音和画面更多维度;播客又比 B 站更容易建立,因为未经精剪的讲话内容会更加真实。
跟公司品牌相比,个人品牌的风险也源于个人。个人的负面信息会损耗品牌。不像公司品牌,可以通过替换负责人来挽回声望。因此更加不能「立人设」,而是让个人品牌自然发生。
3. 让个人品牌自然发生
如果有人问我个人品牌的建议,只说一句话的话,就是「让个人品牌自然发生」。
个人品牌不是「立人设」,不是强行表现不存在的一面。想要在网上展示比你「更好更精致」的一面是容易的,但长期坚持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太累了、成本太高了。露馅的时候个人品牌会土崩瓦解。
表现出的,一定得是自己本身就具有的一面。比如我认识的半佛仙人,日常生活中谈天他也乐于解构各种问题,找到很多新闻背后有趣的信息切入点,会滔滔不绝跟你讲他拆解的乐趣。他在网上的状态与日常很接近,「解构」就是他个人品牌的底层。
再比如我认识的 flomo 创始人少楠,他的产品沉思录很多人都在看,包括不少企业家,他日常就很喜欢读书看报,研究各种科技和社会话题,我们每次见面我都能有很多收获,知道很多书、文章和作者。「知识」就是他个人品牌的底层,所以知识管理工具 flomo 能立得住,付费订阅专栏产品沉思录也能立得住。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知有行的孟岩老师,很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他的投资笔记,分享投资理念和新的感悟。他自己就是这样做投资的,因此他表达出来的就是他真实而对他人有启发的一面。所以他敢于把个人真实的投资数据每次公开。
我认识的其他我很认同的个人品牌背后的那个人,无一例外都是先具备了网络上体现出来的特质,再被人熟知的。如果你根本就不爱读书,你决定从明天起做一个读书网红,那你很容易就陷入了「立人设」的怪圈,反复表现自己不具备的一面,劳心伤神,也不大可能做好。
自然发生意味着,只能给大致的方向,最后用户会怎样认知你,是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的。在跟人连接的博弈过程中,通过慢慢调整,进化成更完善的个人品牌。这很像互联网产品的迭代思维。把个人品牌当作产品迭代,而不是提前都在纸面上设计好细节。
另外,个人品牌不是指暴露你的一切,从日常认知、工作内容到个人生活。个人品牌是围绕你想要分享的内容,持续输出后自然发生的。
也不要误解个人品牌就是「成功个人的品牌」。产品经理的个人品牌必须是做到腾讯高级产品副总裁,或者创业成功财富自由才能做吗?当然不是。个人品牌就是把一些有价值的特质体现出来,帮到别人,同时积累自己的社交货币。用户的需求也不只有追求成功,生活和工作里的任何问题,都有求助于人的需求。
4. 个人品牌的落脚点。
刚刚提到的个人品牌的底层、落脚点,也就是用户想到你,想到的是什么。读过很多品牌的书,结合自己的体验,我总结了四个特征,分别是:可行性;有价值;非同质化;一致性。
可行性也是要反复考量的一个特征。比如,我过去会觉得我的落脚点是「产品做得还不错的产品经理」,但这个一致性就很难确保。自己做的产品不可能完美,就像人设一样容易崩。或者你曾经有过好的产品,下一个就不一定了。这是从可行性上看很难。如今我的落脚点更多是「有独立思考的产品经理」,这个就能保证。我有错的观察思考,我做错了选择,没关系,我可以改。更多人的认同来自于,他们也想做有独立思考的人,可以从我这得到收获,那就够了。
有价值指的是要让人觉得有帮助。不要觉得个人品牌就是「我表现自己很牛逼就是做品牌」,根本不是这样。个人品牌跟产品的品牌一样,是「我要体现出我对你的价值,或者连接」。比如,「一个大厂 PX 的产品经理」对人的价值就不高,而「一个熟悉供给侧产品策略的产品经理」的价值感就很强。再比如,「我认识很多牛逼的朋友」就没什么价值,而「我会跟一些牛逼的朋友聊聊天,跟你分享行业经验」就更有价值。
非同质化,指的是你比别人有差异化的地方。有差异化才有记忆点,才能积累用户心智。「我是一个产品经理」就是同质化的,「我是某社交产品的创始团队的产品经理」 就非同质化。「我在公众号有 10000 个关注」还是同质化的,「俞军和张小龙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就是非同质化的。
一致性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你几年前讲 P2P,前年讲新消费,今年又讲 Web3,就会让人觉得没有一致性,似乎都是在跟风。昨天分享的是育娃心得,今天分享的是工作体验,明天分享的是政策解读,这也完全没有一致性,内容本身可能有价值,但无益于个人品牌。
但一致性未必是表面的一致,很多时候落脚不一定非在内容题材上。比如你也完全可以同时讲新消费、芯片产业和 Web3,但你的个人品牌落脚点可能就不是「行业专家」,而是「内容买手」。你能够帮助用户甄选好的内容,并且做内容整合处理,提升可读性,这也很牛逼,这种个人品牌也立得住。但就不要装逼显得自己什么都懂,就又会变成「行业专家」这个错误路径。
再举个例子,像半佛仙人,我从来就不觉得(他自己也不觉得)算是知识大 V,是懂各行各业的专家。他的个人品牌落脚点还在「解构商业现象和社会现象」上。一件事情发生了,你能从他那里得到很有趣的解构视角,听个故事,图个乐,这就是用户的需求。个人品牌也就这么立住了。
5. 创造「连接」
要经营个人品牌,要无比重视「连接」这个词。其实像刚刚说的,非同质化和有价值,就是在创造连接,让人觉得「这跟我有关系」。而一致性让人觉得,哦他足够真实,并不是故意假装出来的。
举个不同内容社区的例子。像微博,其实是个明星和大 V 发布信息的BBS,是新闻和热点的连接,以及大众信息的传播发酵,没什么人的连接。再加上假粉问题,更让关注没什么价值。同样的还有抖音,抖音平台也是不在意连接的,哪怕关注了,也很少有人会通过关注 tab 去浏览,导致关注就没啥意义了。知乎更是如此,关注只是筛选话题,对大 V 没什么连接,甚至很多时候还有「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个傻逼」的心态来关注和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