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阿萨德抵俄后首次发声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一点都不难​ ·  4 天前  
新华社  ·  年终世界第一,揭晓!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是否有那么一刻,你为祖国的强大热泪盈眶?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29 22:03

正文

是否有那么一刻,你曾为祖国的强大怦然心动、热泪盈眶?近期,辽宁舰舰长刘喆作客《开讲啦》栏目,讲述了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从无到有的历程和背后隐秘、艰辛又壮丽的往事。我们看到的,是祖国日益强大的光辉历程;而在背后,那些默默为祖国付出的人,经历的可能是常人难以现象的艰辛。他们把青春融入祖国山河,把热血融入祖国的建设,今夜,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国之脊梁”,聆听他们的故事,致敬奉献者!



这一刻,为祖国怦然心动

78日、9日,很多香港市民经历了未曾有过的怦然心动的时刻,辽宁舰首次对公众开放,近距离的接触,一下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爱国热情。

△民众在辽宁舰上合影,大家齐呼“祖国万岁!”

△尽管天下着雨,民众热情不减,纷纷仿起经典动作“航母style”。

△一位老伯在登舰后,看到祖国的强大,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在此之前,官方发布了一段6分钟辽宁舰舰载机编队训练的视频,真实展现了辽宁舰在进行舰载机飞行训练中,从飞行准备的舰上起降全过程,多角度画面以及舰载机座舱内飞行员第一视角的珍贵镜头被披露。


△视频:歼-15宣传片助阵国产航母下水

这一次,为祖国挺起脊梁

如今的辽宁舰已经执行了多次任务,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威武雄姿。但你知道,从航母部队组建到现在,官兵们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吗?舰载机首航时,官兵们的心情有多紧张?

刘喆,现任辽宁舰舰长。他从公安大学毕业成为陆军再到海军,用4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需要8到10年的舰长之路,被誉为“博士舰长”。他见证了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从无到有的过程,与辽宁舰共同成长,背后的故事听他一一揭秘——

《舰艏行处是长城》

摘自《开讲啦》 演讲者/辽宁舰舰长  刘喆

我恶狠狠地一口把酒干了,心里想,我们有了航母,我一定要去当舰长。

我博士毕业以后,就来到了东海舰队的某驱逐舰支队,其后的三年,我带着我那个小小的,但是却是当时最先进的护卫舰,闯过一次次风浪,完成了一次次任务。

在当舰长的第三年,我受到了刺激。那年,美国太平洋舰队旗舰蓝岭号来访,有一天傍晚,蓝岭号举行盛大的甲板招待会,我和蓝岭号的舰长端着红酒站在他的舰艏,正是夕阳西下,望着浦江两岸的美景,尤其是陆家嘴,夕阳下金碧辉煌。我很自豪,我举杯对这个蓝岭号的舰长说,我们为这美景干杯,他说,也为你的军舰干杯,它虽然很小,但很漂亮。

从两万吨的舰艇上看两千吨的舰艇,真的是好纤小好纤小,我恶狠狠地一口把酒干了。当时我心里就在想,以后如果我们有了比你大的舰,我们有了航母,我一定要去当舰长,一定要出这口气!没想到,航母说来还真就来了。

灯光幽暗,粉尘弥漫,但下了码头,我心里有底了!

2009年底,航母部队终于组建了,我们所有人打起背包奔赴大连。到大连后,最急迫的就是赶紧看见航母。出于保密原因,我们一群人就穿着便服,像游客一样去看“博物馆”去了。说是看还是远看,隔着巨大的船厂码头,远远地看它一眼。因为潮水低的原因,它只有飞行甲板那一部分,露在码头之上,所以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它好小,而且满身的锈迹,看起来好破、好旧。

这时候,队伍里有年轻同志就憋不住了,说它都在海里泡了二十多年了,再泡几年它不泡烂了吗,还能动吗?我扭过头怒斥,但其实心里也是拔凉拔凉的,怎么会这么旧、这么破,就算能修好,这得到哪年了。

等过完年,我们开始跟着工人生产,帮助他们建设航母,叫跟产助建。这时候我才有机会第一次登上航母,灯光幽暗,施工的粉尘弥漫,再加上内外的温差很大,就感觉吹着妖风。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先去找飞行甲板,结果在里面钻了两个小时,也没找到航母的飞行甲板。

但下了码头,我心里有底了。我拿手套擦去钢板上的浮锈,里面是锃光瓦亮,跟新的一样,说明它整体的结构、材料还非常棒。另外,大量的我们自主研制的设备,都已经放到位,而作为一个舰艇长,我就知道,这离我们期待的那天,就真的不远了。

直到他把发动机关了,从座舱里站起来,大家才恍然初醒一样,热烈鼓掌,揪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事实上速度比我想的还快,第二年8月就首航了。

首次飞机着舰,我的印象就是奇冷无比。渤海上吹着凛冽的寒风,但是更让人感觉冷的,是紧张。那时候我已经是副舰长了,大家都知道飞机在航母上起降,是刀尖上的舞蹈。我告诫自己往好的方向想,但是脑子却反复在做着预案。终于,试飞英雄戴明盟第一个驾机呼啸着从天空中冲到甲板上,稳稳地挂住了阻拦索,飞机从两百多公里的时速瞬间停了下来。

所有的人都非常安静,直到他把发动机关了,从座舱里站起来,向大家敬礼、挥手,人群中才恍然初醒一样,热烈鼓掌,很多人蜂拥向战机围过去,这颗揪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很多战友到离队都没有见过舰载机的起降。

那么冷的天气,戴着手套两手汗。我转回到驾驶室,问舰长张峥,你看见飞机刚才降落了吗?“没有,我就看见风在动。”事实上还有很多很多的战友,到他们离队,都没有看见过舰载机的起降。现在,每一个战士当兵上船时第一次飞机起降,我们要组织他们看一次;他们要退伍了,再组织他们看一次,让他们也能分享这种航母的专属荣耀和特有的震撼。

△歼-15在辽宁舰(资料图)


这一生,祖国不会忘记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如今,我们蹄疾步稳地探索前行,终让世界惊叹。但这背后,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奉献,有时候甚至是生命。他们前赴后继、忘我牺牲,甘做祖国的“脊梁”。正是有了他们,才有我们现在内心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脸上闪耀的荣光。这些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罗阳:歼-15庆功宴上,没有他的身影

罗阳,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对中国的航空事业,罗阳倾注了满腔心血,对和他一起工作的团队、员工,他充满感情。在沈飞工作10年,罗阳从来没休过周末。

2012年12月25日,罗阳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


黄大年:他让美军航母后退100海里

黄大年,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科学家。2009年,他放弃海外高薪回到祖国。之后的7年里,在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

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直至58岁的节点上,他的生命戛然而止。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一生属于核潜艇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由于保密工作需要,20世纪50年代开始,黄旭华隐姓埋名,孜孜不倦战斗在核潜艇研制一线,直到1987年身份解密。他的父亲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家中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终于又见到儿子。

如今,90多岁的黄旭华,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核潜艇研究所的院士办公室,为了一生钟爱的核潜艇事业不知疲倦地奋斗。


梁思礼:一生装填家国梦

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9年,留学回国后,他拿着只有留美同学百分之一的工资,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他说,“就是要做下去。许多事没有理由,比如说报国。”2016年4月14日,时间带走他,却留下了他那颗从未被撼动的初心。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

于敏,核物理学家。没有留学背景的于敏,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

一生中,于敏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默默奉献的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永远奔腾的是我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我

资料/央视新闻

图/视觉中国  网络


点击「写留言」

致敬“祖国的脊梁”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