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最早记载于《月经大成》,首次提出了这个病证名,并描述:“两目(无)别弊,但上下外睑煤黑,有如淡墨沈于旧棉纸。望之若米家山水,烟雨空蒙。”其中表明“黑眼圈”的特点是眼睛没有其他的病症,仅仅在眼睑周围皮肤呈暗黑色,就像是淡淡的墨汁在旧棉纸上,远远望上去就像烟雨中的山水画那样。黑眼圈中医称为目胞黑,并不是独立的一种疾病,而是一个症状,是你身体状况的反映,并有医家对目的观察来辅助诊断疾病,也称为目诊。如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指出“内有干血(干血指瘀血),在外可见两目黯黑”。《望诊遵经》里也提到:“妇人眼眶灰黑者,崩中带下也。”中医认为,黑眼圈大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痰湿、瘀血为标。在临床上大多可分为三种。症状特点:眼周成青黑色,面目消瘦,肌肤甲错。(甲错,皮肤脱皮,粗糙之意。)舌有瘀斑。
瘀血内停型的黑眼圈一般多见于两种情况——一是久病、大病后的患者,因久病伤气致气虚,无法推动血运行,在眼周皮肤薄的地方最易显现出来。二是肝气郁滞的人,现代生活、工作、家庭压力巨大,致情绪不顺畅,无法疏泄,容易生闷气…...肝主疏泄,肝气不疏,郁结于内,血行不畅,至瘀血内停,上浮于眼睑,眼睑、眼眶滞血不畅,出现青黑之象。《眼科集成》云:“气郁血滞,伏火邪风,挟瘀血而透于眼胞眼堂,隐隐现青黑之色气。”就是描述了气郁血滞造成黑眼圈的病机。症状特点:眼周皮肤黯黑,伴胸闷多痰,胃口差,食不下饭。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在其著作《赤水玄珠全集》云:“眼眶黑,主内有痰。”清代医家欣詹庵《四诊秘录》云:“眼胞属脾,若黑灰煤炭之色,主痰饮之疾。”那痰饮又是怎么生成的呢?首先脾主运化,痰饮重,肯定和它相关的,其次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脾气虚证,则津液运行和输送失常,水液内停,日积成痰浊,蓄于眼眶周围,阻滞了脉络,而致目周青黑,肺开窍于鼻,所以这种黑眼圈症状多见于各类鼻炎的患者。其次,肝主疏泻,情志不畅,抑郁,肝气郁滞,久则伤脾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内停体内,上溢胞而出现秽浊青黑的症状。肝开窍于目,在色为青,肝经直接连于目。长期熬夜或失眠,耗伤阴血,气血肝阴虚,目失所养,肝的本色就暴露出来,眼周发青。肾藏精,在色为黑。任脉从咽喉部上行,经过两面颊后到目眶下。其精气通过对任脉的充养后,精气通过静脉上充于目。脑为肾中精髓汇聚而成,长时间用脑,会不断消耗精髓,最后造成肾虚。纵欲过度,造成肾精亏虚。肾阴虚失养,则本色浮现,黑于目周。这里介绍几款粥品,既可以调节对应脏腑,又适合炎热夏天食用,做早餐做宵夜都有益,又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