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友,有轻微洁癖,家里的东西常常收拾得整洁有序。
偏偏老公十足的“懒”,尤其是书桌,凌乱地放置着各种文件资料。每次好友收拾完不到半天的时间,她的老公又足以让书桌凌乱不堪。
两人为此小吵不断。
你怎么只顾自己爽,你没看到桌上的东西乱七八糟,在这样环境里生活多难受啊?
哪里难受了?这些都是有用的资料,需要的时候一下子就找到了,何必收拾呢?
很显然,情况没有改善。
他依旧“懒”,她依旧为此烦心。
整洁与混乱之间,大多数人会趋向于选择前者。究竟孰对孰错呢?
之前我对此也有过困惑。最近看了著名经济学家哈福德去年出版的书籍《混乱》,书中的观点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不同深度的认识。
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假设现在有2个年轻人,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强。他们代表的是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普通人。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做事风格不同:
小明办公桌非常整洁,各种文件分门别类整齐摆放,连电子邮件都整理到各个目录下;
小强就常常不修边幅,桌面堆着一摞摞的文件从来不分类,也从不整理电子邮件。
现在的问题是:①你认为谁的效率更高,谁的生活更好?②你想当小明,还是小强?
也许,大部分人会羡慕小强的随性,但是会认为小明的工作效率更高,他的生活会更好。
对于该问题,《混乱》一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你应该做小强。因为做小强,你不但更省力更省心,而且效率更高生活更好。
为什么呢?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专门研究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特别热衷于把文档分类的人,他们纯属浪费时间。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分类,保存了大量分好类但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由于分类整理的过程花了很多心血,他们还不舍得扔。
最终,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还增加了心理负担。
其实,一旦文件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丢到桌子上。这种做法最大的益处就在于,它能保证最常用的文档在最上面。
也就是说,别看桌上的文件很凌乱,其实这其中已经包含了有关文件优先级的重要信息。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清理那些长期放在文件堆最底部的资料即可。
至于电子邮件就更没必要整理了,相关统计显示,通过一份整理好的目录系统找到目标文件大概需要花费1分钟,而直接在搜索框里搜索关键字只需要17秒就能找到目标文件。
由此可见,一张凌乱的桌面不意味着邋遢,相反地,它能有效提升你的效率。
此外,《混乱》还对此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书中指出:
小明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比外部系统低的位置,他是被动的,像整理文档其实就是为外部系统服务。从小明的行为可以看出,他认为不管有没有用,这个外部系统最重要。
相反的,小强则是主动的,文档在他看来就是为我所用的工具,所以他不在乎那些文档看上去乱不乱。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应该像小强那样做事呢?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把我们培养得太循规蹈矩了。与其说这是在谈论工作方法,不如说是在谈论人性。
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换句话说,凌乱是一种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它避开了循规蹈矩的人性。
有一个真实的事件。
2014年,伦敦地铁工人爆发了一次大罢工,导致全程270个地铁站关闭了171个。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大部分乘客都使用了跟平时不一样的乘车路线上班。
但有意思的是,罢工结束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回到了原有的上班路线上。大约有5%的乘客,从此继续留在了罢工那天新发现的路线上。
换句话说,因为这次罢工的震动,反而给了这些人一个发现更好路线的机会。
哈福德在书中把这种震动,叫做“任意的震动”,即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就这么随机地、简单粗暴地震动一下,但这对你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机会。
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而灵感通常就来源于任意的震动。
事实上,真正的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时刻欢迎,甚至还会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有一个音乐家他为了找到灵感,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做法。
他事先准备了一些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句话,例如有的卡片上写“强调缺点”,有的写“把顺序颠倒一下”……总之就是一些充满随机性的指令,然后音乐家把这些卡片放到一个盒子里,把顺序捣乱。
当他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灵感枯竭的时候,他就会打开盒子随便抽一张,然后这个卡片上写什么,他就会要求整个乐队按照卡片上的内容想解决办法。
乐队里的其他人一开始很反感这种做法,因为卡片上写的内容从来都不知所云。
但是,这个音乐家逼着大家这么做。时间长了,人们就发现,这个办法真的会带来神奇的效果。
比如他们有一次抽到一张“想象你是一个园丁”的卡片。大家就想象园丁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肯定的是园丁是栽培东西让其成长的关键人物。于是,它们就尝试在乐曲里增加一点“成长”的元素。有了这个思路,歌就写出来了。
这个爱抽卡片的音乐大师就是先锋派音乐人布莱恩伊若,他的很多经典之作都是这种办法创作出来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哈福德指出,我们可以运用“多项目工作法”来可以增加任意震动的频率。
具体来说,你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项目,比如说几个科研项目、几个写作项目,甚至包括几个家务。这样不同工作内容间的想法就会相互融通,产生不同的创意。
曾经有人探访过像乔布斯、爱因斯坦、扎克伯格等成功人士的办公环境,结果发现他们的办公环境都是凌乱无序的。
爱因斯坦的办公环境
乔布斯的家庭办公室
据说,爱因斯坦还有一句名言来反驳那些让他整理书桌的人:“如果杂乱的书桌意味着杂乱大脑,那么,空桌子又意味什么呢?”
《混乱》用事实告诉我们,拥抱混乱,不仅能提升效率与创造力,更是一种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
所以,永远不要小看那些生活凌乱的人。
参考书籍:蒂姆·哈福德《混乱》
作者:夏穆,新媒体工作者。
↓订购《成长词典》,每天掌握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