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i科技你好
创建于1997年初的Chinabyte比特网是中国第一家IT互联网媒体。汇聚高端商业人群,紧跟IT行业趋势,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报道和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Hi科技你好

华为也要下架微信? 你支持谁?

Hi科技你好  · 公众号  · 比特币  · 2017-08-07 18:27

正文

比特网 ChinaByte.com

新科技 / 新商业 / 舆论高地 / 商务IT

顺丰和菜鸟的撕bi还没过去多久,另外两个大头在最近又掐起来了。


8月4日,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名为《华为和腾讯陷入用户数据之争 后者要求政府介入》的报道,称华为正在通过其荣耀Magic智能手机收集用户活动信息,以打造其人工智能功能,例如使手机能够基于用户的短信内容推荐餐厅。其收集的信息包括热门社交应用微信(WeChat)的聊天信息。


腾讯认为华为夺取了微信的数据,华为认为我通过用授权的,我没错。

腾讯要求工信部介入,而工信部暗示,你们自己协商解决就好了。


你们想过用户的感受吗?


先来捋一捋,华为和腾讯到底在吵什么。

华为去年开发出荣耀Magic手机,它可根据微信聊天内容自动加载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

但不妙的是,华为和微信一直未能达成合作。腾讯称华为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已向监管部门投诉。


华为否认侵犯用户隐私权,表示只有用户通过设置以后公司才能收集到数据。“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属于用户,而不是腾讯或者荣耀Magic。”华为称。


我们来看看两边都拥有什么样的资源:


华为 :2017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3850万部,仅次于三星的7980万部和苹果的4100万部,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品牌。其中在本土出货2350万台,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


微信 :截至2016年12月,作为此次分歧核心的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就已达到了8.89亿,日均使用时长4小时及以上的用户占34.6%。其中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信息量相当可观。


人工智能和数据


从数据上来看,微信和华为都拥有特别大的用户数据基础,而这一次出现了“抢”客户信息,主要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事。


华为将在今年10月正式亮相的华为Mate 10的一个亮点就是人工智能芯片,而华为也不会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品牌。


尤其是当下手机厂商都已把研发重心往人工智能偏移,力求在下半场的赛程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拥有更多话语权。


偏偏微信就是渗透力和用户粘性极强的一个平台,要做人工智能,用户的数据是不可或缺的。


腾讯认为,华为这种手段获取了微信的数据是不对的, 当时发布会上荣耀总裁赵明介绍,荣耀Magic的做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系统获取用户数据需要用户授权;第二,个人数据本地化处理。不过,这个本地化处理更多的是针对第三方,用户的个人数据不会对第三方开放,但是,这些信息当然会经过荣耀的数据中心。


华为的发布会现场


立法缺失 边界模糊


说到底,两方都有用户的数据,而双方目前在争的是这个他们自己身并不具备的东西。

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而是各方都在想方设法搜集用户的数据。


当这些手机品牌全部开始以人工智能为卖点,用户数据的归属以及手机用户信息的边界在哪里,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在小米刚刚发布的MIUI 9系统中,它已经开始像荣耀Magic那样,调度各应用内的数据,包括微信。


而且华为也说了,他们抓取数据,是通过用户的授权的。


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顾正平表示,如果华为在授权条款中写明类似可以收集用户使用本手机产生的各种信息,那么按照现行法规,获取用户自身信息有一定合法基础。


但一位多年研究大数据安全法的前工信部资深专家认为,6月1日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提出厂商收集、使用个人数据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华为收集信息是为了改善手机硬件的性能,那当然是正当必要,但如果只是为增值服务而收集微信之类的信息,那是否正当必要就值得商榷。


他强调,微信不只是社交工具,也是通信工具,支持点对点的私人通信,可以上升到通信信息保密的层面。

《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4号)指出,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使用的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负责。

在现行法律法规之下,华为和腾讯的这次事件并不能界定华为行为是否违法。


而整件事情中,作为数据创造者的个人用户,在这些数据资产的巨头争夺战中,完全没有发言权。


福利时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