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五番队
愿每一个固收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再添“新绿”,国家级荣誉+1! ·  昨天  
中国电信  ·  【中奖通知】送1000元话费,来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五番队

债市下半场:没什么系统性机会了

五番队  · 公众号  ·  · 2020-12-11 18:12

正文


上半场——回顾与总结

开端之前的史前史
2008年之前,属于债券市场的史前史。在这一时期,市场完成了一系列必要准备工作,法律法规、发行交易制度、交易场所、参与者准入设置,都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改善的过程。一些标志性实践诸如国债发行、“327”事件、银行间市场成立、丙类户松绑、央票诞生等等,客观上都推动了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个小时代
4万亿犹如向世界宣告:“one piece 是存在的!”,各路机构和精英纷至沓来,急速涌进,债券市场才正式进入上半场。在这期间,无论机构还是从业者,多数都经历并享受了远超自己能力的财富和声誉,可美好的时光又这么短暂(2008-2016),所以我愿意称之为小时代。
上半场按照不同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三个小时代,分别是2008~2012年的投行时代、2012~2016年的交易时代、2016~2020年的投研时代。在每一个小时代里,一级和二级市场都经历了一桩桩波澜壮阔且劲爆十足的事件,留给我们在下半场慢慢回忆品味。



投行时代(2008~2012年)


这一阶段,市场仍处于起步期。从量化表现上来看:首先,债券发行量小,2008年总发行量7.3万亿,净融资额2.7万亿,2012年与此相比分别增长了1万亿左右,增速其实并不高;其次,结构上,发行集中在较少的主体之间,发行规模在100亿以上的个数占比7%、规模占比却有68%。
市场特点可以类比1978-1992年国内的商品经济:商品种类少,凭票供应,生产什么都好卖。无论券商还是资产管理机构,都是得一级者得天下:投行之间的竞争还不充分,投行一级承销费率高,券商收益贡献最多的是债券发行部门,对于资产管理机构,最重要能力是否能以平价或相对便宜的价格从一级拿到债券。
这是市场起步期、成长初期,各种非市场化因素比较多,市场格局是供给严重不足,相对配置端债券发行持续不足,表现为卖方市场,价格也由卖方决定,因此利润空间大。 这一时代的驱动力来自于供给端,也就是投行驱动。 丰厚的收益空间,也使得资金、人才涌入,推动了供需平衡,迎来了最美好的下个小时代。



交易+投行时代(2013~2016年)


这一期间,是债券市场的历史大牛市。发行端规模增加很快,4年间发行量年复合增速46%,2016年到36万亿,净融资额年复合增速42%,2016年到16万亿,而这两个数字,在投行时代里复合增速只有3%和10%。
与此同时,市场交易活跃度急剧增强,当然也受到宏观大环境的助推,银行间回购成交量提升迅猛,利率大幅下行,无风险利率和信用利差显著压缩,以5年期AA+公司债来观察,高点到低点下降了将近400bps,而利率下行又促进了发行量的提升。


发行制度上产生变革,市场化的方式询价簿记发行成为主流,投行竞争也初现,一级承销费率可以看到大幅降低,不过承揽项目的增加使得一级感受到的冲击还不明显。
市场鼓励规模、创新,激烈竞争和新机遇并存,这很像1992年到1997年的中国:自1992年小平南寻,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了《深圳特区报》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以放开民营经济的方式扩大供给。 民营经济迎来春天,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的事业很多也都起始于这一年。
高效率资本的进入,改善了市场的供给格局,促进市场规模扩大发展。
从资管市场也可见一斑,银行理财和债券型基金,都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速到42%,债券型基金38%。
这是债券市场的黄金时代,高速成长期并开始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行业面对的是,支持的政策态度,逐渐完善的监管,日益充实的人才,以及竞争的产生,这都使得供给能力和质量快速提升。灰色地带也相应压缩,比如12年开始出现一些清理整顿的事件。
整体行业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利润空间虽然和前期相比有所回落,但在对规模的追求和杠杆的支持下,总量增长显著,因而也有丰厚回报。行业交易员队伍大幅扩张,是这个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交易的能力决定一个机构的下沉边界、杠杆水平,也就决定着收益率。 这一时期发展驱动由投行,转为交易(主)+投行双驱动,重心更向交易转移。



投研时代(2017~2020年)


供给增加之后,质量的差异显现。 从违约债券来看,数量和金额,近年都有大幅增加,尤其在18年去杠杆的环境下,当年违约金额超过千亿。虽然16年之前也有违约,但是规模都比较小,也很多最终得到解决,给行业带来的痛感还比较有限, 后面随着量以及涉及面越来越广,此前市场存在的刚兑预期被撼动 ,需要倾注更多投研精力甄别筛选,很多机构开始建立自己的评级体系,强化风险把控。
好似1997年到2001年的国内经济,供给迅猛提升之后,竞争中的低效落后产能面临出清,当时的下岗潮等都是时代供给过剩的缩影。
2016年10月利率见底,标志债券市场已经处于成熟期, 人才饱和、监管严格、竞争激烈 。从投资者见不到发行人,到发行人主动路演卖债, 债市进入买方市场。
供给一方的溢价能力大幅回落,投行已经不能够成为核心驱动。从二级的角度来看,收益也同质化,很难做出差异,交易驱动也受到诸多限制,而与此同时,违约的增加,使一级二级面临的风险都有提升,与做出规模和收益相比, 防范风险重要程度陡然提升 ,保住劳动果实需要首先不踩雷不摔跤,投研成为主要驱动。过去三年只要不踩雷,就能妥妥进入收益前十。
上半场的债券市场,从起步期、成长期逐渐演变到成熟期,从最初的供给短缺、利润空间较大,到后来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从而增加供给、引入竞争,盈利难度提升,实际收益水平下台阶,落后产能面临出清。这其实符合一般行业的发展规律,有着内在的必然。


下半场——现状与出路


下半场和上半场相比将有很大不同。 上半场的债券市场,从业者围绕收益端谋求发展 ——一级的扩大规模,二级的提升杠杆、下沉资质、波段交易等等,都是收益层次的发展思路,投研时代也依旧是企图通过防范风险来保住收益。
下半场,最主要的着力点是在成本端 ,这是利润空间压缩,并且行业监管趋严(所有的赚钱手段都被知道了)之后的被动选择。展开来说就是,提升效率、加强管理、开源节流,降低交易成本。微观上,可能体现为,对内部管理团队更苛责,前台中后台化等等。
收益端还有机会吗?并不存在系统性机会 ,可能只有一些结构性机会了——初步预判可能存在于离岸市场(资金成本优势明显)、垃圾债市场(供给增速太快,需求严重不足,定价扭曲),以及“+固收”市场(是“+固收”不是“固收+”)。当然对机构而言,这些也都是边际机会,属于锦上添花,受约束也很多,都不是能改变机构本身盈利主体的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