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物品、空间来觉察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将更多的潜意识带到意识层面,帮助我们去探索自我,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此谓觉也。
有孩子的家庭恐怕都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孩子的物品,书、玩具和衣服像个正在发酵的面团,不断地膨胀,不仅占据着家庭的空间,似乎也正在挤压你内心的空间,让你焦躁不安。
这时,你会卖力地收拾,然而转身后又是狼藉一片;亦或是“断舍离”般拼命扔,但结果只不过是扔完再买……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空间呢?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草心老师,她是童书妈妈儿童写作课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取得了日本JALO协会从业资格证的规划整理师,这一次,她从专业角度为我们带来启示:
也许,该整理的不是那些物品,而是我们未经察觉的内在。
规划整理的本质是
俯瞰自己的生活、清晰认识自己
知道我是规划整理师后,身边很多朋友都会来向我咨询,比如:
我衣服特别多,怎么整理啊?
孩子的玩具铺了一地,要如何处理?
家里太乱了,我想变得清爽一点!
……
大家的需求很迫切,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希望我能给予一个正确答案,然后他们照着答案去做就好。
但遗憾的是,规划整理并不仅仅是对物品的舍弃和收纳,更不存在什么正确答案,它与我们的内在是紧密相关的。
其实,我也曾对规划整理有过误解。
我最早接触规划整理是在2016年,近藤麻理惠老师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和山下英子老师的《断舍离》正风靡中国。
读后我眼前一亮。一边艳羡日本人家庭的干净整洁和整体的协调感、舒适感,一边开始想要把它作为一种技巧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但那时,我的理解比较肤浅,对我而言,规划整理就是扔东西;扔完之后,找合适又漂亮的工具来收纳家里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物品”才是重中之重。
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
有时候,会想要做到厨房台面空无一物却发现怎么也实现不了;有时候,会在发狠扔完了东西之后发现还需要它;
有时候,好不容易整理好了衣柜之后,过一段时间它又会恢复混乱;
有时候,我会嫌孩子的玩具太多,趁她不备偷偷扔掉一些,过一段又被孩子买了回来;
还有的时候,我会纠结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收纳工具而迟迟无法展开整理工作……
后来,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原来生活规划整理的对象并不是物品,而是人、物品和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人才是规划整理的终极对象,物品和空间都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整理环节比收纳环节更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整理的不是肉眼可见的外在环境,而是整理自己的价值取向、心理情绪状态和思维习惯,从而建立起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对物品和环境的取舍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俯瞰自己的生活,更清晰地去认识自己。把自己的内在状态整理清楚明白了,收纳就是一气呵成的技术活儿和体力活儿了。
境由心生,外在的环境自然也就会跟着发生改变了。
也就是说,生活环境混乱只是表象,要解决它,我们就要洞察表象下面的问题的本质。
我特别赞同日本的“以人为本”的规划整理流派,他们认为:
从生活的困惑中,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内在状态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接纳当下的自己,看看怎样可以做到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整理的精髓。
接下来,我会讲三个家庭案例,透过具体场景,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整理物品来清晰我们的内在,进而帮助我们真正地提高生活环境和品质。
案例一
孩子的玩具太多太乱怎么办?
一位妈妈对我说,“我知道我们家已经很整洁了,但还是觉得不爽”,让她苦恼的是客厅,这里到处都是4岁小女孩的玩具。
交谈之后我们了解到,她很爱孩子,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习了不少新教育理念,她不想压抑孩子的天性,想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所以,家中的客厅四周都散布着孩子的各种玩具。
但另一方面,她对审美和生活品质有自己的要求,她希望客厅里的东西要少而精,有美感,她觉得到处都是孩子的玩具有些乱。
同时,她对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在现有的基础上,她希望孩子在玩耍时能够更专注,她还希望孩子可以多玩一玩乐高、泥土和涂鸦。
由此,她真正的需求终于露出水面:在亲子关系中找到一个既让孩子舒服也让自己舒服的平衡状态。
但是孩子只有4岁,我们还无法直接和孩子去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而找到第三法。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调整环境。
基于她对孩子的了解,我们先协助她适当地减少了一些物品。
然后经过与她反复讨论、修正,在客厅里对孩子的玩具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与整理:
一、过家家区:4岁小女孩,正处于喜欢玩过家家、角色扮演等游戏的阶段,有很多的房子、马车、玩具床等玩具,而且相对而言都比较大型。
而这些也正是客户觉得“乱”的主因。
于是,我们把这些玩具集中在了展示架的最下面两层,孩子坐在旁边的地上就可以开始自由玩耍了。也适合小女孩的身高,拿取方便。而展示架的上两层,就作为妈妈的展示区。
▲整理前的展示架
。
▲整理后的小女孩的玩具区,位于展示架的最后两层
。
二、自由涂鸦区:将小木桌和木制画板调整到一起,组成一个温馨的小角落。
▲整理后的属于孩子的温馨涂鸦区。
三、阅读区:用沙发后边的大书架替换掉她觉得不牢固有危险的小书架,挪走不用而又碍事的大音箱,如果在上面摆上一个舒适的坐垫,就着旁边窗户里洒下来的阳光,读一本书,多么惬意!
▲整理后打造的阅读区。
四、玩具架区:原来这个区域的玩具很多,堆积在一起,下层玩具的拿取不太方便。在进行适当的减少与调整之后,拿取更方便了。而且,我们把妈妈希望孩子多玩而孩子也不排斥的泥土和乐高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五、手工区:客户家的茶几是原有的亲子手工区,我们对此给予保留,只是对放在茶几下的手工玩具进行了适当的精简和调整。
▲整理后的孩子的专属手工区域
。
晚上,我们询问她“孩子回家后的发现和反应”,她的回答——“玩得很愉快”。
案例二
孩子的每一张画都想留下来!
一位朋友向我诉苦:我家里有好多孩子画的画,怎么办呢?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朋友把孩子画的大部分画都如获至宝地保留了起来,孩子现在已经快8岁了,那么多的画,需要有地方放,影响到了家庭生活空间的舒适程度。
可朋友又舍不得扔掉。于是陷入了两难境地。
深入探讨后,我们找到了她这种纠结背后的需求:
一方面,朋友想要用保留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支持与肯定,以及她对孩子作品的喜爱。
另一方面,她还觉得如果把这些画保留起来,等长大后,孩子一张一张地翻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巧合的是,我也有第一方面的需求。于是,我和她分享了我是如何满足自己需求的:
第一,提供家里的墙给孩子,由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画,装上画框挂起来。
第二,在年底,由孩子在当年的画中挑出自己喜欢的十几幅,制作成来年的台历。
▲
用女儿的画制作的年历。
我们还一起想到了新的办法:把孩子喜欢的画和我们喜欢的画都拍下来留存。
至于朋友的第二个需求,我们不难发现,是她希望孩子长大了去翻那些画,但孩子不一定有这个需求。
情绪的背后,往往是有需求没有被满足。当我们找到它,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在二元对立中纠结。
最后,朋友对以上解决方法进行了综合运用。同时,在征求孩子的意见之后,仍然保留了不少的画。
当然,她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那就是:为这些画提供相应的储存空间。
案例三
孩子的衣服为什么这么多?
最后一个是我自己的案例:整理孩子的衣服,我想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首先,基于自己的价值取向,我明确了以下几点。
1. 谁才是这些衣服的主人?是孩子还是妈妈?
——孩子
2. 对儿童物品做规划整理的目的是什么?
——方便孩子取用,同时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的物品的意识与能力。
3. 妈妈在儿童物品的整理中起什么作用?
——协助,提供方法
4.孩子的年龄及天性,孩子使用衣服的习惯。
——9岁,女孩,不喜欢叠衣服
其次,在明确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和孩子的沟通之后,我和孩子一起对她的衣服进行了整理。
整理中我觉察到:
1.有很多裙子,孩子几乎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穿过。她说:“每天都会有体育课,穿裙子不方便”“更喜欢穿宽松、便于活动的衣服。”所以周末也几乎不穿裙子。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裙子呢?
——我买的。
为什么我要买这些裙子呢?
——我觉得小女孩穿上会很漂亮。
为什么孩子不穿,我还会继续给她买呢?
——因为我喜欢,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没有新衣服穿,就很希望自己可以穿上漂亮的裙子。
2.有一些衣服虽然不是裙子,孩子也很少穿。孩子觉得不舒服,有点小。
为什么会有穿着不舒服的衣服呢?
——我买的。
为什么我要买这些不舒服的衣服呢?
——孩子不喜欢逛街买衣服,所以这些衣服并没有让孩子亲自试过。
为什么孩子不出现我还要给她买呢?
——她需要可是又不愿意出现,我只好代办了。
觉察后,我决定:找我的倾听伙伴,释放儿时没有漂亮裙子穿的难过与伤痛。
然后和孩子沟通,商量出两个解决办法:
1)有时间,孩子尽量和我一起去买,孩子需要买衣服,由她来挑选。
2)孩子实在不想去,就先不买了。或者妈妈愿意的话,先帮忙买一次,但回家后,孩子必须尽早试穿,不能连续代买。
最后,我们对衣柜进行规划,对保留下来的衣服进行收纳。一个不用换季、方便孩子拿取也便于儿童自我管理的儿童衣柜打造完成。
▲整理后孩子的衣柜
。
更重要的是,衣柜里装着的都是孩子自主决定留下来的衣服。她仍然保留了几件裙子,说:“这是我偶尔会穿的。”而我们愿意尊重她暂时保留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