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圣经创世纪》
十几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逃了日文课乱晃荡的下午,在附近小区刚开的小书店里偶然邂逅的这本书。
因为喜欢狗,所以看着封面就买了。那个年龄的我沉迷于挖掘一切事物的真相,好想要给自己开一只天眼。
十几年过去以后当我自身也被长久缠绵的精神疾病所困扰的无数个当口,细细重读,我才明白,我也不过是第二颗心脏跳得过于旺盛猛烈了些的一个普通人。
顺着保罗茫然而痛苦地讲述。去静静的看着一桩事件的发生,而不再疑惑。整部小说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块投入静静的湖,荡起一圈圈波纹使得原本看似平静的湖面震荡破碎开来。
映射在湖中的景是生活的表象,这平摊开来映现在你面前的表象就这样碎裂开来,而急于找到它本身的样子,等待它平静下来颇费些时间。
时间就是保罗一场一场连贯的记忆更迭,所有的再度快要归于平静时,你发现原来那个湖面不是个实体,真正的生活有四野山峦陡峭,有天空乌云滚滚也有飞鸟,大树,藤萝,什么都有。好的不好的。
你却一直未曾看见生活的真相。
《巴别塔之犬》讲述一个让人神迷却哀伤至极的一个故事。
语言学家保罗下班回家看到的是妻子已经死亡的现场。她从院子中的苹果树上摔了下来,颈椎折断。没有留下任何话语和消息。唯一的目击者似乎只是他们共同养的狗罗丽。
保罗决心穷尽后半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引导罗丽学会说话,或者说像人类一样传达出妻子真正的死因。保罗不断的回忆不断地反复实践,直到他一步步地接近真相,读者跟随着保罗的记忆与现实同时进行的生活,几乎同时与他一同发现他妻子露西的死亡真相。
作者卡罗琳帕克丝特,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美利坚大学创作研究所毕业,卡罗琳帕克丝特,到目前为止创作并不多,但是有书评家称赞她是美国新生代作家当中最耀眼的一位。
她目前只出了四部作品,在正式开始创作之前,卡罗琳曾在一家书店做了三年的工作。相信这是她重要的三年。
看到有人对她的我很赞同的一个评价,阅读卡罗琳的作品,就像一场梦境,神秘,浪漫,惊恐,绝望各种都有。本书进入畅销榜榜首,是有理由的。
爱情确实是人类不分种族,不分时代的恒久的话题。好像关于爱情的悲喜大剧虽然总是轮番上演,但本质都没有太大差别。
然而《巴别塔之犬》里描述的,除去人与狗之间最难以言说的最深刻的羁绊和依赖,连男女情爱都让我们看到一扇秘密之窗。
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其实无限广大,也许这颗心有脆弱的一面,甚至也许不堪一击,但是它好像一片星空。
卡罗琳作品不多,但都基本受到广泛好评,她传递的绝不仅仅是入骨的痛和绝望,而是暗藏在绝望和纷乱的表象下的显然可见的安静的救赎。
本文的两条线都可以说是主线或明线,都不属于暗线 。
一条是保罗在妻子死后,不断地寻找其真实死因的过程。第二条是随着每一天的寻找和探索,他从第一天与妻子露西的相遇开始细细回忆。回忆的过程也是按照时间线路非常有序地进行的。这两条线相辅相承,互为补充。
他们相识相恋和短暂的婚姻生活,终结在那场坠落。她死了。他的关于两个人的共同回忆无法再延伸了,而此时,他的努力探索的过程也将迎来结果。
1开篇
开篇他缓缓悲凉地诉说那个一生再难忘记的日子,妻子的死亡现场在读者眼里从文字变成了一目了然的视觉化效果,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全书悲伤和悬疑的基调。即显示了这是探寻之路的开始:
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只有这些。10月24日的那个下午,我的妻子露西蓝森在院子后面的苹果树上坠落而死。除了我们的狗罗丽,没有第二个目击者。
读者之看到这个开头,已经被疑问和伤感笼罩,自然更不可能认为这会是个喜剧。此时的保罗他是一个拿着镜头的摄影师,倒带回放,那些他亲自参与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
2努力的中心以及念头起因
保罗在葬礼之后悲伤之余看到了一点点少有的线索,那就是书架上的书位置发生的改变。另一个是那块牛排。
这样微薄的线索,和那块牛排所能产生的联想,让保罗的努力重点变成了努力试图让罗丽开口说话或者用键盘传递信息。
为了让自己信服也让读者信服,保罗,当然是作者,特地详细举例了十六世纪里昂的灵犬以及十八世纪匈牙利的哲学宗教与生物学,相关联的据说一个很有名的实验,最后甚至用笑话引出了温德尔赫里斯这个人,这个恶魔在本书的内容当中,担任绝对黑色的一个角色,黑色以及黑色集团的首领。
这就为本书提供了除了露西的死,另一个悲剧的伏笔这可惜保罗似乎在这里并不知道。
3与露西的相识相知与婚姻
从最初的那个黄昏跳蚤市场和方形打蛋器,他跟露西的爱情以快乐轻松相知相惜拉开帷幕。一个新世纪的婚礼,各种意兴盎然,美妙难言。
他们的交往又接着徐徐展开,就胶片上的影像似乎是五彩斑斓而不是黑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