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证券市场前景可期,是指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沪深股市仍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以及对投资人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特别要强调的是,沪深股市对投资人的回报是权益增长回报,即净资产收益回报,这样的融资能力以及对投资人权益合理增长回报,使得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上述结论,既有以往沪深股市运行实际统计结果的支持,也反映了未来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管理的客观规律。
一、沪深股市以往既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也给投资人带来合理的权益增长回报。
1.沪深股市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数据可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沪深股市创立已经运行了20多年,国民经济中绝大多数行业规模较大以及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选择了上市。
2.沪深证券市场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股份公司在沪深股市进行权益融资有四种方式,IPO、增发、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图1是沪深上市公司历史以来的不同融资方式分类以及合计的统计结果,截止到2015年底,沪深股市权益融资总规模为约7.18万亿元。
图1
沪深股市权益 融资年度统计(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告数据)
由于上市公司数量以及资产规模的增加,国民经济资本证券化水平不断提高,所谓资本证券化水平就是资产及其运行透明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占全社会经营性资产的比例,整个社会经营资产的公开透明运行对政府税收及其社会财富再分配带来便利。
人们所看到的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发布的资产及其盈利结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结果,与其净利润相匹配,意味着上市公司缴纳了必要的税收。所以尽管有少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造假的事件发生,但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自市场创立以来年均超过12%的净资产收益结果是纳税后的结果,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而且贡献巨大。
3.沪深股市的发展给社会和投资人带来了良好的权益增长回报。
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自市场创立以来年均超过12%的净资产收益水平,不仅意味着公司做出了必要的纳税,也表明上市公司总体对投资人有合理而较好的投资回报,不仅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也对投资人有较好的权益增长回报,正是由于上市较好维护了公司融资、对投资人回报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多赢结果,使得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促进了上市公司实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下面的几张图反映了上市公司资产增长和投资人权益增长回报的数据。
过去的20多年,沪深上市公司净资产达到了年均复利12%以上的收益水平,而且近两年在外部经济环境压力较大、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2%的水平。
图2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告数据)
图2是沪深股市创立以来上市公司按年度划分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利润总额统计。
图3 (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告数据)
图3是沪深股市创立以来上市公司按年度划分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总额统计。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沪深上市公司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盈利水平,总体净资产稳步提高,并且,这两年人们感到经济环境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沪深上市公司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收益水平。
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实现了较高的净利润水平,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投资人的权益增长回报,其中净利润的一部分以现金分红形式分配,目前派现比例为净利润的三分之一左右。
图4
(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告数据)
图4是上市公司融资和派现分配对比的情况,上市公司每年的派现分配接近融资规模,截至到2015年度的派现统计,沪深上市公司派现总额为5.52万亿元,派现数量达到了融资总额的77%的水平,表明上市公司整体上所融资金大部分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给了投资人。按净资产派现率衡量,上市公司也有较好的派现水平。
图5 (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告数据)
图5是以上市公司净资产为基准的分红水平统计结果,按上市公司净资产计算,每年派现分红达到4%左右的水平。按上市公司净资产计算,每年派现分红达到4%左右的水平。上市公司派现只是将净利润的三分之一左右进行了分配,未分配利润转为股东的不断增加的净资产,目前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的大部分是上市公司运营为投资人带来的权益增长结果。
以上是全部上市公司总体的盈利及派现情况,投资人只要采用能够拟合投资全部上市公司的方法,就能获得同样水平的权益增长及其现金回报,由于大数法则等统计原理在上市公司投资中同样适用,投资人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选择上市公司进行组合投资,就可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拟合投资。
二、市场相关方应做有利于上市公司做好实业经营及较好盈利水平的事
全社会应该正确认识,上市公司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投资人的合理投资回报,根本上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实业经营和净资产收益。上市公司实业做得好就是为社会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国家提供了合理的税收,上市公司纳税后的净利润就是投资人的权益回报,至于往往高于净资产的股票价格只是证券市场对净资产的标价而已,不能简单将其算成对投资人的回报。
这里我们不得不反复指出,长期以来一些人所认定的以股票价格计算的所谓市场价值是上市公司对投资人回报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
长期而言,全部上市股票平均价格上涨是由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长支撑的,例如,目前全部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为23万亿元,市值50万亿元,市净率估值略高于以往的平均水平,按照近年来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6年左右以后,净资产增加到46多万亿元,同样估值水平下市值到100多万亿元,投资人的投资收益率就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期间由于价格波动,市净率会有高于2倍的时候,也会有低于2倍的时候,在价格波动中,由股价衡量的收益高低只不过是上市公司净资产及其收益水平的标价而已,除非投资人幸运在高点卖出,或者不幸在低点卖出才会有更高收益或更低收益甚至造成损失,但由于股价波动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只是发生在投资人之间,并不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及其对投资人的回报高低。
举一个具体的上市公司万科股份的例子。
一年多来万科公司的股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似乎让局外人雾里看花。但我们只要抓住万科融资以及净资产收益的情况,就能看清这家公司总体经营情况以及对投资人的总体投资回报的这是情况,也能对不同股东的决策是否恰当做出判断。
万科1988年发行股票,1991年上市,自上市以后不断融资,到2006股权融资总计51亿元,之后的2006年12月和2007年7月,万科又分别进行了41亿元和100亿元的股权融资,融资总计192亿元。期间,万科较少现金分配而较多派送股份,目前万科股份总额110亿股,每股净资产9.11元,净资产总额为1000亿元左右,加上不到200亿元派现分配,从净资产回报判断,万科从投资人手里拿到了192亿元的投资,对投资人的总体回报大约为1000亿元,5倍多一点。
万科公司在2015底停牌时,股价为每股24.43元,市值2600多亿元,这个价格只不过是一些股东争夺控股权或由其他因素导致的价格博弈结果而已,并不是万科公司创造了较高的市场价值。刚刚复牌几个交易日,万科股价连续下降市值损失了500多亿元,同样道理,这是股东们交易的结果,也不是万科公司毁灭了投资人500多亿元的市场价值。再往前看,到2011年时,万科累积派现不到100亿元,当年股价最低时为每股6元钱,那个时候,拿到投资人192亿元的万科对投资人的回报总额,市值加派现不到600亿元,不管人们对万科是褒是贬,上面的数据还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么多年万科股价估值时高时低,不能讲万科公司一会为投资人创造了财富,一会毁灭了投资人的财富,如同全部上市公司为投资人带来的真实回报就是利润一样,万科给投资人带来的净资产增长回报不低,达到年均15%以上的水平,但也不像股价一时暴涨表现得那么高。
所以从根本上讲,单纯靠股价波动获得的收益,而不是靠上市公司净资产增长支持的上涨获得的收益,那只是炒股者之间发生了金钱转移而已,一个炒股者的收益必是其他炒股者的损失,不是所谓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值回报。
全部上市公司为投资人带来的回报,实实在在的就是净资产收益, 2015年沪深股市年初市值接近50万亿元,年中6月份市值最高时78万亿元,年底市值又跌到了市值58万亿元,显然我们不能说这一年上市公司给投资人创造了28万亿的市场价值又毁灭了20万亿市场那价值。这一年,沪深股市净资产收益率大约为13%,净利润总额25.5万亿元,也就是说不管股价涨跌如何,上市公司给投资人的真实回报就是2.55万亿的元的利润。至于这期间不同股东之间市值的损或益变化则完全由相互间在股价低或高的买卖所致,与上市公司的盈利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图6
(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告数据)
图6是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净资产与市值变化的统计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沪深股市净资产稳步增长和股价大幅波动情况可以看出,抛开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即净资产和盈利多少去看股市,似乎股价变化无法琢磨,但回到真实情况,股价无非是净资产及其盈利的一种标价形式而已。
不管融资还是投资收益回报,根本上决定于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因此有关方面都应做有利于上市公司实业经营及其较好盈利的事,为此,需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或做法重新审视。
1.“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说法误导大于警示。
这句经典的说法,表面上看是为投资人着想的警句,实则是对众人误导的暗示。
由于全部上市公司保持较高的净利润水平,以投资全部上市公司的方法进行投资是没有风险的,股市的风险,根本源于炒股者之间的博弈,并非由上市公司出了问题所导致,无论是炒个股,还是炒大盘,只要是想通过对股票价格预测并进行买卖博弈,最终都不会有确定的盈利结果,无异于赌博。如果专注于对全部上市公司投资,即使遭遇个别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所带来的损失,甚至遭遇个别上市公司造假带来的损失,但对全部上市公司进行拟合投资的组合投资则完全可以规避个别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通过股市投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有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全社会企业的盈利水平,在合理估值水平下构建投资组合投资,何来风险。
2.基金公司以及明星基金经理的年度业绩排名误导作用大于服务功能。
基金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中介投资机构,一般会进行年度投资业绩排名,相应会评选年度较好的投资基金以及明星基金经理,所宣称的目标是为投资人选择投资做好服务。
但这种排名的效果总体上是负向而非正向的,相比上市公司每年的净资产收益水平百分之十几,每年排名靠前基金公司的某只基金动辄有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的收益,显然不是从上市公司所谓经营的好坏中获得的,而只不过是与其他炒股者博弈的结果。如果说这是市场行为的结果,监管者等不应干预,但社会正常的舆论不应去鼓噪这种行为,因为那些所谓短期能获得高收益的明星基金公司以及明星基金经理,绝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他们在排名靠前时的高收益只不过是短时赌对价格的结果,正因为如此,这种排名宣传不仅不能更好地帮助投资人进行选择,反而加深了投资上市公司是靠股价赚钱的错误观念。
3.“救市”的做法不宜再出。
合法合规运行的市场不需要救市。2015年7月,沪深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监管部门通过有关机构,投入上万亿元进行了稳定股价的救市操作。主要原因是有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为了防止银行以及金融系统由于股市大幅下跌而出现较大风险,主管部门采取了稳定股价的救市措施,使银行资金等顺利退出股市。应该认识到,这只是特定情况下主管部门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其做法不宜再出,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金融系统的资金违规进入市场的事本来就不应该发生,至于大多数国家在市场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干预市场的做法,例如短期停止市场交易等不应视为救市,而只是采取了暂时稳定市场的措施而已。
虽然我们强烈主张,在证券市场投资,应该基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获得稳定合理的投资收益,但市场不乏想获得超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收益的炒股者,而炒股者的交易行为也一定会造成股价的波动甚至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如前所述,短期单纯由股价波动所发生的损益只是炒股者之间的事,既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也不会给投资人带来损失,监管部门只要监管其行为是否合规合法即可,而不需要救市的做法。
4. 炒股赚钱是本末倒置的思维。
企图简单通过股价博弈获益害人害己。通过股票涨跌获取更高收益的思维,最终会造成炒股者之间相互博弈价格的互害结果。这种伤害既有违法、违规者对社会的伤害,也包括虽然不违法想靠博弈股价赚钱的投机者之间的互害,也是投机者的自我伤害。由于投机者的自我伤害与违法违规者的伤害交织在一起,减低了投机者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可能性。根据证券交易结算中心的数据,2015年的股灾中,由于配资的缘故,资金规模1千万至一亿的炒股者,资金清零的账户不止一万户,这种结果并非上市公司经营有什么问题造成的,而是炒股者互相博弈股价造成的。
证券市场的发展意味着其保持较强融资能力和能够给投资人带来权益增长的合理回报,这必将促进各个行业实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1.中国证券市场未来仍有较强融资能力。
在过去市场实际运行中,只要公司盈利水平及其估值水平合理,无论是IPO新公司上市还是已有上市公司再融资,基本上都能顺利进行,至于个别年份停止IPO融资以及再融资节奏的控制则有效维护了市场规模稳定有序增长。目前一级市场公司以20倍左右市盈率发行,而投资者的申购中签率平均仅有万分之五左右的事实表明,沪深股市继续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国民经济的证券化水平能够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