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奥派经济学
最讲道理的经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港天港地港人才  ·  4类人申请港硕爽翻天,利益buff拉满! ·  昨天  
港天港地港人才  ·  4类人申请港硕爽翻天,利益buff拉满! ·  昨天  
PM圈子  ·  程序员连相7天亲:规划有多重要! ·  2 天前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长城新媒体  ·  微信朋友圈更新!网友:年度最有效功能 ·  3 天前  
长城新媒体  ·  微信朋友圈更新!网友:年度最有效功能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奥派经济学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都有市场

奥派经济学  · 公众号  ·  · 2025-02-04 23:59

正文

线下闭门分享会(上海站)
时间: 2.16(周日)下午
题: 2025投资趋势分析
闭门分享计划开放名额20人左右,目前还剩几个名额,有意参加的读者朋友,可以加我微信: zhangshizhi666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都有市场

文 | 张是之

昨天文章虽然写的是阿根廷,难免不会让人联想到中国。果然,评论区很快就炸了。

很多人认为有些事情就是要集中力量才能办成,而且有的事情将来是大有好处,但是短期内无法盈利的,所以只能由国家来操持。

他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高铁、公路,还有的偏远地区农村通路、通电、通网。

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类似这些事只有交给国家来办。

这些说法颇有几分道理,一般人恐怕都无法反驳,因为现实看到的景象就是如此。

四通八达的高速高铁,开山架桥、翻山越岭的架设高压线,但凡是走过看过的,大概都不会否认中国的这些成绩。

但是不要忘了,看见成绩就高兴,就要鼓掌欢呼唱歌,这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也轮不到经济学来唱这出戏。

经济学也并未否认这些成绩,经济学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问,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如果交给市场、交给私营企业来做,会不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以及进一步,取得这些成绩的时间点会不会更提前?

答案是,一定会。


经济学不仅给出答案,还在用整个理论体系来论证,「市场经济」的效率为什么一定会高于「计划经济」。

有读者认为:

把时间线拉长,市场经济肯定是优于计划经济的,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延后性,修复的同时也会浪费资源,而且,修复的过程很脆弱易受外部攻击。个人认为计划+市场还是目前最好的路。


我的回答很明确:

拒绝和稀泥的思考方式,计划和市场泾渭分明,逻辑完全不同。你说「计划+市场」很多人可能无从反驳,但问题是,谁来回答哪些该用市场,哪些又该用计划?你开车吧,但汽油给你计划了;你抽烟吗?但烟草给你计划了。请问,你开心还是不开心?

错。现在有了网络和大数据,计划经济已经不是绝对的不合时宜的了。

还有人说:

计划和市场的区别就是分配资源的主体不同,一个是市场分配、一个是政府分配,哪有什么逻辑完全不同?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是市场+计划混合的模式,只是混合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 至于谁来回答哪些该计划、哪些该市场,就要看政府的智慧了。

这种和稀泥辩证法的思考方式,同样很有迷惑性,因为他所描述的现实,的确看上去是这样。

这个时候才能看出理论和逻辑的重要性,理论不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理论是用来剖析现实的柳叶刀。

实际上,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分配」,只有计划经济才有「分配」。

市场经济根据「价格指引」,它的底层逻辑是「自愿交易」。

计划经济根据的则是「文件指引」,它的底层逻辑是「你要听话」。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还要更直白一些吗?你还觉得它们只是分配资源的主体不同吗?

我们对于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失败,教科书上是缺失的,所以才有很多人看不清,觉得「计划经济」也还是要有,不能丢。

所以我此前文章就有说过,全局的计划经济已经没有了,但局部的计划经济化整为零隐藏了下来。


还有读者说:“ 很多科学技术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投入积累。急功近利短期投资不会成功。对博主太失望了。”

我的回答是:

失望是因为你完全不懂背后的逻辑,也缺乏对历史的足够了解。而且用「科学技术」来讨论,依然是宏大叙述,正确的思考方向是,谁看好的科学技术?谁来承担成本和后果?自己去看《人类群星闪耀时》,其中对海底电缆的介绍,实在不行找个短视频看看也可以。恰恰是很多科技的进步,需要长期大量积累,所以好钢才要用到刀刃上,避免浪费。


有读者说:“难道原子弹和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在市场作用下产出的?”

我告诉他:“因为你提出了一个完全错误的问题,所以你看不懂我的文章。”

这位读者用原子弹和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例子,来说明这都完全不是市场的产物,而是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物,以此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

这是历史事实, 可最大的问题是, 你都没有给市场机会,你怎么知道市场不行的?

我今天文章一开始说的,经济学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这件事交给市场来做,会不会做的更好?

我们今天对原子弹的宣传,是不是主基调都是从苦难中创造的辉煌?

如果这些事那么重要,为什么不是在舒舒服服的环境下创造辉煌?

为什么说起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都是用苦难来反衬功绩的更加伟大?

难道是他们不配在奋斗的同时享福吗?今天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可以获得巨额的收入,工作环境也非常好,为什么那个年代的科学家却一定是吃苦为主的?

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今天的院士科学家就过得很舒服了,难道是历史上的功勋们的贡献不如今天吗?

所以,即便是用他们自己的案例,他们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要么就是避而不谈。


还有人说:“ 海底电缆私人投资也是看到了商业前景,和基础物理研究不一样。基础物理研究很难变现产生效益,资本是逐利的,谁会投呢?你举的例子有问题。”

我说:“要不你问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是拿了美国的科研经费才搞出来的?”

结果有人接话:

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是纯理论当然不需要多大经费,但为了验证他的理论是否正确,可是花了大钱的。从大型射电望远镜到粒子对撞机,从宏观到微观的验证实验,从当时来看并没有禁止私人投资来做这些工作,但现实是的确没有私人来做这些事呀?人类文明对世界本质的终极探索,是这个物种的好奇天性,并非什么事都可以用市场收益来量化的。

我的回答:

如果一项研究,市场上都没有人愿意花自己的钱来资助研究,为什么要强制用别人的钱来研究呢?第一,伦理上说不过去,为什么要让别人为你的好奇天性买单?第二,你怎么论证这项研究就一定有意义、有价值? 直接花钱的人都不觉得有价值,凭什么觉得花别人的钱,做出的判断就一定更正确?这些问题怎么回答?

欢迎评论区继续交流。

2025年02月04日

——————


深圳线下闭门分享会
时间: 2.9(正月十二,周日)下午
题: 2025投资趋势分析
到场嘉宾:
1.刘东岳 (香港学思资本创始人,分享主题: 家庭投资笔记 );
2.黄世亮 (资深crypto投资人,主题: crypto基本安全知识 );
3.深房理 (资深房产投资人);
4.薛清和 (智本社创始人社长,主题: 2025年美债美股的投资逻辑 );
5.张乔木 (“思想史万有引力”作者);
6.老古 (资深商业咨询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