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产权成为制约我国IC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2.专利诉讼暴增或成反向指标 人工智能产业即将爆发;
3.华为三星专利战背后:“用战争制造和平”;
4.“专利大国”老躺着积灰?换个姿势变中小企业研发捷径;
5.深圳:石墨烯产业加速聚集 已申请相关专利700余件;
6.IBM新专利:或能检测驾驶员自身状态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知识产权成为制约我国IC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第17届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会暨知识产权发展论坛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表示,知识产权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IC)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事实上,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并购等资本运作频发,知识产权(IP)在并购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充分表明产业、资本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一个新趋势。
丁文武认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渐趋合理均衡,2016年设计、制造、封测的销售额分别达到1644.3亿元、1126.9亿元和1564.3亿元。
此外,从技术上来看,我国16纳米先进设计芯片占比进一步增加,SoC设计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2/28纳米工艺实现规模量产,16/14纳米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3D、系统级、晶圆级先进封装加快布局,中高端封装占比提升至30%;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内外生产线,部分细分领域进入全球前列。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专利布局、技术积累等方面基础薄弱,处处受制于人,知识产权战略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国际上知识产权垄断、控制与保护又呈现强化趋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针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知识产权摩擦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丁文武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整个产业知识产权成本,如何集中有限力量应对风险,如何布局新技术,成为我们解决知识产权瓶颈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具有技术创新密集、知识产权创造量大、纠纷高发的特点,一向受到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丁文武认为,未来要将国际化、市场化模式与中国国情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相结合,要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产业布局、协同创新相结合,要将知识产权运营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相结合,从而提高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溢价,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全球半导体观察
2.专利诉讼暴增或成反向指标 人工智能产业即将爆发;
在全球顶尖的产业专家和投资机构看来,专利和专利诉讼的数量才是判断产业是否爆发的两个最重要指标。原加州伯克利大学中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吴霁虹昨日公布自己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诉讼已经出现暴增,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万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即将爆发。
顶级指标发出“买入”信号
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成本的下降,让人工智能跨越了产业化的门槛,万亿级的产业蓝海徐徐展开。9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2017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吴霁虹表示,人工智能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而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坚持技术创新和打造产业生态,让技术应用实现落地,是产业共襄盛宴的当前关键。
吴霁虹教授的预测依据别开生面,可谓见微知著。
“我的研究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诉讼则在2010年后开始井喷,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吴霁虹阐述,大多数企业家和投资人会用投资额的多少和增长率来判断产业是否爆发,但在全球顶尖的产业专家和投资机构看来,专利和专利诉讼的数量才是判断产业是否爆发的两个最重要指标。“专利和专利诉讼的爆发意味着人们可以靠技术告状赚钱,意味着技术就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
在吴霁虹看来,人工智能是可以让中国大多数传统企业实现“换道超车”的最大契机。“互联网通过打通渠道、简化中间环节实现效率的提升,工业4.0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让商业实现高效率的产出,人工智能通过全方位的万物互联,智能化的实现个性需求配对,这恰恰是个人和企业进入互联网、工业4.0新世界的最大、也可能是最后的契机。”
“一切才刚刚开始,个人和大小公司均有机会。”在吴霁虹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都有创新的机会,大公司可以做核心技术、开放平台来构建“高城墙”;个人和小公司则可以充分借助大公司的开放平台,在应用端做应用开发和解决方案。
“未来的智能硬件必须有大脑,能够进行自我迭代,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开放合作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唯一选择,单点的个人和企业都无法支撑人工智能的精准专业化。”吴霁虹表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渗透到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保险等10大消费领域。
巨头竞技人工智能芯片
换个角度观察,人工智能爆发,与集成电路(芯片)这“魔法”获得突破密不可分。不管是智能驾驶还是人脸识别,这些技术的实现都有赖于背后功能更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的小小芯片(集成电路).
全球科技巨头竞技人工智能,给集成电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已有GPU(图像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专用集成电路)、类脑芯片等多种不同发展路径。
英伟达(Nvidia)的一战成名让GPU成为当前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武林霸主”。凭借并行计算优势,GPU可更好地处理图像渲染等任务,支持深度学习技术。英伟达正是凭借GPU在无人驾驶领域声名鹊起,并开始锁定下一个巨大市场——医学及卫生保健领域,期望可通过其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进行医学影像和医疗数据的筛选、进行自动诊断,提高诊断的可靠性,甚至发现新药物。
Intel则认为ASIC更适合深度学习和大众消费领域。早在2015年,Intel就收购了Saffron、Altera谋求AI芯片;通过并购ASIC芯片供应商Nervana,Intel计划今年上半年测试其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Lake Crest,并在下半年对客户销售。Intel的AI阵营芯片还包括下一代至强处理器(Skylake)、FPGA(旗下Altera为全球第二的FPGA供应商)等。
IBM则一开始就锚定了“再造人类大脑”的黑科技类脑芯片。IBM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合作“神经形态自适应伸缩可塑电子系统计划(SyNAPSE)”,早在2011年就发布了第一代TureNorth芯片(中文名真北).TureNorth也成为被业内最为看好的AI芯片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内将涌起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创业创新潮,作为AI的底层和核心,集成电路(芯片)可望执牛耳。
近日,百度联合ARM、紫光展锐和汉枫电子发布了DuerOS智慧芯片,打造一站式智能语音交互解决方案;除百度外,腾讯和阿里也加入战局,近期均推出了FPGA云解决方案,华为也在做云计算的架构和方式研究。地平线和中科院的寒武纪则致力于开发类脑芯片。
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是关键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与以往不同,人工智能开始落地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应用到各个领域,这将真正推动产业发展。机器视觉、生物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遗传编程等等,成为众多A股公司的“心头好”,科大讯飞、海康威视、佳都科技等纷纷布局。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至关重要,“有了应用端的应用和盈利,才能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市场的优势。”
由此,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供落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芯片到软件、算法,以及整体的解决方案,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工智能芯片的应用落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强调。
“我们已经延伸到了芯片领域,投资了中科院的寒武纪。”刘庆峰表示。
在吴霁虹看来,专用芯片、传感器、算法数据训练,这些是大公司可以构建优势的领域;对创业者来说,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落地更为容易。“现阶段,人工智能还不是‘通才’,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图谱、神经网络更容易构建和训练。”
另有创投界资深人士认为,场景应用的落地恰好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所在。“中国有足够多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良好土壤。”
上海证券报
3.华为三星专利战背后:“用战争制造和平”;
摘要:华为与三星的专利官司终于有了结果,8000万元!这是三星对华为专利侵权所需要赔偿的费用。在智能手机领域,专利纠纷不断,几乎稍有头脸的手机厂商都被卷入其中,而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未来“专利战”必定会成为手机市场的一大焦点。
华为向三星发起专利战
当华为向全球智能手机“一哥”三星发起专利战,在手机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6年5月,华为宣布要在美国加州和中国深圳同时提起对三星的知识产权诉讼,要求三星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涉及通信技术的高价值专利和三星手机使用的软件。
华为称,2010年初,该公司就“一种可应用于终端组件显示的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的技术方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该申请于2011年6月5日被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号为ZL201010104157.0。该专利目前合法有效,受法律保护。华为表示,该发明专利共有16项权利要求,涉及此案的有8项权利要求。
4月6日,泉州中院一审判决认定,三星公司共计22款产品构成专利侵权,并判决三星公司停止制造、许诺销售、销售搭载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移动终端共计22款Galaxy系列手机,同时,三星公司赔偿华为终端公司经济损失8000万元及为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费用50万元。
至此,这场始于2016年6月的专利侵权纠纷,历时10个月后,华为终端公司终于拿到了一审胜诉判决。
对于三星来说,这样的判罚并不是很大的打击。2016 年第4季的财报显示,三星单季斩获79亿美元的净利润。
而对于华为来说,这只是双方专利和商业竞争上的一个小点,远说不上对三星的胜利,但在技术与专利壁垒方面,这场胜利意味着华为在专利储备上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
华为2016年年报显示,华为去年在研发上投入达到764亿元人民币(美元约110亿),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占销售收入14.6%,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3130亿元。目前,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过6万件,90%以上为发明专利。从研发投入金额上来看,华为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高科技企业中,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的仅有6家,分别是,三星、英特尔、谷歌、微软、华为和苹果。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多次强调不需提“赶超苹果、三星”,他预言“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 专利世界大战 ,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战略研判和战略设计。”
专利成手机厂商重要竞争武器
在手机市场,各品牌除了营销和产品方面的竞争之外,专利官司也已经成为手机厂商压制竞争对手的致命武器,苹果、三星、诺基亚、HTC、摩托罗拉都曾因手机专利权打成一团。而国内手机厂商也时常会因为手机专利而被推上被告席。
2014年12月5日,爱立信将小米告上法庭,称其在印度侵犯其ARM,EDGE,3G等8项技术专利,同时申请“临时禁令”禁止小米在印度销售侵权产品。
2015年12月,HTC被德国全面禁售,此项禁令始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专利授权公司Acacia Research Group于同年11月27日在德国曼海姆地方法院赢得的一项诉讼,这对HTC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去年11月,OPPO和vivo被音频技术企业杜比公司高上法庭,要求两家公司缴纳音频技术相关的专利许可费。
同年,高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针对该公司的专利封锁,主要针对魅族手机侵权的一些技术专利,包括与3G(WCDMA和CDMA2000)和4G(LTE)无线通信标准相关的技术。最终魅族与高通达成和解,双方签署了专利许可协议。cnBeta
4.“专利大国”老躺着积灰?换个姿势变中小企业研发捷径;
一直被诟病的中国专利利用率的窘境,正在悄悄地改变。
中国已然是“专利大国”。2016年,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0万件,是世界上第三个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百万件的国家。然而,在持续爆发性增长的背后,不少专利或躺在实验室,或被用来炒作身价,并未切实创造经济效益。
“去年我们买了专利,今年也买了,前后花去450万元,用于开发我们的APP。”近日,广州的小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卖科技”)负责人周诚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小卖科技正在研发一个创新社交的APP“走脸Facelike”,迫切需要用到一些热门的技术,购买的专利包括增强现实(AR)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等。
“不是说我们不能研发,而是企业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这一点很重要,不能走太多的弯路。” 周诚梁笑着说。在他看来,购买专利是条捷径,对他们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
对于一家中小企业来说,掏数百万元购买专利可谓大手笔之作,并不多见。不过,在一波波政策的春风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的环境下,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交易犹如春天悄悄钻出来的嫩芽,迅速成长。与此同时,专利交易中的“水分”也在逐步被抽出,不少企业购买专利是为了解决技术瓶颈,壮大企业实力。
知识产权交易暴增
周诚梁补充道:“如果我们纯粹是自己研发的话,那么摸索性就太强了,现在包括人力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都很高,一旦技术研发走了弯路,反而会耗费更多的资金。而且,我们在购买专利之后,还会对它进行完善,将它变得更好。”
尽管像周诚梁这样购买专利的例子不太多,但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交易正在稳步增加。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数据,中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320437项,成交金额11406.98亿元,同比增长4.33%和15.97%。
中国的专利成果持续爆发性增长。图为2014年,扬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一项大学生研究成果“抗震楼梯”获得国家专利。
官方数据的背后,是不少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企业交易量或交易额的大幅上涨。专利是知识产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专利交易一般包括专利权转让、技术转移等。
广东一家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高航网CEO杨雄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他们的客户定位是中小型企业。2016年他们在线平台的专利交易量约6000件,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近1倍。
无独有偶。根据广东另一家知识产权在线交易平台汇桔网提供给第一财经记者的数据,2016年汇桔网专利技术交易额达35亿元,占整个平台交易额近七成,是2015年的5倍。
汇桔网的前身主要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基础服务,包括专利、商标和科技项目的申请等。2013年,汇桔网联合创始人郑自群和他的合伙人开始转型,涉及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服务,并成立了汇桔网,新增了知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服务。
这一时间点值得关注。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的资料发现,相当一批在线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是在2008年后涌现出来的,尤其是在2013年左右。
当时,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下行周期中,国内企业的出口受到制约,低端出口企业难以存活,竞争中的企业迫切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来帮助转型升级。
郑自群回忆起汇桔网转型的动机:“那个时候,我们发现了企业购买专利、技术的强烈愿望,所以决定增加专利技术交易这个服务,从基础服务拓展到全产业链。此外,结合互联网平台以及大数据技术,在汇桔网的平台上汇聚大量交易双方的资源。”
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的知识产权政策,在增强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之余,也刺激了企业的买卖需求。
其中,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5年内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2013年,正是此纲要设定的5年发展期。
在2016年,中央层面关于鼓励产业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随后的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7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设定了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等目标。
交易中价值含量高的占多数?
不过,知识产权交易虽然越来越频繁,但是专利是否用在了生产上,外界不乏质疑。
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秘书长陈胜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企业购买专利是否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见仁见智,不排除也有其他因素的推动作用,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他的分析道出了一部分现实。
在中国,专利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不少企业申请或购买专利的目的并不纯粹。对于企业来说,有专利在手,有助于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抬升身价,乃至可以获得政府补贴。
郑自群并不讳言这个问题。但据他介绍,在汇桔网去年35亿元的专利技术交易额中,价值含量不高以及购买专利用在不当用途上的,占比并不高。“我们平台上一个专利交易的金额少的是几万元,多的要几百万元。其中,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这类交易占了我们交易额的一半以上。”
他进一步解释:“一般最便宜的专利可能就几千元,这种专利一般没什么价值含量。贵的就难说了,全球最贵的专利高达几十亿美元,中国最贵的也高达几千万元了。”
专利的商业价值可以从侵权官司的判决金额中窥见一斑。去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认定,被告恒宝股份(9.880, -0.26, -2.56%)有限公司侵犯原告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发明专利,判决恒宝公司赔偿握奇公司经济损失4900万元,以及合理支出律师费100万元。这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院以来作出的最高金额赔偿判决。
“一般来说,超过10万元的专利就是比较有技术价值的,有产业化落地的基础。如果是为了抬高企业身价或是为了申报政府补助,买个几千或几万元的专利就能‘搞定’了。” 郑自群补充说。
大企业盘活闲置专利资源
虽然知识产权交易正在悄然兴起,但是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陈胜杰介绍,全国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虽然有不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在行业有明显的影响力。
这样一个市场竞争还远未达到白热化的蓝海市场,给交易平台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不过目前的一个现实是,中小企业大多还是着力于自主创新和自行申报专利,购买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并不普遍,大企业和科研院所也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将专利卖给中小企业。
对于这些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而言,更多的精力还得花在推动市场认知上,力争汇聚更多的买方和卖方的资源。
然而,他们在推广时一个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是“大企业为什么会愿意把知识产权放在交易平台上售卖”,话里自然的逻辑是:如果是核心技术,就不怕引起同行的抄袭么?如果是边缘技术,会有客户购买么?
问题很犀利。深圳一家大型通信企业的相关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笑着解释:“大企业不可能把核心的技术拿出来卖,拿的是边边角角的技术和以前研发的技术,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个宝了。”
国家电网、华为 、中石化、中兴通讯(17.350, 0.09, 0.52%)、京东方、腾讯、格力电器(31.520, -0.29, -0.91%)、中石油、联想和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位列2016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强。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那么,以前研发的先进技术为什么会拿出来交易?他说:“企业在发展初期的时候,还没有明确以后会往哪个方向走,就可能横跨多个领域同时研发。等企业的发展到了后期,它们可能就用不上之前研发的部分专利了。虽然这些技术对这些企业而言不重要,但是对行业而言还是很先进的。”
而且对于大企业来说,拿专利出来交易也是盘活闲置专利资源的方式。如果不盘活变现,大企业每年都要额外交付不菲的专利维持费用。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一项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发证的费用为前期费用,从授权发证到专利保护结束为后期的维持费用。一个发明专利的维持费用,每年要两三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而大企业一年可能有数千个发明专利,每年仅维持费用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财网
5.深圳:石墨烯产业加速聚集 已申请相关专利700余件;
新华社深圳4月10日电(记者陈宇轩、王丰)记者从10日举行的“2017深圳国际石墨烯高峰论坛”上获悉,石墨烯产业正加速在深圳聚集,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申请相关专利700余件。
2016年,深圳华讯方舟成功研发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目前,深圳已培育和引进了超过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团队,培育了20余家石墨烯相关的企业,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已发表石墨烯相关SCI论文400余篇,申请相关专利700余件。其中,深圳在石墨烯粉体制备、石墨烯复合储能材料、石墨烯发热膜、石墨烯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认为,我国在石墨烯产业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未来需重点关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制备决定未来,产业化的关键在于优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只有制备出优质的石墨烯材料,产业化才有坚实的基础。”刘忠范说。 新华社
6.IBM新专利:或能检测驾驶员自身状态
虽然“懒”是许多人的本能,但在驾驶这一问题上,许多人为了体验驾驶乐趣还是愿意操控方向盘的。不过,酒驾、疲劳驾驶等问题的发生却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认清自己的状态。
自动驾驶时代到来后,评估司机是否适合开车就成了汽车的责任,而且这一问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据雷锋网了解,IBM 就找到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次老牌科技巨头用到了给医疗器械研发的技术。围绕这一解决方案,IBM 还拿到了不少专利。
“我们一直在分析不同损伤程度下人类认知的差别,比如麻醉状态和药物影响的状态下,这是对 IBM 现有技术的再利用。”IBM 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研究者 James Kozloski 说道。这项研究中专家们参考的生理数据主要有心率、肌肉电信号和姿态等。
有时,自动驾驶汽车将方向盘交到人类手中的原因很简单——驾驶员正看着前方。当然,如果夜间大灯熄灭,雷达和传感器失灵时,切换到人类驾驶也是个更安全的选择。
IBM 手中握有 Watson 这张王牌——所有 AI 产品都与 Watson 搭界。Watson 是一个专家系统,这个基于规则的程序已经掌握了税务会计、癌症诊断、自动驾驶巴士等专业技能,现在它还进驻了华盛顿特区为美国政府提供服务。不过,IBM 最近这几个专利却与专家系统没什么关系。
“处理并分类人类行为的信号时,我们会用到不同级别的机器学习技术。”Kosloski 说道。“在判断驾驶员状态时,我们用到了神经网络和大量预测算法来预测驾驶员的认知状态。”
在一项专利中,Kozloski 和他的同事主要关注自动驾驶汽车如何构建一个特定驾驶员习惯的模型。“也许这位司机是个遇到红灯喜欢大脚刹车的人,”他说道。“该系统应该更了解与驾驶员进行交互的最佳策略。”
是不是听起来就像乘客为了自己的安全专门劝说司机的委婉说法?也许当机器学会了人情世故,它们一整天都会做这种委婉的事吧。雷锋网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P”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