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这人,嘴是真的毒!
圈子里都知道,黄仁勋堪称硅谷一霸,经常口无遮拦,无论是
AMD
、
Intel
,还是微软、苹果、讯景,都被他怼过。
这不,
11
月
13
日,黄仁勋的嘴又得罪了一个人:孙正义。
孙正义是什么人?
投资大神,当年一笔雅虎的投资,就让自己当了世界首富(哪怕只当了三天),然后又以对阿里巴巴
6000
万美元的投资,换来了
2000
亿人民币的回报,堪称业内传奇。
但是,在英伟达在日本举办的
2024
年
AI
峰会上,黄仁勋却哪壶不开提哪壶地问孙正义:
“Masa
先生,您能想象,要是您成为了英伟达最大的股东会怎样?
”
黄仁勋这话是有所指的,因为当年孙正义曾经想
买下英伟达,将公司私有化
,后来放弃,又转头买入英伟达股票,最高时持有
5%
的英伟达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只是可惜,后来孙正义把英伟达的股票卖了,套现
33
亿美元,投给了明星骗子公司
Wework
,最终血本无归。
如果这些股份不卖的话,按照英伟达
11
月份
3.6
万亿美元的市值,孙正义错过了
1800
亿美元的收益。
眼看黄仁勋如此杀人诛心,孙正义扑到黄仁勋怀里,抱头痛哭。
毕竟这种踏空,无论对哪个投资人来说,都是一辈子的噩梦。
不过,似乎是老天觉得黄仁勋的嘴巴太毒了,不教训一下说不过去,于是,打击随之而来。
12
月
5
日,美国指控黄仁勋“利用美国联邦遗产税和赠予税中广为人知的漏洞”进行逃税,金额达到
80
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逃税案。
12
月
7
日,欧盟反垄断检查机构对英伟达发起审查。
12
月
9
日,中国宣布,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依法立案调查。
再加上今年
7
月法国对英伟达的“涉嫌存在反竞争行为”指控以及
8
月美国司法部对英伟达发起的反垄断调查,一瞬间,英伟达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显然,英伟达面临着一场全球围剿。
那么,英伟达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要围剿它?中国对其调查又有什么深意呢?
壹
1949
年,浙江少年黄兴泰随父亲逃往台湾,到台北安家落户。
黄兴泰的父亲并不是什么高官,所以在那个台湾的困窘年代,能走的还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路子,想翻身,只能督促黄兴泰好好学习。
好在黄兴泰是个学霸,
16
岁就考入了台南成功大学王牌专业——化工系。
在学习之余,为了挣生活费,黄兴泰还到一个姓罗的皮革商人家当家庭教师,认识了这家的大小姐罗采秀,青春懵懂之中,一段师生之恋开始了。
这里插句题外话,罗家在当地算是大族,罗采秀有个堂哥叫罗伯沐,罗伯沐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的外孙女却很有名:
AMD
董事长兼
CEO
苏姿丰
。
搞了半天,在
GPU
市场上和黄仁勋打得死去活来的
苏姿丰
,居然还要叫黄仁勋一声表舅!
后面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罗家没有什么棒打鸳鸯的戏码,反而对这个礼貌自律的男孩很满意。黄兴泰大学毕业后,就和罗采秀结了婚。
1963
年
2
月
17
日,黄仁勋呱呱坠地。
黄仁勋
出生的时候,正值越战时期,台湾吃到了战争红利,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而
黄兴泰
赴美参加了几次业务考察后,也被美国的繁华所折服,于是决心把儿子送去美国读书。
1972
年,黄仁勋
9
岁,父母含泪把孩子送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投奔居住在华盛顿州的舅舅,两年后,黄兴泰和罗采秀也顺利移民,一家人总算在美国团圆。
看过美剧《初来乍到》的都知道,华人家庭哪怕到了美国,鸡娃的本能也是不会变的。
黄兴泰也不例外,开始给黄仁勋报各种华人补习班,让他尽快适应美国教学体系。
幸运的是,黄仁勋继承了他爸的学霸潜质,成绩优异,不断连续跳级。
黄仁勋不仅成绩好,体育也很棒,还加入了学校乒乓球队,然后一路打到全美乒乓球赛双打项目季军,人们称他
是美国
“
整个西北地区最有前途的乒乓球选手
”
。
不过,黄仁勋并没有选择乒乓球作为自己的赛道,而是继续上学,并在
16
岁那年,以学校年龄最小学生的身份,考入俄勒冈州立大学,就读电子工程专业。
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真命天女——白人女孩
Lori Mills
。
一个亚裔小子去泡白人妹子,在那个年代,是很难的,但黄仁勋还是得手了。
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
Lori Mills
告诉记者,“他给我画了个饼,说要在
30
岁前创立自己公司,这种坚定和自信,打动了我。”
这个饼,是黄仁勋
20
岁的时候画的,此后
10
年,他都在为这个饼而奋斗。
毕业后,黄仁勋先后在
AMD
和
LSI
公司担任芯片工程师,并一路做到
LSI
芯片部门的总经理。
然而,职场上的一帆风顺,并不是黄仁勋的目标,黄仁勋自始至终,都牢记着自己当年对老婆的承诺。
1993
年
2
月
17
日,黄仁勋
30
岁生日。这一天,黄仁勋用积攒下来的
4
万美元,创立了
NVIDIA
(英伟达),作为献给妻子的礼物。
果然,霸总深情了之后,没人能扛得住。
在那个芯片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无数草根创业公司拔地而起,然后转瞬死掉,那为什么英伟达能一路做大,成长为如今的巨头?
《英伟达之道》作者金泰一语道破:英伟达之道最简洁的定义就是黄仁勋之道,或者干脆说,它就是黄仁勋本人。
简单来说就是,英伟达的成功,和黄仁勋的一次次神乎其技的前瞻性豪赌,有很大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英伟达才多次踩中了时代的风口,直接将英伟达送上了
GPU
霸主的宝座。
第一次豪赌,就是放弃晶圆厂。
在那个时代,搞芯片,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晶圆厂,这样无论是流片还是生产,都非常方便。谁要是没有晶圆厂,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晶圆厂太贵了,动辄上亿美元,根本不是英伟达这种初创公司能玩得起的。
所以黄仁勋干脆采用了
Fabless
(无晶圆厂)模式,亲自飞到台湾去见台积电张仲谋,以日后订单画饼,说服了张仲谋免费给他流片,最终成功趟出了无晶圆厂之路。
把重资产甩出去,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还能让公司专注芯片设计研发。
1999
年
10
月一声炮响,黄仁勋给世界送来了
GPU
(
英伟达
GeForce 256
显卡
),从此,
PC
机图像进入了
3d
时代。
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块
显卡
的推出,会彻底改变人类历史。
第二次豪赌,是
CUDA
。
CUDA
的技术原理讲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讲了,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适配于英伟达显卡的一种控制软件就行。
我们都知道,
GPU
可以进行图形计算,但怎么让图形计算更有效率?有的游戏厂商可能更重视顶点处理、几何处理、光栅化,而有的游戏厂商可能更重视像素处理、输出合并。但在没有
CUDA
的时代,想实现
GPU
功能的微调,难而又难。
而黄仁勋则认为,有没有一种可能,能让购买显卡的人,自己通过编程平台来控制
GPU
的运算重点?甚至不仅仅使其应用于游戏的图形计算,更可以用于其他通用计算?比如
AI
?
那个时候,距离
AI
爆发还有
10
年。
认识到
GPU
通用计算的巨大潜力,黄仁勋秘密启动了
CUDA
计划,在年收入只有
30
亿美元的时候,就每年投入
5
亿美元来研发
CUDA
。
这一举动,让黄仁勋备受质疑,股东们认为这是一种“
不盈利的技术
”,黄仁勋压力很大
。
一直到
2006
年,
CUDA
横空出世,才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CUDA
可以让普通程序员利用英伟达免费送的
CUDA
工具包进行开发,来实现最大限度发挥英伟达
GPU
的性能。
最关键的是,
CUDA
无法在竞争对手的硬件上运行,这才是妥妥的大杀器。
当初反对黄仁勋的股东们这才认识到,
CUDA
再配上英伟达的显卡,实现软件和硬件集成,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关键,而且是阻止竞争对手最大的护城河。
你能想象
Windows
只能在英特尔的
CPU
上运行么?那谁还会去买
AMD
?
第三次豪赌,是收购迈络思(
Mellanox
)公司。
AI
先驱吴恩达,当年为了识别出一只猫,使用了
16000
个
CPU
处理器,才勉强实现。
但是第二年,吴恩达使用了利用
CUDA
优化后的
GPU
之后,只用了
12
个
GPU
就把猫识别了出来。
CUDA
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
AI
时代的正式到来。
于是,各路人马一哄而上,梭哈
AI
。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随着训练中心的
GPU
越来越多,功耗也在直线上升,各地的电网压力山大。
中国早期的比特币矿工们,顶多凑个上万张显卡跑到贵州等水电便宜的地方去挖矿,而微软呢?
2024
年为了训练
GPT-6
,硬是搞了一个
10
万张
H100
计算卡组成的计算机群。
结果一开机,电网马上就烧了。
微软没办法,只能把这
10
万张计算卡分散到各个城市,然后通过网络来并行计算。
但是问题又来了,现有的
TCP/IP
协议通信效率太慢了,数据要通过
CPU
才能分发,多个计算卡并行时,数据传输受限于传输速度,常常发生
1+1<2
的问题。
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高速的网络协议。
这时候,再次体现了黄仁勋超强的前瞻意识,因为早在
2019
年,黄仁勋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搞定了“无限带宽”技术:
InfiniBand
。
InfiniBand
让数据不用再通过
CPU
和内存,而是让
GPU
之间直接可以进行数据交互,所以才叫“无限带宽”。
InfiniBand
其实并不是英伟达的原创技术,而是以色列
迈络思(
Mellanox
)公司
研发的,黄仁勋敏锐地意识到了
InfiniBand
的潜力,本来想买技术,奈何英特尔开了
60
亿美元出来截胡,黄仁勋一怒之下,直接把
迈络思
给买了,耗资
69
亿美元,是英伟达迄今为止最贵的收购
。
当时,
GPT
还不见影子,很多人对这笔收购持反对意见,然而
4
年后,当分布式计算时代来临,
InfiniBand
成为英伟达现金奶牛的时候,所有人都跪了。
其实,
InfiniBand
只是黄仁勋无数次豪赌中的一次罢了,复盘英伟达过去二十年,无论是
Tensor Core
、
RT Core
(光线追踪)、
NVLink
,还是
cuLitho
平台(计算光刻)、混合精度、
Omniverse
、
Transformer
引擎,都是黄仁勋力排众议,以强硬的个人作风推出来的。
一个人踩中一次风口,不难。
但难的是,每次都踩中风口。
不知道是老天眷顾还是命中有福,黄仁勋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具前瞻性的判断,直至抵达全球
GPU
食物链的最顶端。
今年
11
月,英伟达市值突破
3.6
万亿美元,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贰
在英特尔和
AMD
统治世界的时代,英伟达异军突起,靠着差异化竞争,在全球芯片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然而,杀掉恶龙的英伟达,现在却越来越像一只恶龙。
从奥斯汀到圣克拉拉,从台北到张江,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流传着英伟达之恶。
英伟达恶在哪里?恶在垄断。
我们都知道,几乎每一个稍微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男人,都有一个显卡梦,一块
4090
高端显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块显卡,更多时候,还和梦想、尊严甚至灵魂挂钩。
不信的话,你去问问那些家里有
4090
显卡的已婚男人们,有几个不是跪舔了老婆好几个月才最终达到目的的?(当然,他们嘴上肯定是不会承认的)
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妹子们,你要是真想和一个男人结婚,就给他买一块
4090
,这意味着往后二十年,但凡吵架,你提到这块显卡,你老公都会马上自己打自己一耳光。
但是,陷于英伟达显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男人们,却很少思考一个问题:英伟达值这么多钱吗?
4090
很先进不假,但它真的值
1
万多吗?
论加工难度,
4090
显卡核心有
760
亿个晶体管,宽高差不多都是
20mm
。而骁龙
8Gen3
呢?有
291
亿个晶体管,宽高分别是
8.4
和
10.66mm
。也就是说,单论晶体管密度,其实
8Gen3
是超过
4090
的。
骁龙
8Gen3
多少钱一块?不到
1000
块钱人民币。那
4090
是怎么卖到
1
万多的?
说白了,还是因为垄断。
你买显卡,不就是为了打游戏么?当所有游戏公司的游戏都会基于英伟达显卡进行优化,都会利用
CUDA
进行开发,那你已经别无选择了,只能买英伟达。
垄断的市场最好做,这也就导致英伟达的显卡根本不愁卖,想卖多少就卖多少,甚至当
30
系显卡因为矿难而积压的时候,英伟达还搞了一波“
40
涨价去
30
库存”,用过时货狠狠收割了一把。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
手机之王苹果公司的毛利率,
46.2%
;
光刻机之王
ASML
的毛利率,
50.8%
;
光刻胶之王东京应化的毛利率,
41.4%
;
芯片代工之王台积电毛利率,
53.2%
;
性价比之王小米的毛利率,
20%
。
而英伟达毛利率是多少?
71%
!其中
AI
计算卡的毛利率超过
90%
!
也就是说,
3
万美元一张的
H100
计算卡,成本只有
3000
美元!
1
万块钱的
4090
,成本不到
3000
!
多少男人费尽心机担惊受怕藏的私房钱,都变成了英伟达的超额利润,最终铸就了英伟达的
3
万亿市值。
其实,不只是中国男人抱怨英伟达计算卡贵,连美国人自己都受不了,世界上所有有志于
AI
的企业,都逃不过英伟达的收割。
以
CUDA
为例,在
CUDA
刚刚诞生的
2006
年,黄仁勋就立下了一个
flag
:
CUDA
永远免费!
不仅免费,
CUDA
还
通过举办大学课程和网络研讨会培训程序员,吸引他们
来使用
CUDA
。
将近
20
年过去了,各大游戏厂商和
AI
公司的程序员们,已经习惯于使用
CUDA
了,这就是
强大的
CUDA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因
CUDA
技术的发展而受益
,自然也就不会有人试图叛离
CUDA
。
尽管
AMD
、英特尔的
GPU
产品,
在性能上未必弱英伟达多少,但就是没人愿意买。
为啥?打个比方,你是一个普通话主持人,已经用普通话主持了十几年了,现在突然把你调到粤语频道,你需要现学粤语,你会不会掀桌子?
所以,哪怕
Google
、高通和英特尔联合成立
UXL
基金会
,想搞个反
CUDA
联盟,但始终搞不起来,因为没有哪个老板愿意逼反手下的程序员们,更何况还要付出效率变低的代价。
AI
产业更是如此,因为英伟达从
AI
的襁褓时代就参与了,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
AI
技术论文、模型以及训练方法,都是基于英伟达显卡和
CUDA
的,只要一个公司想搞
AI
,就离不开英伟达。
这也给了英伟达拿捏全世界的资本。
一块
H100
计算卡,
3
万美金起步
,
但实际上
4
万美金也买不到
,马斯克就曾吐槽,英伟达的计算卡“比毒品还难买”。
如此贵的计算卡,对于那些动辄需要成千上万块计算卡的
AI
训练中心来说,英伟达真的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只是显卡贵倒也罢了,关键是英伟达太黑心!
前文提到了,英伟达拥有
InfiniBand
技术能把显卡们连成一个整体。但问题在于,
InfiniBand
重新设计了物理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这也就意味着,你过去的交换机、网卡、网线都不能用了,必须重新买英伟达的设备,而且就连配套设备也要找英伟达。
英特尔曾经控诉英伟达:我找英伟达来建计算中心,
TMD
连网线都要从英伟达买!
100
美元一根!
这和买个螃蟹一斤,拆开发现稻草绳有
4
两有什么区别?
绝对的垄断,带来的是绝对的愤怒和不可控制的离心。
2017
年,英伟达为了推广自己的计算卡
Tesla
,下令不再允许客户使用游戏显卡产品在数据中心开展深度学习。
这个禁令的背景,是英伟达的
A100
性能优异,但价格太贵,是普通显卡的
10
倍以上,所以很多初创公司,买了很多游戏显卡来平替
Tesla
,导致
A100
积压。
结果英伟达一纸禁令,断送了很多初创公司的活路。
这一霸道行径虽然不了了之,但英伟达的霸道作风已经倒逼不少科技公司巨头开始自找出路,以避免英伟达的钳制。
特斯卡领先世界的智驾
FSD
车载芯片,开始使用自研的
NPU
。
本轮
AI
浪潮的发起者微软,推出了自己的
AI
芯片
Athena
。
英特尔则推出了
Gaudi3
人工智能芯片,成本仅为英伟达
H100
的
40%
。
还有
Google
击败柯洁、惊艳世人的
AlphaGo
,用的不是英伟达
GPU
,而是
Google
自研的
TPU
。
当然,因为
CUDA
护城河的存在,这些自研
GPU
距离挑战英伟达霸主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不是随便一个公司,都有能力不惜血本搞自己的算力芯片的。
所以,目前英伟达仍然凭借
GPU+InfiniBand+CUDA
垄断着
AI
算力
90%
的市场。
但是,商业上竞争不过,不意味着从政策上竞争不过。
别忘了,像微软、苹果、谷歌、特斯拉这些科技巨头们,他们在政界的人脉,可不是英伟达能比的。
对大多数欧美政客来说,一个由华裔掌握的垄断企业,无论这个华裔再怎么表忠心,再怎么和母国划清界限,它本身也是不安全的,更何况这个企业经营的领域还决定了未来
AI
生产力。
这在他们的眼中,黄皮肤,就是天生的“原罪”。
于是,欧美国家针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接踵而至。
叁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对英伟达的调查,原因完全不同。
事情,还要从英伟达当年花
69
亿美元收购
迈络思
说起。
严格来说,英伟达收购
迈络思
和中国没有关系。但根据行业惯例,
大型
跨国
公司在进行
可能涉及垄断的项目
收购时
,
需要主动向各国监管部门申报,而各国监管部门也会在审核中添加一些预防垄断的限制性条件。
英伟达和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谈了一年,
2020
年,总算谈妥了,双方签订了协议。
协议的内容主要有
7
点:
1.
禁止强制搭售:确保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产品和服务。
2.
保障客户选择权:维护第三方硬件、软件生态的开放性。
3.
保持软件开源:保护全球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利益。
4.
保护第三方信息安全:维护商业机密不被滥用。
5.
公平供应产品:尤其是对中国市场,需继续提供
GPU
加速器、高速网络互联设备及相关配件。
第
6
和第
7
条为保密条款,我们不得而知。
说实话,在其他国家纷纷开始对英伟达的收购板起脸的时候,中国的这个通行证,对英伟达说服其他国家监管部门意义很大。而中国当时也没别的想法,我不拦你收购,你英伟达好好跟我做生意就行。
按道理来说,既然协议签了,英伟达就应该遵守承诺。
但事实上,并没有。
美国
《
2022
年芯片与科学法案
》
出台之后,英伟达停止向中国出售
A100
、
H100
等高端计算卡。
眼睁睁看着市场却赚不到钱,太难受了。既想遵守禁令,又想赚钱,咋办?
英伟达推出了阉割版型号
A800
、
H800
,通过带宽限制,来避免中国获取高性能算力。
没过多久,美国出口管制清单更新,
A800
、
H800
也不卖了,英伟达又推出了“二次阉割版”,分别是
HGX H20
以及
GPU L20
和
L2
。
这些芯片的算力低到什么程度?
H20
的纸面算力不及
H100
的
20%
,另外的
GPU L20
和
L2
就更低了。
别看人家性能低,但人家卖的贵啊,虽然性能只有
H100
的
20%
,但是价格却是
H100
的
50%
!
一个中国
AI
创业老板曾经怒斥:“这不就抢钱吗?纯纯智商税!”
无奈之下,很多中国初创公司只能买消费级游戏显卡
4090
来训练模型,哪怕这类显卡功耗高,也比
H20
要强。
结果,英伟达又把
4090
给禁了,同时还不愿意放弃中国游戏主机装机市场,又专门推出了
4090D
显卡,专门阉割了
AI
计算能力。
你看,这显然就违反了英伟达承诺的第五条“
公平供应产品
”。
有人可能会为英伟达辩解,英伟达是迫于美国禁令啊,毕竟人家是美国企业,政府有要求,英伟达能咋办?
但问题在于,对于
4090
显卡,美国商务部明确英伟达可以申请民用消费品豁免,不再禁运之列。可是英伟达申请了没有?并没有,而只是搞了个
4090D
出来,一方面继续在中国市场赚钱,另一方面人为推高了原版
4090
在中国的价格,利用水客走私增加
4090
的销量。
除此之外,英伟达在中国,“强制搭售”的行为也玩的飞起。你想搭建算力中心,因为
InfiniBand
技术的原因,你就要从英伟达买
网线、服务器机架等
“
边缘产品
”
。
还有,英伟达还
强迫客户
“
二选一
”,
如果
你受不了英伟达,选择
购买
AMD
芯片,
那么对不起,你就会上英伟达的黑名单,以后你再去找英伟达买芯片的时候,
英伟达可能会对你加价,甚至还会
无缘无故拖延你的交货日期
。
显然,这又违反了协议中“保障客户选择权”的条款。
所以,英伟达这次被调查,一点也不冤。
根据《反垄断法》第
58
条的规定,若企业在收购过程中违反承诺,行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可能会面临上一年度销售额
10%
以内的罚款。
那么按照英伟达
2023
年中国区
104
亿美元的营收计算,如果中国裁定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将会被最高罚款
10
亿美元。
但是,《反垄断法》还有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在本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二条规定的罚款数额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具体罚款数额。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罚款之后,英伟达敢冒着违反美国禁令的风险,向中国“公平供应产品”吗?不敢,所以英伟达就算被罚款,也会继续违反《反垄断法》。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情节特别严重,那么英伟达最高的罚金,可能达到
50
亿美元,是中国史上最高罚款案高通案
9.75
亿美元的
5
倍之多。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是要把英伟达逼出中国市场吗?
不,宏观来说,中国不是为了逼走英伟达,而是为了给中国厂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英伟达对中国搞歧视性产品政策,早在
2
年前就开始了,为什么当时中国不调查?
去年黄仁勋挣着大陆的钱,转过头来却称台湾是“国家”,在公布的财报中也故意把“中国”、“台湾”和“美国”并列,触碰中国红线,为什么当时中国不调查?
因为你要调查英伟达,国内
AI
厂商的供货怎么办?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智驾产业怎么办?中国有合格的替代品吗?没有。
信息产品自主可控有个前提,那就是“有的选”,否则就是自讨苦吃。
政策是要为国策服务的,而不是成为国策的绊脚石。
我们回忆一下,为什么当年我们敢于判思科败诉?因为中国有了华为和浪潮。
为什么我们敢于调查美光,还狠狠罚了一笔?因为我们有了长鑫。
同样的道理,过去我们不查英伟达,是因为我们“没得选”,而现在,我们“有的选”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英伟达的三大支柱,计算中心、车载芯片还有游戏业务。
这三大支柱,中国都有了替代产品。
一看计算中心。
目前,中国已经有了华为的“昇腾
910B
”,其性能已经对标英伟达
A100
,虽然生态上还差一些,但完全可以用服务来补足。
比如,华为和讯飞联合的“星火一体机”项目,华为不惜血本调配了几百名工程师,直接住到讯飞帮讯飞调试。